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705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docx

煤矿矿山储量年度检测报告

 

XXXX煤矿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检测报告

 

采矿权人名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年报编写单位:

XXXXXXXXXXXXXX

XXXX年XX月XX日

第一节概述

第一节工作目的与任务

1、检测目的

矿山储量动态管理的目的是适时、准确掌握矿山资源储量保有、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促进矿山资源储量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检测任务

结合矿床地质条件、矿山实际开采情况,估算当年动用资源储量及年度保有资源储量;研究提升资源储量类别和探求各类生产矿量的方案,为矿山建设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3、检测对象

本次检测对象是XXXXXXXX煤矿2015年开采的采场。

4、检测依据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

(4)、固体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填报说明及其他有关固体矿产地质编录、采样、资料综合整理规程规定。

第二节井田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1、井田地理位置

XXX煤矿位于XXXXX市XXX煤田北部XXXXX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XXXXX县XXXXX镇。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0°09′57″~110°11′11″;

北纬:

39°16′27″~39°17′17″。

2、交通

井田中心距XXXXX镇约12km。

神华矿区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沿矿区公路向南距XXXX省XXXX市XXXX县XXXXX镇约28km,距北部XXXXX市东胜区约50km。

XXX区东西向有G109国道经过市区,南北向有G210国道、包府公路、包神铁路通过,交通干线、支线四通八达。

包头~神木铁路距本矿约10km。

综上所述,矿井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3、井田境界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11年6月3日为该矿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CXXXXXXXXXXXXXX,井田面积XXXXXkm2,井田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

开采深度1185m~940m。

各拐点坐标见表。

井田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纬距(X)

经距(Y)

1

2

3

4

第二章地质勘查工作与开发利用现状简述

第一节开采现状

为了开发利用XXXXX市XXXXX煤矿煤炭资源,受XXXXXXX的委托,XXXXX公司承担了XXXXX煤矿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工作。

根据矿山资源条件及委托方要求,方案确定矿井生产规模为原煤0.6Mt/a。

设计范围包括采矿工程、地面生产系统、总图运输以及相应的公用辅助设施等,并估算项目总投资及预期的经济效益。

方案设计参考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士保持法》(1991.6.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10.27)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5.1)

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年第45号主席令)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

12.《关于加强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改能源〔2006〕1039号)

13.《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改投资〔2003〕1346号)

14.《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6号)

15、《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内煤局字〔2007〕128号)

1.2规程及技术标准

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3.《矿山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J70-1984)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6-87)

5.《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MT/T5032-2003)

6.《矿井通风装备标准》(MT/T5016-96)

7.《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8.《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5.26)

9.《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

1.3地质勘查、设计及批复文件

1.200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1勘探队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XXXXXXXX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200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XXX号”、“内国土资储备字[2004]XXXX号”对《内蒙古自治区XXXXXX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进行了评审、备案;

3.2010年6月,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XXXXXX市XXXXXXXXXX煤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

4.2010年7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煤局字[2010]XXXX号”文对该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

5.2010年7月,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XXXXXXXX煤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6.2010年8月31日,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以“鄂煤安监字[2010]XXXX号”文对安全专篇进行了批复。

1.1.4管理部门专项验收文件

1.2011年7月28日,鄂尔多斯市水土保持局以“鄂水保函[2011]XX号”文出具《XXXXXXX煤矿改扩建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鉴定书的函》;

2.2008年1月18日,伊金霍洛旗公安局布连矿区分局以“伊公分消验[2008]第XXX号”文出具《XXXXXX煤矿地面技改建筑项目工程消防验收合格的意见》;

3.2012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以“内环验[2012]40号”文出具《XXXXXX煤矿(0.60Mt/a)技术改造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意见》;

4.2012年3月7日,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以“鄂煤安[2012]XXX号”文出具了《XXXXX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安全设施及条件竣工验收的批复》。

1.1.5其他有关依据

1.2012年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煤局字[2012]XXX号”文出具《XXXXX煤矿技术改造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

2.2012年5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煤局字[2012]XXXX号”文出具《关于XXXX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变更回采工艺)勘察验收的通知》;

3.建设单位提供的矿井有关证照、检测检验部门出具的主要设备检验报告、矿井联合试运转报告、单项工程质量认证书、矿井实际生产资料。

矿产资源储量利用情况:

一、储量估算指标:

根据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范围》规定,矿区为场焰煤和不粘结煤,资源储量计算工业指标为:

1、最低可采厚度≥0.80m:

2、原煤最高灰分(Ad):

40%

3、原煤最高硫份(St,d):

3%

4、原煤最低发热量(Qnet,d):

17.0MJ/Kg

二、资源储量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4年3月出具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XXXXX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内国土资储备字[2004]XXX号),XXXXX煤矿最终评审通过的保有资源储量为11.92Mt。

各煤层容重表:

表2-1:

煤层号

2-2

3

4

5-2

6-2下

容重(m3/t)

1.29

1.28

1.28

1.31

1.30

矿井资源储量估算汇总表

表2-2

煤层

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类型(万吨)

合计

121b

122b

333

2-2

保有储量

224

138

362

采空储量

281

80

361

合计

505

218

723

3

保有储量

16

16

采空储量

644

104

748

合计

660

104

764

4

保有储量

241

32

273

采空储量

合计

241

32

273

5-2

保有储量

151

25

176

采空储量

合计

151

25

176

6-2

保有储量

300

65

365

采空储量

合计

300

65

365

总计

1352

505

444

2301

 

XXXX煤矿现状:

根据初步设计先期开采煤层为4-2煤层,自2011年9月开始试生产,现在正回采二盘区2602工作面。

第三节选冶及综合利用现状

选矿方案

根据提供的煤质资料,并调查当地煤炭的实际销售情况,设计只考虑了原煤筛分、贮存以及运输等系统,不设选煤厂。

井下生产的原煤由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提运至地面,在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地面驱动机房内转载,经转载原煤经过煤矿自制筛分系统,经筛子分级成三个产品,大块煤(+80mm)经过手选工艺,将大块矸石及杂物去除,进入煤场大块煤存放场地;混中块(25(13)~80mm)进入煤场混中块块煤存放场地;末煤(-25(13)mm)经带式输送机转运直接进煤场末煤存放场地。

所有产品均采用汽车外运。

第四节资源储量变化

通过近年开采及巷道圈定,井田范围内获得各类型矿井资源储量为:

723万吨、764万吨、273万吨、176万吨、365万吨,资源储量总计为2301万吨。

资源总量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矿区X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致。

井田储量未做改动,符合国家对储量管理的有关提高矿井储量级别,扩大矿井储量,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规定。

第五节本次工作评述

本次工作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矿区X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综合分析、认真对比、实践研究矿井煤层工作,提交了《XXXXXXXXX煤矿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检测报告》,所取得的成果资料真实、可靠、各类图件精度高,文字叙述详实、合理。

第三章矿床地质

第一节矿区地质概况

本矿位于东胜煤田补连矿区,矿区大部被风积沙及黄土覆盖,基岩仅在乌兰木伦河、忽鸡图沟等较大沟谷中零星出露,依据地质及钻孔等资料可知,区内地层由老至新有:

上三迭统延长组(T3y)、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J2z)、中侏罗统安定组(J2a)、上侏罗~下白垩统志丹群(J3-k1zh)、第三系(R)、及第四系(Q)。

详见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表,。

东胜煤田补连矿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之东南边缘地带,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N250W,倾向S650W,倾角1-30,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

区内无岩浆岩活动。

东胜煤田补连矿区地层一览表

地层

单位

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岩性

Q

全新

统Q4

0~68.24

16.41

主要由风积砂层,次为河流淤积、洪积层。

风积砂成份以细粒石英为主,沙流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或砾石,洪积层以砂、砾石为主。

更新

统Q3

上部为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底部为马兰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

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R

N2

0~10.14

4.43

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灰色、桔黄、棕红色砾岩夹棕红、棕黄色砂岩,分选及滚园度差,呈半胶结状态,松散。

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上侏罗

下白垩统

J3~K1zh

7.37~185.85

85.86

上部以砖红、粉红及灰绿色的细、粉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泥质胶结,较疏松,具大型斜层理。

下部为紫红、桔黄色的杂色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粉砂岩,砾石以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等组成。

