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224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docx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通政办发〔2011〕52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公共

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公共

交通体系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通州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构建“世界城市战略”、建设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通州区着手进行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为更好的指导“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支持《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的实施,实现《北京市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的中期目标,落实《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年-2015年)》,按照区政府统一部署,区交通局会同区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通州区“十二五”时期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建设世界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新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构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为特征的新通州交通体系,突出“新城建设、交通先行”和城乡交通一体化,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促进我区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编制原则

(一)服从全局原则。

通州区作为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通州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应服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格局,符合通州发展总体规划。

(二)场站开放原则。

要坚持为全社会开放服务的原则。

公共客运枢纽、场站只有建成公用型站场,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公共交通场站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因此,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软硬结合原则。

既要重视规划发展“硬件”,建设必要的设施,又要认真研究“软件”的开发设计,为科学化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形成科学有效地运行机制,使基础设施建成后,能够以信息化为先导,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公共交通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四)统筹兼顾原则。

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应该是一个综合、统一、协调的运输系统,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公交、轨道、出租车和自行车等)和各个层面的客运体系(轨道、公路、铁路等)将被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的“旅客运输一体化”运输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要形成“方便、舒适、高效”的换乘方式,重视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

三、“十一五”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一)轨道交通。

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结构工程已全线贯通。

并于2010年年底通车试运营。

亦庄线全长23.2公里,起于南三环外宋家庄,穿越四环路、五环路及京津塘高速公路到达通州区境内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火车站。

通州境内3座车站(全线共设车站14座),可与目前正在运营的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换乘,远期可与京津城际铁路实现换乘。

八通线为缓解高峰时段客流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拥挤问题,多次缩短运行间隔,由最初的8-10分钟缩短至目前的3分钟左右,并于2008年5月将列车车厢编组由4节增加为6节。

(二)公共交通。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政策,解决不同社会群体出行需要。

一是开通机场大巴通州专线。

通过线路调研、站点规划等前期筹备,2009年8月8日机场巴士通州专线开通试运行,成为全市远郊区县中开通的第一条直达首都机场的巴士专线,解决了通州乘客往返首都机场交通不便问题。

二是开通朝阳路BRT延长线。

通过调研、协调,于2009年10月开通了通达武夷花园的朝阳路BRT延长线(目前通州段道路状况为普通道路),解决了通州东部、北部城区居民出行问题,有效缓解了新华大街的交通压力。

(三)农村客运站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建设五级客运站6个,分别为西集镇尹家河客运站、马驹桥镇房辛店客运站、宋庄镇高各庄客运站、漷县镇黄厂铺客运站、漷县镇龙庄客运站、宋庄镇平家疃客运站。

6个农村客运站全部地处通州区边远村镇,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停车面积1.35万平方米)。

总计投资244万元,其中共争取中央、市级资金补贴140万元。

客运站的建设方便了百姓乘车,解决了郊区客运车辆停放问题。

客运站建设中在全市创下两个第一。

一是建成北京市首个农村客运站——西集镇尹家河客运站,解决了西集镇“河八村”(西集镇最东端8个相邻行政村)百姓出行问题。

二是2007年建成漷县镇龙庄客运站,成为北京市首个按照建筑设计部门提供的《五级汽车客运站设计方案标准》进行建设的标准化客运站,成为全市农村客运站建设的样本。

此外,争取市级财政资金170万元,建设候车亭170个,改善了乘客候车条件。

(四)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

2007年,利用市财政拨付的375万元“村村通”运营车辆补助资金,购置运营车辆22部,开通“村村通”线路12条,解决了37个未通车行政村5万余村民的日常出行问题,运营线路长度223公里,行政村通车比例由2006年的92.3%上升至100%。

(五)着手实施农村客运改革工作,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通州区郊区客运企业1户,为北京市恒基客运有限公司(隶属于区国资委)。

运营线路30条,其中区境内线路25条,区县间线路5条。

运营车辆173部,运营线路长度925公里,覆盖全区11个乡镇,通达行政村205个。

公司从业人员414人,其中司售人员367人,管理人员47人。

2009年日均客运量9万人次,年运营收入3100余万元。

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有关发展农村客运行业的政策,从公益性角度定位农村客运发展方向,参照公交客运体制机制,通过制定农村客运票价折扣实施方案、老年人免费乘车以及郊区客运燃油补贴等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客运管理体制和补贴机制。

