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52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呼伦贝尔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伦贝尔概况.docx

《呼伦贝尔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伦贝尔概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伦贝尔概况.docx

呼伦贝尔概况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13′—126°04′;北纬47°05′—53°。

呼伦贝尔市土地面积25.30万平方公里,东西约639公里,南北约700公里。

呼伦贝尔市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南部与兴安盟接壤;西部、西南部与蒙古国交界;北部、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相望。

呼伦贝尔市辖6市7旗,73个镇,47个乡,37个苏木。

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呼伦贝尔行政公署驻地海拉尔。

呼伦贝尔为高原地貌,大兴安岭呈南北向纵贯,形成三大地形:

山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

大兴安岭东部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地貌,海拔高度为200米~650米,土壤以黑土为主,耕地面积占呼伦贝尔市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大兴安岭沙地林区,海拔高度为800米—1700米;西部为大草原,海拔高度600米—800米。

呼伦贝尔由额尔古纳河、嫩江两大水系形成的水资源总量为272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地下水资源14.6亿立方米;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

呼伦贝尔的气候特点:

呼伦贝尔是我国最高纬度地区之一,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气候特点显着。

呼伦贝尔盟年平均气温为-5℃~2℃。

大兴安岭东南麓盛产大豆、玉米、水稻、薯类;大兴安岭林区林木繁盛,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柞树、樟子松及各种菌类、野果类、蕨菜、黄花等山野菜,野生着鹿科、狐科、貂科、犬科、猫科、熊科、鼬科及品种繁多的禽类;大兴安岭西为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主要牲畜为牛、羊、马、骆驼。

呼伦贝尔市地下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铅、锌、铝、金、银、铼、钷、铟、镉、硫铁、芒硝、莹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天然碱、熔剂用白云岩和玛瑙等21种。

呼伦贝尔市得名于境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和贝尔湖。

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

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

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期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

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2002年,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其中有1个区(海拉尔区),5个市(满州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74个镇(含两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一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全市共有32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为458186人,占人口总数的17.3%。

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在全自治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市占14个。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

也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

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2001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200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7年被国家评为中国魅力城市,获得最具民族特色城市奖。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本世纪初发现呼伦贝尔地下石油资源。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

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全市辖1个区、5个县级市、4个旗、3自治旗,总人口270万。

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海拉尔。

    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

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呼伦贝尔大草原

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

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

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蒙古族的发祥地在哪里,是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探寻的课题。

新的考古成果已充分证明了今天的呼伦贝尔地区,正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1976年,全国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队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业余曲棍球队的基础上诞生。

1989年国家体委正式把莫力达瓦旗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编辑本段历史

  呼伦贝尔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东胡。

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呼伦贝尔大草原

一左贤王庭辖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这是公元49年。

此时,鲜卑人已经走出森林,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畔,并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

编辑本段人物

  白岩松CCTV着名节目主持人海拉尔人海拉尔二中(全国重点高中)  王德臣:

火箭技术专家  张秋歌,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毕业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

参加过电视剧《大染坊》的表演  在电视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金环的演员:

陈实  是海拉尔第七中学毕业的,后来去了北京学表演。

  《大宅门》里扮演白景琪堂姐的阿丽雅是陈旗的。

  。

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烈诸部落相角逐与融合。

  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

  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

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者为:

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

  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国。

  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这块土地属金国。

  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部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后,公元8世纪他们西迁到斡难河、土拉河、乌尔逊河发源地肯特山地区。

当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他又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

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北方蒙古高原。

统一的、强大的蒙古民族,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

蒙古帝国建立后,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

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

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

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

  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守蒙古高原。

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为蒙古阿鲁科尔沁部牧地,岭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

  明朝,呼伦贝尔地区由努尔干都指挥使司下设的一些卫、所管辖。

  清朝,1734年建立海拉尔城,隶属五大将军属地——黑龙江将军。

  1932年,伪满政府建立后,呼伦贝尔成为省级单位,为"兴安省",省会设在海拉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

  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

  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

  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

  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

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

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设在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筹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设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行政区划,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200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7年被国家评为中国魅力城市,获得最具民族特色城市奖。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05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

  地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邮政编码

呼伦贝尔市263,953271万人(2004年)

海拉尔区1,44026万021000(河西)  021008(河东)

满洲里市69616万021400

扎兰屯市16,80044万162650

牙克石市27,59040万022150

根河市19,65917万022350

额尔古纳市28,0009万022250

阿荣旗12,06332万162750

新巴尔虎右旗25,1023万021300

新巴尔虎左旗22,0004万021200

陈巴尔虎旗21,1926万021500

鄂伦春自治旗59,80028万165450

鄂温克族自治旗19,11114万021100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0,50032万162850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编辑本段民族人口

  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族和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

  汉族是呼伦贝尔市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2003年统计,全市共有汉族人口2,219,777人,占人口总数的82.31%。

历史上,汉族虽晚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迁入这个地区,但同样为开发和建设呼伦贝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长期与各兄弟民族在一起生产(工作)生活,建起了牢固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并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取得了巨大进步。

编辑本段方言语种

  呼伦贝尔的岭东地区居民的祖先大都由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迁徙而来,所以大多以东北方言为交流语种。

