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636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知识全面 直接打印 精典版.docx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题纲知识全面直接打印精典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提纲

认识物理学

1、定义: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2、认识世界:

①认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②揭开了物质世界结构的秘密。

3、改变世界:

①巴本最早发明活塞式蒸汽机,瓦特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蒸汽机,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革命,源于19世纪电磁学理论的发展。

4、科学精神:

不怕困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5、物理学家及其主要事迹:

①伽利略(实验与数学相结合);②牛顿(经典力学大厦奠基者);③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时空观);④爱迪生(发明电灯)。

6、物理学改革过程中的新环节:

①建立家庭实验室;②物理在线。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科学探究:

①科学探究的基地:

实验室;

②科学探究的目的:

找出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规律;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③科学探究的八大环节: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二、物理实验

①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②物理实验的基础:

测量。

③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

刻度尺、游标卡尺;  时间:

停表;  电:

电流表、电压表; 

质量:

托盘天平; 温度:

温度计;  力:

测力计;  体积:

量筒或量杯

三、长度(L)和时间(t)的测量

⑴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①中国古代长度标准:

中国木工尺;国际通用长度标准:

米原器。

②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等。

③单位换算: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1pm=10-12m1fm=10-15m

④光年表示光在1年的时间中所走过的路程,所以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m/s×365×24×60×60s=9.4608×1015m

⑵长度的测量:

①常用测量工具:

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等。

②刻度尺的基本认识:

a.最小刻度值:

分度值,如下图一为:

1mm

b.一次能测量的最大尺度范围:

量程,如0-10CM

c.起始刻度线(一般而言):

零刻度线。

③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a.看(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b.放(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要与零刻度线对齐,尺要沿被测边缘放正,尽量靠近被测物体,如图甲所示);

c.读(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d.记(测量值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④长度测量的意义:

是最基本的测量,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

⑤科学测量要点:

a.合理选择测量仪器;b.正确操作和读数;c.科学处理数据。

⑶误差的了解:

不同仪器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是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

测量准确程度是由分度值决定的。

分度值太大了,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一般会更差。

①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产生原因:

a.人为原因;b.工具原因;

③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

④减小误差方法:

a.选用精密仪器;b.提高测量技术,改进测量方法;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⑷时间的测量:

①测量仪器:

秒表、钟表、停表、电子表等。

②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在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年(y)、月(m)、日(d)、时(h)、分(min)等。

1h=60min  1min=60s

③停表的分针和秒针,量程是:

  分度值是:

     开始计时按:

    

停止计时按:

      复位按:

    

四、特殊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⑴特殊测量方法:

①累积法;②化直为曲法;③化曲为直法;④化整为零法;⑤化暗为明法;⑥平移法;⑦目测法;⑧步测法;⑨手测法;⑩转化法……

⑵两个概念:

①控制变量法:

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

②调零:

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叫调零或校零。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认识运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⑴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①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有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之处在于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如这正在行驶的汽车.

③运动具有普遍性,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④有的物体离我们太遥远.有的物体运动太慢,我们肉眼感觉不到它们位置的改变.

⑤机械运动形式:

a.运动路线的形状: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b.速度变化的规律:

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

⑵机械运动的描述:

①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叫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选择:

a.任意选择(除物体本身外);

b.一旦被选取,就假定其静止,无论其相对地面是静止还是运动;

c.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月球是运动的。

平常我们所说的静止都是指相对静止,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⑶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构成。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我们闻到花的香味,就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

③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它们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二、直线运动的速度(v)

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员)

③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④公路旁的限速标志牌标明40,表示经过该路段的车速不能超过40km/h。

⑵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

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

②速度公式:

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③速度单位:

m/s(在SI中)、km/h;

④单位换算:

1m/s=3.6km/h 【1m/s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⑤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v-t图像是平行于t轴的直线,s-t图像是经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

⑥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速度都相等。

⑶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

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的运动;

