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681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经典赏析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课)教一篇又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目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为了借助文章教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他学科注重的是内容,而语文学科注重的是语言文字这种形式,也就是语言这种工具”,“千万不要以为发在你们手里的课本就是教材。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在课堂学了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他们的将来生存做准备。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行”(实践)的机会。

因为只有引导学生多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有丰富的阅历,也才会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源泉。

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一个口号——“生活就是教育”。

他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他把学和做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作学游泳:

“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

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生活就是教育,对语文尤其如此,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标语)这就说明,语文的学习,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把学生囿于课堂,必须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要远远强于我国。

曾经看过一份资料,说的是,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赴美考察教育时曾经参观过一所中学,两天中,校方接待者全是学生。

他们介绍学校概况,询问中美学生差异,接待客人用餐,话锋之机智、思维之敏捷、举止之大方令考察团同志叹为观止。

陈钟梁先生怕耽误学生的学业,恳求校方不必由学生作陪。

校长则不以为然:

这是多好的课堂!

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

必修课可以补上,这课误了能补吗?

这难道不是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吗?

有资料介绍,香港的初中语文试卷上,没有什么分析、解释、划对勾,而是虚拟一些生活的情境,譬如在公共汽车上发了若干个事,你如何表述、对答……。

他们注重的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运用。

2.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

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

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

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赏析】此处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则应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认为,没有品德之人学文不能持久,就算是学到了文也只会祸害人间。

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曾经说:

高尚的品德与聪明才智相比,高尚品德更重要。

高尚品德是灵魂,是精神,有了高尚的品德,聪明才智才可以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这样的聪明才智多多益善;

没有高尚的品德,聪明才智就可能祸国殃民,这样的聪明才智有不如无。

高尚品德是“道”,聪明才智是“器”,道在器上。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高尚品德与聪明才智的统一。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赏析】此句孔子自述了他学习的修养过程。

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的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河沿型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适用的。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所学尽数融于思想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达到统一。

但学习是一个持久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进步。

这一点毛泽东主席的体会最深刻,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

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

可以少吃饭,也可以少睡觉,但是不能不读书。

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一是要刻苦读书;

二是要把握好时间,读书是没有其他窍门和捷径可走的。

毛泽东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为了解决在发展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他孜孜以求地阅读大量的书籍。

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太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

他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独到尽兴处,都忘记了睡觉。

每次外出时,他总会带很多书,没有书读是他无法忍受的事。

4.子曰:

“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赏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

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是一个全才。

这好比一个出色的演员,可以在不同角色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可以做到演什么像什么。

比如,演下人的时候,就是下人的样子,为主子端茶倒水、打扫收拾;

演乞丐,就能沿街乞讨;

演文人,则做到儒雅、睿智;

演将军,则能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

教育工作者而言,讲究的是术业专攻,这里指的是在学术领域中有独到的建树。

但在领导教学时也应该是个多才多艺者。

教育家靳家彦曾指出:

“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

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

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

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总之,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你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学识上信服。

一句话,应该是他人无可替代的“这一个”。

5.子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

”(《里仁篇第四》)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赏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

古人云: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人的情操。

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开始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那些扫墓的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孟母很不高兴,说:

“不行!

这样下去绝对不行,一定要搬家!

”于是他们搬到了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

到了市集,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

孟母看到后,又皱皱眉头:

“看来还得搬家!

”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夏历每月初一,就有官员来到文庙,行礼跪拜,孟子也学了很多礼仪。

孟母才高兴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们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人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心理学中讲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样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

这里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顶真。

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孔子指出,我们在学习时首先应当爱学、乐学,这是学习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关键在于我们对学写的热爱。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的下过有很大差异,这与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加重要的还是在于人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

如果你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就会加倍努力去学好它。

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投身于科学研究而废寝忘食,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自己所研究的事业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进而把它看作自己的生命去看待。

7.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六》)

“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赏析】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

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孔子一向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又聪明和愚钝的差别。

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使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论语》的《先进第十一》中也有一则堪称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的是,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

听到朋友穷困,是不是可以送些财物去帮助他?

孔子对子路说:

有爸爸哥哥活着,怎能不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呢?

