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64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docx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

陕西咸阳永寿中学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2005年1月27日     命题人:

董金花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回答1——5题。

1、最先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运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望厦条约》

C、《望厦条约》、《天津条约》D、《望厦条约》、《北京条约》

2、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半殖民地的逐步加深。

其具体表现为:

()

A、主权不断丧失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D、商品经济的发展

3、说日本是近代给中国造成最大伤害的国家,其主要依据是()

A、甲午战争中制造旅顺大屠杀B、曾割占我国台湾

C、于袁世凯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1937年发起全面侵华

4、日本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他们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由于日本力图称雄亚洲

②日本都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转移人民视线

③都对中国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④都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5、20世纪20年代末至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性表现在()

①以日本为主要对手②扶持国民党为工具

③以独占中国为目标④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它的发展遭遇到了重重困难。

回答6——8题。

6、既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是()

A、封建势力的统治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地主参与创办近代企业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7、起到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作用的活动有①戊戌变法②清末“新政”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C、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8、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突破洋务运动的局限,在推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新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B、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D、宣传西方民主和共和思想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回答9——14题。

9、中共能在二大上制定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最主要是因为()

A、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B、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D、中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党

10、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遵义会议、中共八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D、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11、中共在不同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是()

A、土地革命路线B、解放前的土地改革

C、解放后的土地改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面临生死考验,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途径()

A、“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广州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D、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以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

C、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200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答14——18题。

1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在1927——1930年红军创建的所有根据地中,左右江根据地位于最()

A、北边B、东边C、南边D、西边

15、1938年,由刘伯承、邓小平创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是()

A、晋察冀、晋绥B、晋察冀、晋冀豫

C、晋冀豫、冀鲁豫D、晋西北、冀鲁豫

1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B、进行改革开放

C、贯彻毛泽东的指示D、与林彪集团作斗争

17、《春天的故事》中唱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又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其中“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B、划上海浦东为国家级经济特区

C、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D、决定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1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此回答19——21题。

19、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相同的意义是()

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我国开始了对台湾行使主权

D、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0、近代史上,台湾被从中国分割出去实在()

A、道光皇帝在位时B、咸丰皇帝在位时

C、同治皇帝在位时D、光绪皇帝在位时

21、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台湾的国家是()

A、日本和法国B、日本和美国

C、英国、美国和法国D、日本、英国和法国

建国之后,中共在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建设中经历了挫折,也取得了成就。

回答22——25题。

2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从根本上将是()

A、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B、新解放区的剿匪作战能否成功

C、解放区的土改能否完成D、帝国主义的威胁能否解除

2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

A、反右派斗争的影响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C、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

D、受“反右倾”斗争的影响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

25、“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最主要事例是(  )

①红卫兵运动在全国的狂热兴起 

②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中央政治局

③党的九大确定林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

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

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视,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回答下列问题:

⑴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

说明什么问题?

(2分)

⑵明清时期,为维护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那些斗争?

(3分)

⑶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经历了那几次分离与回归?

(5分)

⑷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国民革命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最后根据地上上海,警醒了国内外一切反革命者,造谣中伤离间,无所不用其极,……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决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我们应站在革命观点上,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事事商协,开诚进行。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材料二“福建事变”发生的当天,《中国论坛》记者访问了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

问及中共对于福建政府的态度。

这位负责人说:

“这个政府不是革命群众运动的产物,仅是一群政客军阀创立起来反对蒋介石的。

它所代表的阶级与国民党区域各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根本没有两样。

因为,中国共产党……反对这个新政府。

——《民国掌故·宋庆龄和鲁迅为什么谴责“福建事变”》

材料三“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放。

……用一切方法联合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亲日派……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材料四“皖南事变及国民党的公开处理,在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公正人士前面,暴露着国民党破坏团结的真面目,……它将使国民党的威信大受损失,同时揭破其关于统一军令政令之宣传的全部虚伪性,因此,皖南事变同时造成了我们在政治上给国民党亲英美派向我们进攻以有力回击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

回答:

(1)据材料一、四,中共中央对两次事变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

造成了什么结果?

(4分)有人认为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重施四·一二政变故伎,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共中央对待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分别采取的政策和原因,并说明分别造成了什么结果。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你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2分)

三、问答题:

28、(12分)概括支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9.(12分)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指出: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会上确定的党的总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八大”的正确方针未能坚持下去?

(3)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四大”,党的建设方针对八大有什么发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D

A

C

B

D

A

C

C

D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C

D

B

D

A

A

B

B

C

二、材料解析题:

26、答案:

⑴意愿:

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

说明: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⑵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⑶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895年,终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盘踞台湾,再次出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局面。

⑷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7.

(1)《汪陈宣言》的发表,掩盖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麻痹了革命群众。

四·一二政变时,中共中央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2分)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粉碎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

不对。

因为四·一二政变时,国内阶级矛盾占据支配地位,蒋介石的目的是夺取领导权;皖南事变时中日民族矛盾占据支配地位,蒋介石既想反共有不敢彻底决裂。

(2分)(或答:

“对,因为蒋介石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上,始终与人民为敌”也可给分)

(2)政策:

持反对态度;原因:

受王明“左”倾主义错误的影响,中共负责人错误分

析了福建事变的原因和性质;结果;失去了团结福建政府共同反蒋的时机。

(3分)

政策:

主张和平解决;原因:

中共已经成熟,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结果:

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

(3分)

(3)从幼稚走向成熟。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想结合,始终坚持人民利益。

(2分)

三、问答题

28、1949——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从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1978年以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分)

1949——1952年底: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6——1978年:

有效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以后: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6分)

29.(12分)

(1)背景: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2分)

任务:

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

(2分)

(2)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

(1分)实行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

(1分)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使国民经济建设中出现重大失误:

(1分)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党连续犯了“左”的错误,背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