②平均速度(即物体在通过某一段路程时的平均快慢程度):

v=s/t。

三、能量(E):

①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②能量形式的多样性:

太阳能(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声能等;

③能量可以转化: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

第三章声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声源:

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②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的振动。

③传播:

a.形式:

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b.条件:

需要介质(能传播声波的物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c.声速:

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声速,也可以说是每1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称为声速,

d.影响声速因素: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和介质的温度,即相同温度情况下,不同介质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情况下,不同温度时声速也不同。

e.通常情况下,v固>v液>v气;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④声音能够传播能量。

如音箱里发出的音乐声让旁边的蜡烛火焰舞动起来了,就是获得了声波传来的能量。

二、乐音与噪声

⑴声音的分类:

①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②(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做噪声,(环保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和工作的声音。

⑵乐音的三个特征:

①音调:

a.定义:

乐音的高低;

b.影响因素:

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越尖细;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越低沉);

②响度(也叫音量):

a.定义:

声音的大小(也反映了声能的大小);

b.影响因素:

振动幅度(简称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还与人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也称音品):

a.定义:

声音的特色和品质;

b.影响因素: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形状。

⑶声波的图形:

波峰、波谷、振幅;比较频率;比较振幅。

⑷噪声的利用与防治:

①强弱程度及危害: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程度。

0dB是一般人刚能听到的频率为1000Hz的声音,是听觉的下限;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在150dB的环境中,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②来源:

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声等。

③当代社会四大污染源:

噪声、废气、污水、有毒固体废物。

④噪声的利用:

控制植物发芽时间除杂草、探测病灶、显示海底情况等。

⑤控制噪声:

a.在声源处减弱(消声);如汽车安装尾部消声器,武警战士穿的消音靴子。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如公路两侧设置声音屏障(隔音墙),窗户使用双层内真空玻璃。

c.在人耳处减弱(吸声);佩戴耳塞、耳罩

⑥根本措施:

消除或降低声源噪声。

⑦探究材料的降噪能力:

海绵、棉花、木板、书、橡皮泥、金属块;解释下雪天室外噪声更小的原因。

【1996.10.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颁布】

三、奇异的声现象

⑴声的反射——回声:

①定义: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②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至少晚0.1s以上,即在空气中,发声人于障碍物相距大于17m,人耳就能听到回声;反之,回声与原相混,使原声加强,耳朵就很难把这两个声音区分开。

③利用:

a.加强原声;

b.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s=0.5v声t;(声音速度一般为340m/s)

c.用声纳定位。

④混响:

a.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面等障碍物反射,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叫做混响;持续的这段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b.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饱满;混响时间过长,回声与原声相混,听不清楚。

因此,建筑师必须处理好剧场和音乐厅的混响效果。

⑵共鸣(也称共振):

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引起另外一个音叉也发声的现象;如唐代钟鸣磬响,击彼此应的现象,二胡的共鸣箱等。

与声源发生共鸣的物体吸收了随声波传来的能量,这是通过声传递、接收能量的一种方式。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声与现代科技

⑴人的发声:

声带振动

⑵人耳的听声能力(如图):

①听声过程: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②频率:

a.定义:

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频率。

也可以说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b.单位:

赫兹(符号Hz),人的声带能产生64HZ-1300HZ的声音;

③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⑶超声与次声:

①定义:

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

②动物与声音:

a.狗、猫、蝙蝠、海豚可以听到超声,b.水母、大象可以听到次声;

③超声的应用实例:

声纳(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和海水的深度)、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气泡)、B超体检(探测内脏器官的健康状况)、倒车雷达、超声加湿器(因为声能传递能量);

④次声的应用实例:

监测核爆炸位置、海洋平均温度、预报自然灾害等。

⑶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即声识别技术),广泛用于现代生活,如声识别技术与安检,制造智能玩具等。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的介质:

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叫做光的介质。

3、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能传播能量和信息:

太阳能灶把水烧开;激光能在钢析上打孔;光纤传递图像;红绿灯控制交通信号等。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

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6、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       同面, 居中,      相等”,光路是的。

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类似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

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物体;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

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

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作用:

①成像、如生活中的镜子②改变光路如潜望镜等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四、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叫光的折射现象。

2、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4、生活中的实例:

碗里的水看上去更浅,小猫叉不着鱼,夜空中的星光闪烁,水中筷子的弯折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原理: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射入空气,发生折射,使你的眼睛产生错觉。

五、凸透镜成像

1、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应用:

汽车后视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4、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复印机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f

无像

U<f

物像同侧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注意:

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

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越大。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5、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6、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7、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8、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9、光的色散:

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是光的折射形成。

10、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11、色光三原色:

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

颜料三原色:

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12、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13、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14、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外线(有杀菌的作用)。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和比较像和物的。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

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市将能观察到日全食。

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

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光沿传播的原理。

☆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的后方。

(1)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  时,蜡烛B

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

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第五章物态变化

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⑴物态变化:

①定义:

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②物质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物体三态:

固体、液体、气体;

③种类:

a.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b.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

c.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d.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e.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f.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简记为“三态六变”)。

⑵水循环:

①雪、雨、水蒸气是水的三态;雨、雪、雹统称降水;

②水循环过程:

海水汽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或汽化→凝华→熔化);

③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森林、海洋。

⑶物态种类:

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时,将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超固态(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软物质(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液晶:

a.定义:

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晶体结构的液体;b.特点:

用极其微小的电流就能控制和改变其分子排列;c.应用:

液晶电视机、液晶电脑、移动电话、电子地图】(朗缪尔发现等离子体,热纳发现软物质);

⑷物态变化的利用:

①热管:

a.构造:

一根密封的真空金属管,管内衬有一层叫吸液芯的多孔材料,里面装有酒精或其他液体;b.工作原理:

热端受热,液体吸收热量汽化,蒸汽在管子里跑到冷端,在管壁遇冷液化,放出热量,冷凝后回到热端,循环往复;c.优点:

把高温部分的热迅速传递到低温部分,使物体各部分温度基本均匀。

②电冰箱:

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电动压缩机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的冷凝器中(先液化放热,再汽化吸热);③人类文明进展:

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时代;④水污染物: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⑤水污染会造成赤潮和水华等灾害。

二、温度温度计(补充内容)

⑴温度:

①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②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③单位换算:

T(表示热力学温标)=273.15+t(表示摄氏温度),T(表示华氏温度)=1.8t(同上)+32;④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

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⑤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的正常体温为37°C或310K。

无论人类如何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都是达不到的,因此0K的温度又称为“绝对零度”或“绝对度”。

⑵温度计:

①定义:

能够快速准确测量出物体温度的仪器;②工作原理:

a.常用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是根据液体(如汞、酒精、煤油)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b.数字式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c.彩色温度表:

根据物体在高温条件下所发的光的颜色来估测温度;③注意:

a.一切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在4℃以上会热胀冷缩而在4℃以下会冷胀热缩。

这意味着,冰将会浮在水面;b.汞(又称水银)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物质;④常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一般温度计量程-20℃—100℃,分度值1℃;寒暑表量程-20℃—60℃,分度值2℃;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⑤使用方法:

a.观察其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b.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c.要待其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最高处相平,且要注意示数是在零刻度线的上部还是下部(用负数读数);d记数由数字和单位构成;⑥体温计特点:

玻璃泡上端有缩口,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温度稳定不变(第二次测量时只需轻轻甩动使温度降至正常温度即可)【除体温计外,其他温度计不可以甩动】⑦错误操作:

a.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燃烧的酒精灯的温度;b.用寒暑表测量沸水的温度;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南北两极的温度;d.使用时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等。

【拓展:

(摄氏温度的由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为0℃,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在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