例如利索儿的、麻溜儿的、痛快儿的等幽默、风趣而直爽的方言。

  岭西地区大都以蒙古族与汉族聚居,大都以蒙语和汉语为交流语种,所以使蒙语成为岭西一些嘎查和苏木地区的“官方语言”。

  呼伦贝尔的方言以大兴安岭为界限的双方言语种的现象,在中国的同一个城市中出现还是比较少见的。

  呼伦贝尔的汉族,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同胞和外侨同街居住,他们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长处,而且在语言方面也相互渗透融合,借用语较多。

如:

  “西米丹”,俄语,“乌鲁莫”,蒙语,是牛奶上面的凝结物,汉语称“奶皮子”,无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

秋冬季节,各家各户都储些备用,汉族人一样称此物为“西米丹”或“乌鲁莫”。

  “嘎拉哈(hà)”,又称“嘎什哈”,满语,它是猪、羊、狍、黄羊等的后腿膝盖骨,俗称“背式骨”,学名“髌骨”,是呼伦贝尔各族儿童和妇女的一种玩耍物,人们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弹“嘎拉哈”,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篱子”,俄语,意为警察,现在泛指监狱,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说是“蹲笆篱子”。

  “芒格儿”,蒙语,是一种野菜,样子、味道如韭菜,但叶子比韭菜叶宽厚、颜色浅,无汉名。

  “卜(bǔ)留克”,为俄语,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一种野菜,样子像圆萝卜,味道鲜美,多做为风味小咸菜。

  “咧(liě)巴”,为俄语,由俄罗斯传入中国的一种食品,外观像面包,面食。

味道甜,形状为圆柱形。

  “达哈(hà)”,蒙语,意为宽大的披风,为羊皮制品,现在通称“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汉族干部学习掌握蒙古语,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言,因此,很多汉族干部下到牧区后,都会说一口较流利的蒙古话,一些汉语中亦夹杂着少量的蒙古语,以后则逐渐减少。

为呼伦贝尔市的和谐建设做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

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

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

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

  进入清朝以后,本地始有较稳定的汉族常住人口。

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派兵设卡伦于岭西地区。

当时募兵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地,同时随军来本盟的一些汉商,称“旅蒙商人”(简称“旅蒙商”),专作军队及随军家属的买卖。

雍正十年(1732年)后,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兵丁及其部分家属驻屯呼伦贝尔岭西各地,清廷命京都汉商到此地经商,早期持“龙票”来岭西的有八家汉商,号称“八大家”,集居在今海拉尔。

  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

《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着”,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

”“布雨尔”即呼伦贝尔。

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

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

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

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

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

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

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

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502人。

  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

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

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

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

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

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路、公路建设不断扩大,形成汉族人口增加的高潮。

1960年,全盟汉族人口为108.8万人,是1949年的4倍。

特别是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与“左”的路线的影响,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山东等省区汉族农民携带家眷大批涌进呼盟的农区和林区,有的省甚至是整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全建制人口迁到呼伦贝尔落户,从而使汉族人口大量增加。

据1979年的一次调查,呼伦贝尔的自流人口(当时称盲流)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县。

其中阿荣旗最多,1972~1979年盲目流入108,817人,平均每年流进13,602人,最高峰的是1974年,流进人口65,892人。

其次是牙克石市,1947年汉族为19,851人,1953年增加到50,680人,1964年增加到223,590人,1982年为362,320人,1990年为374,603人。

编辑本段教育发展

  市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较快,区域内的初等教育已经全面得到了普及,小学及初中的入学率达到了100%。

高中及中专的入学率达到了70%。

高校只有一所二等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

  拥有高级中学共47所,如海拉尔二中、牙克石一中、牙克石林业一中、海拉尔三中、扎兰屯一中、呼伦贝尔市岭东高中等。

  其中被称为“天之骄子腾飞的地方”——海拉尔二中,年年高考成绩惊人位列呼伦贝尔市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仅次于呼和浩特二中,曾培养出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白岩松等优秀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多所,如海拉尔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原扎兰屯师范学校)、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林业高中、牙克石林业师范学校、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等。

  其中被称为“蒙东地区教师摇篮”——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建校六十余年来,为内蒙古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每年为蒙东地区培养优秀的高中、初中及小学教师,使蒙东地区的教师资源得到了充足,共为社会培养教育事业人才20000余人。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除了内蒙古各地都有的那达慕和祭敖包等,呼伦贝尔盟独有的节日有:

伊慕额节

  “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

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

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

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

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

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

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

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

编辑本段地理

地形特点

  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

东部为大兴安岭东

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

地形总体特点为:

西高东低。

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

气候特点

  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

  1、从气候类型为:

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

  2、从年降水量类型为:

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m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

3、年气候总特征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植被分布特点

  植被分布分布由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的分布依年降水量决定。

  岭东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多分布为森林(针叶林混交林)——大兴安岭林区。

  岭西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梦里天堂--呼伦贝尔

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

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

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

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其中着名的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河等),500多个湖泊(其中着名的呼伦湖、贝尔湖),3000多种植物(如樟子松),4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狍子、飞龙、黑熊等)。

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

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

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

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目前,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7家,旅游景区(点)达50余个,每周有6次飞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飞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游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车每日对开直达北京、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呼和浩特、包头、绥芬河、大连,旅游观光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