在积极引导农村客运经营企业改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前提下,为配合市政府做好控制大气污染措施,进一步提高车辆环保达标水平,由政府相关部门担保,企业贷款,淘汰更新黄标车102辆。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全方位深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措施,以方便广大居民出行,最大限度减少路网交通负荷为目标,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郊区客运为补充、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同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

(一)轨道交通建设。

在符合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地位,发挥其引导与支撑通州新城建设与结构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交通结构的作用。

按照“安全、质量、功能、成本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构建合理、完善、安全的轨道交通客运网络。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通州新城至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路3条,分别为:

M6线:

一期起点五路居,终点草房;二期起点草房(经物资学院站、北关环岛站、新华大街站、玉带河大街站、郝家府站、东部新城站),终点东小营。

于2010年底开工建设,并力争实现6号线一期、二期同时在2012年底开通。

S6线:

一期起点亦庄,终点首都机场;二期起点房山,终点亦庄。

“十二五”期间进行开工建设。

R1线:

开展R1线(通州新城—国贸段)的先期研究,力争“十二五”期间进行开工建设。

此外,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既有线路运营效率,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运输能力,改善服务水平,将对八通线进行技术改造。

(二)快速公交系统。

BRT是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的简称,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

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通过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可以实现:

  1.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

  2.可以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并节约市民的出行时间。

  3.相比轨道交通可以节省巨额的投资建设费用。

4.可以平衡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

5.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

结合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为缓解新城与北京中心城之间的交通压力,“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建设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

结合广渠路的建设贯通,实施广渠路BRT线路建设;结合运河核心区的建设,在具备可行性条件下对朝阳路BRT通州段线路进行标准化改造。

(三)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属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是适用于客流断面(每小时通过轨道线路某一站点的客流量)为0.6万—1.0万人次的客流运输走廊。

其优点是:

单位公里有轨电车线所需的投资只是地下铁路的三分之一;相比其他路面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更有效减少交通意外的比率;有轨电车车辆不会排放废气,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

“十二五”期间,结合通州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适时建设一条围绕通州新城核心区的准快速有轨电车,作为新城内交通换乘的主骨架,缓解新城内部旅客运输压力。

(四)客运枢纽站建设。

目前,北京市的客运枢纽全部位于四环以内,随着现代化国际新城“一核五区”的规划建设,通州发展优势日趋明显。

通州区位于北京长安街轴线上,是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也是距离北京中心城最近的新城。

通州西距天安门20公里,距CBD(中央商务区)仅13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13公里;东南距天津新港100公里;西南距北京第二机场40公里,距十八里店口岸16公里。

通州作为首都北京东大门,也是四省一市(河北省、东北三省、天津市)进京的交通要道。

在路网上,通州已形成“四横四纵”的对外道路网络系统(四横:

朝阳北路、朝阳路、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四纵:

通顺路、六环路、京津高速、京津公路)。

往西通过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朝阳北路、朝阳路可以到达北京中心城;往东和东南通过通燕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京津高速、京津公路、京榆路可以到达河北、天津及东北三省;往北通过六环路、通顺路可以到达顺义及首都机场;往南和西南通过六环路、通马路可以到达亦庄。

通州区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在打造现代化国际新城框架中,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站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并应纳入“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

1.土桥公路主枢纽。

目前,通州区没有成型的公路主枢纽,无法实现省际客运始发、终到及配载功能,大部分流动人口回乡往返需辗转到朝阳、丰台等城区换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北京中心城的交通压力。

规划建设土桥主枢纽,可充分利用六环、京津公路及轻轨土桥站相衔接的便利条件,有效地实现乘客终到、换乘、配载及旅客分流等功效,缓解北京中心城交通压力。

建设时间:

2012—2015年

用地规模:

5公顷

资金来源:

中央、市级资金

2.新北京东站枢纽(一级客运枢纽)。

结合新北京东站的建设,同步建设新东站客运枢纽(市级)。

实现新北京东站至北京中心城、新北京东站至土桥公路主枢纽站、新北京东站至亦庄、顺义方向的换乘功能。

分流北京站、北京西站客流压力,减少北京中心城交通压力。

建设时间:

结合新北京东站建设同步施工

用地规模:

5公顷

资金来源:

市级资金

3.东关金融、商贸区枢纽(一级客运枢纽)。

以S6线和M6线主线在规划商贸金融区的换乘站为核心,建设换乘枢纽。

建设时间:

结合S6线和M6线主线建设同步施工

用地规模:

2公顷

资金来源:

市级、区级资金

4.北苑枢纽(二级客运枢纽)。

通州北苑地区作为通州新城往来北京市中心城的重要节点和通州新城内部联络线的主轴点,京通快速路、八通轻轨线和即将进行建设的北苑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了该区域的空间优势。

“十二五”期间在北苑规划建设一个二级客运枢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构建快线网、普线网相结合,形成覆盖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乡镇的公交服务网络。

建设时间:

结合北苑商务区建设同步施工

用地规模:

2公顷

资金来源:

市级、区级资金

5.宋庄文化产业聚集区枢纽(一级客运枢纽)。

结合宋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更好的服务宋庄组团,方便通州东北部公交换乘,在宋庄组团内建设一个一级客运枢纽,以实现宋庄文化产业园区与北京中心城、首都机场、新北京东站、土桥公路主枢纽的客运线路贯通,同时承担北京与河北部分区域省际客运始发、终到、配载功能。

建设时间:

2015年之前

用地规模:

2公顷

资金来源:

市级、区级资金

(五)客运站建设。

1.重点区域首末站建设。

在商务园内建设两个首末站,开通该区域与通州新城重要节点的公交线路。

2.继续加大农村客运站建设力度。

逐步落实农村公交布点,提高“村村通”公交有效通达里程,促进郊区客运网络与城区公交网络有机衔接。

(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实施地面公交网络化服务工程。

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覆盖通州新城―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乡镇、乡镇—行政村、乡镇组团间的公共客运线路服务网络。

调整优化通州新城公交线网布局,线网优化做到:

第一,在开通新城内部环线的基础上,对现有线网进行调整优化,减少线路重复率。

第二,线网调整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注重与轨道交通的合理、有效衔接。

做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换乘,换乘设施力争做到同步规划、建设、运行,方便乘客。

随着新城内部轨道交通的建设同步建设驻车换乘停车场(P+R)。

第三,线路优化注重与客运枢纽、BRT专线的衔接,通过公交二次换乘实现公交线网的科学布局。

减少城区交通压力。

发挥未来北苑客运枢纽的分流、换乘作用,增设北苑通达北京中心城的大站快车线路。

1.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启动区)公交线网规划。

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是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核心功能区和新通州的表率示范区,公共交通是实现新城上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实现运河核心区“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目标,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换乘,在核心区内配套引入新能源环保公交车线路,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进行运河核心区(启动区)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内容包括:

启动区公共电汽车线网规划;启动区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接驳规划;启动区内新能源燃料公交车配套情况及分析等。

2.短途接驳公交线网布设。

结合城区及周边新建安置小区不通公交情况,以及解决晚间轨道交通与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围绕轨道交通八通线和M6线站点,规划布设一批短途公交线路,解决居住小区与轨道交通间最后一公里接驳以及地铁站点周边晚间短途接驳问题。

(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服务工程。

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行网络,加强路权管理。

在客流集中地增设自行车停车场。

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适时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业务。

通过政府支持(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企业运营等,利用自行车在短途交通方面的优势,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的延续,方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八)郊区客运行业发展。

根据区政府会议精神,郊区客运行业将逐步推进公车公营的经营模式改革。

截至2012年底,通州区70%的郊区客运车辆将实现公车公营;截至2014年底,全郊区客运车辆将全部实现公车公营。

完善郊区客运“五定”管理,实现郊区客运公益性定位。

全面推进郊区客运一卡通系统安装建设和GPS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郊区客运车辆服务水平和安全技防措施。

进一步加快车辆更新进度,适时增加运力,改善村镇乘车环境。

同时进一步推动郊区客运车头向下,将客运网络向偏远村镇和交通出行不便的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服务乡镇组团,构建快捷、方便的农村客运网络。

在打造和谐交通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主题词:

交通 规划 通知         

抄送:

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驻通各中、市属 

    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15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