对冉求却说:

应该立刻去帮助他。

公西华知道后很不理解,就问孔子为什么他们问同一个问题,而老师的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

因为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去做;

子路勇于作为,好自以为是,所以我抑制他一下。

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影响和后天环境的制约,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施教过程中,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然而,多年来,尤其是建国以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一直对“面向全体”存在着误解,认为面向全体就是要求学生均衡发展,人人争取门门优秀,事事搞一刀切、齐步走,事事以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学生进行“去长”补短,而不是“取长补短”的手术式教育。

导致很多富有个性的人才“众人泯然矣”。

难怪建国60多年,本土诺贝尔奖得主者寥寥无几。

我们经常提到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其实因材施教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建国以后,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切按一把尺子衡量人,用一次分数决定人的命运,这样使少数学生“成才”,而大多数学生被拒之学校大门之外,使他们带着“我不行”的自悲心态走向社会,影响他们终生的发展。

正如卢梭早就批评的那样,由于“往往不加区别,使具有不同爱好的儿童从事同样的练习,我们的教育毁灭了特殊的爱好,留下死板的千篇一律的东西。

”最终成为事事“听话”、时时、处处、低眉顺眼的“好学生”,把一个个富有鲜活个性的孩子培养成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

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

”他在《领袖们》一书中又说:

“如果爱因斯坦在中国肯定考不上大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统一。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西方一些国家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张扬个性,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

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

“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份资料:

八十年代初,大连市曾有一位中学生,爱好体育且有跳高的特长,据专家测试其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都优于同年龄时的朱建华(当时的世界跳高冠军),如能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充分发展其特长潜能,完全有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又一个世界跳高冠军。

然而,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社会却协同一致地要求该生同大家齐步走,向“门门优秀”的方向奋斗,结果,不仅“短”没有补上来,而且由于错过了最好的培养时机,“长”也被去掉了,个性特长就这样被扼杀掉了。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指出: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了人们丰富多样的个性。

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

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

”无数事实也说明,世界上绝对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就是双胞胎,尽管他们外表相似,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会完全相同。

更何况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他们所形成的个性肯定各异,他们将来所取得的成就也决不会一样。

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强;

有的学生学习数、理、化钻不进去,但却能歌善舞;

有的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但是酷爱体育和美术;

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还有的学生善于交际等等。

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及时发现,给予珍视,并注意正面引导,这些被考试分数一把尺子“判决”为“不可造就”、“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很可能走向社会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用文化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和发展潜力。

郭沫若中学时代毕业考试国文得了57分,但却成了中外闻名的作家、文学家;

爱迪生小学时候就被老师判为“不可救药”,后来却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他的诸多发明造福了人类社会;

著名画家蔡志忠有画画的天赋和兴趣,但功课一般。

初二那年,一位新来的老师一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

这位老师说:

“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走读书这条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现在走着的路是不是应该走的路,自己现在做的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

”这段话促成蔡志忠果断地中断学业,背上行李去台北漫画界闯荡,若干年后,他成了华人世界中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8.子曰:

“有教无类。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部分族类。

【赏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

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

他广招门徒,不论什么种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打破了等级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似学的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是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教育思想。

指出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它与身份地位无关。

只有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才会增强。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文化才会得到传播和普及。

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心系国家,高瞻远瞩。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2500年前孔子所提出的,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

2500年后的今天,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

可见,孔子的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何谓“有教无类”?

马融注曰: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皇侃疏指出:

“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

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5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

“在教育的领域里,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或生活环境各异,但孔子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为过度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而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我们都坚信人生而平等,职业也没有什么贵贱,在一个分工很细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才能,站在个别的工作岗位上好好为人群社会做出贡献,便是伟大的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但是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便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这个是我们该追求的理想,也是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

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由于升学的竞争,教育不但未能达到‘有教无类’的思想,反而成为人与人竞争的场地。

在鼓励学子们力争上游的过程中,许多青少年便被无情地折磨,甚至摧残。

如果我们能够深深思索‘成人’与‘成才’这两大宗旨,更进一步体会‘有教无类’的真正意义,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走入迷途。

”综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教育体制问题。

我们曾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新课改也有七年之久,所不同的也只是换了套教材而已。

所走的仍然是“精英”教育的路子,本质并未见大的改观。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倡导者,他是这么说的,做得更好。

曾子家贫,但天资聪颖好学,三日揭不开锅盖,却“高歌如金石”,手不释卷。

孔子不歧视他,授为高徒,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凡是把人分成若干层次,如元朝时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之分;

“文革”时期的红黑五类之分;

应试教育中的优差生之分,致使一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造成人才匮乏。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我们知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

共性是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概括。

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就必须深入学生之中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从多种多样的学生个性中概括他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会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中,在有教无类的前提下,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的。

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

我们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切实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这样,才可以“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应试教育只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在教学中只有既考虑共性,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两千多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平等化、社会化,这就是今天强调的“面向全体”,也是时下新课改中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同时古人提出的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是今天强调的“分类教学”。

总之,“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9.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

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赏析】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

“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

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

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

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以激发。

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孔子之后由战国后期儒家所作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著《学记》对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了很精辟的概括: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说明:

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

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

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

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

这里启发诱导强调的是三个字:

“导”、“强”、“开”。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路,引导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