分选差,磨园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J2

安定组

J2a

11.26~48.74

27.47

为一套紫红、砖红、黄棕色中、细粒砂岩,中夹灰紫色砂质泥岩。

底部为浅黄色,向上变为浅紫色的巨厚层状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直罗组

J2z

15.56~161.85

96.07

上部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颜色为灰白、灰黄、灰兰、灰绿、灰紫色等,泥质或粘土质胶结。

底部为厚层状的灰黄色中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

含较多铁质、泥质结核。

底部局部含1号煤层。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

J1-2Y

延安组上岩段

J1-2Y3

39.70~84.09

63.06

上部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号煤组成。

底部为灰白、黄绿色细、粉砂岩及泥岩,具小型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延安组中岩段

J1-2Y2

33.10~78.30

63.77

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和3、4号煤组组成。

底部为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具波状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延安组下岩段

J1-2Y1

13.66~96.97

64.96

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组成。

含5、6号煤组。

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砂岩或砾岩,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T3y

>132.80

由灰绿色、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组成,含较多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粘土质胶结,局部地段顶部有明显的风化壳产物。

第二节矿体特征

本矿含煤地层延安组(J1-2y)共含煤7~14层,一般为10层,根据成煤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2、3、4、5、6五个煤组。

其中可采煤层5层,分别为2-2、3、4、5-2、6-2下号煤层,截至目前,2-2、3号煤层已全部采空,4号煤层正在开采,5号层及以下煤层尚未采动。

各煤层的赋存情况及特征如下:

(一)2号煤组

赋存于延安组上岩段之中,含2-1、2-2号煤层。

1、2-1号煤层:

位于2-2号煤层之上的2-1号煤层仅在区内个别点揭露,不可采。

煤厚为0.10~0.60m,平均0.43m,与2-2号煤层层间距为5.69~28.04m,平均17.89m。

2、2-2号煤层:

位于上岩段(J1-2y3)的中部,基本表现为一单层,仅在区北部b132孔向b139孔方向,由于夹矸变厚,发生分叉,向下分出2-2下号煤层,煤层厚度为1.30m,间距为3.05m;由b132号孔向sh6号孔分叉,煤厚为1.15m,间距为6.69m;由b132号孔向sh3分叉,煤厚为0.24m,间距为13.99m。

2-2号煤层在区内中北部发育,厚度变化较小,在9m左右,在区东部、南部由于煤层自燃,煤厚变薄以至完全烧失,煤层厚度由北向南,由中部向东变薄,基本呈规律性变化,火烧区面积约占全井田面积的1/3。

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1-2层。

该煤层夹矸及顶底板岩性一般为砂质泥岩、粉砂岩。

2-2号煤层与3号煤层间距为35.90m~36.58m,平均36.19m。

(二)3号煤层

赋存于延安组中岩段,为一单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且变化较小,煤厚为4.32~5.91m,平均5.02m,由西北向东南有变薄趋势,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

与4号煤层间距为18.55~29.80m,平均21.98m。

(三)4号煤层

赋存于延安组中岩段,为一单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小,煤厚为1.16~2.38m,平均为1.81m,由北向南呈变薄趋势,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以及粉砂岩,底板岩性多为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与5—1下号煤层间距为21.39~54.33m,平均31.24m。

(四)5煤组:

5煤组分成5-1、5-2两个分煤组,5-1分煤组又可分为5-1上、5-1中、5-1下号三个煤层;5-2分煤组表现为一单层。

1、5—1上和5—1中号煤层

在区内见煤点均不可采,煤厚分别为0.08~0.53m,平均0.36m;0.11~0.68m,平均为0.45m。

均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

2、5-1下号煤层

位于延安组下岩段(J1-2y1)的上部,煤层厚度为0.10~1.00m,平均为0.66m。

仅在区东北角可采,向西南渐变薄。

与5-2号煤层间距为13.17m~39.78.m,平均为26.21m。

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岩性多为砂质泥岩。

3、5-2号煤层

位于延安组下岩段(J1-2y1)的中部,5—2号煤层为5煤组的分煤组,也是分煤组的一个独立煤层,该煤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较小,层位比较稳定,煤厚为0.96~1.43m,平均为1.10m,为稳定煤层,与6—1下号煤层间距为7.06~25.35m,平均为15.77m。

顶板岩性多为粉砂岩,底板岩性多为细砂岩,粉砂岩。

(五)6煤组

6煤组分为6-1、6-2两个分煤组,6-1分煤组又可分为6-1上、6-1下号两个煤层,6-2分煤组又可分为6-2上、6-2下号两个煤层。

1、6-1上号煤层:

区内局部发育,见煤点均不可采,煤厚为0.05~0.46m,平均0.25m。

2、6-1下煤层:

全区发育,煤厚为0.38~0.98m,平均0.72m,可采区位于井田东北角,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15%,为不可采煤层。

3、6-2上号煤层:

区内局部发育,见煤点均不可采,煤厚为0.10~0.63m,平均0.38m。

4、6-2下号煤层:

位于延安组下岩段(J1-2y1)之下部,煤层厚度1.32~3.50m,一般平均2.20m,厚度变化规律性明显,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厚,全区可采,为稳定煤层。

含夹矸0~2层,夹矸厚度为0.24~0.54m,平均0.21m。

夹矸岩性多为砂质泥岩,呈透镜体状。

煤层顶板岩性一般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砂岩、粘土岩底部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中粗砂岩。

距延安组底界2.27~30.10m,平均6.67m。

 

煤层特征一览表

表2-2-1

煤号

煤层厚度

夹矸

岩性

煤层间距

最大~最小

最大~最小

顶板

夹矸

底板

最大~最小

平均

层数

平均

2-1

0.10~0.60

0.03~0.28

0.43

1

5.69~28.04

2-2

1.32~9.30

0.05~0.20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17.89

5.21

1

35.90~36.58

3

4.32~5.91

0.06~0.30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36.19

5.02

1

18.55~29.80

4

1.16~2.38

0.05~0.16

砂质泥岩

泥岩

细砂岩

21.98

1.81

1

21.39~54.33

5-1下

0.10~1.00

31.24

0.66

13.17~39.78

5-2

0.96~1.43

0.05~0.20

粉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26.21

1.10

1

7.06~25.35

6-1上

0.05~0.46

15.77

0.25

6-1下

0.38~0.98

0.19~0.25

粉砂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

0.72

1

6-2上

0.10~0.63

0.38

6-2下

1.32~3.50

0.24~0.54

粉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2015年1月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提供的《XXXXXXXX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通过测定,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87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74m3/t;矿井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2.14m3/min,矿井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7.70m3/t,判定该矿为:

低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

根据2009年8月内蒙古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测中心提供的《XXXX煤矿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检验结论:

4号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3、煤的自燃

根据2009年8月内蒙古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测中心提供的《XXXX煤矿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检验结论:

4号煤层属于Ⅰ级容易自燃煤层。

4、地温

据XXXX煤矿钻孔测温记录得知:

本区地温变化梯度为1.4℃/100m,属于地温正常区。

第四章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1勘探队提交《内蒙古自治区XXXX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工作量为:

利用甲级钻孔29个,乙级孔4个。

共计进行了3次241项次随机抽样式内检,其合格率均达到了98%以上。

批准文号为国土资储备字【2004】55号,批准各级储量:

723万吨、764万吨、273万吨、176万吨、365万吨,资源储量总计为2301万吨。

第二节动用及保有资源储量

XXXX煤矿原煤资源储量为2301万吨,本年度动用资源储量为70.5万吨,采出量为60万吨,损失量为10.5万吨。

保有资源储量180万吨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一、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截止日期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估算范围与核实范围一致。

资源储量估算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

二、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与原报告一致,如下:

1、最低可采厚度:

本区煤层倾角<25°,煤质为不粘结煤,开拓方式为井下开采,故最低可采厚度确定为0.8m计算利用储量。

2、灰分(Ad)指标:

本区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小雨40%,符合煤炭资源估算指标。

3、硫份(Std):

本区煤层空气干燥基全硫基均小雨3%,符合煤炭资源估算指标。

4、发热量(Qnet.d):

本次计算储量的各煤层空气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均大于17MJ/Kg,符合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指标。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一、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本区煤层倾角平缓,仅在3°以内,构造简单,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煤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小,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故用地质块段法进行储量计算,

其计算公式如下:

Q=S×M×D

其中:

Q:

煤炭资源储量(T)

S:

块段面积(M2)

M:

煤层利用厚度(M)

D:

煤层容重值(T/M3)

二、各种参数的确定:

1、钻孔利用厚度

根据区内煤层的厚度和结构情况,对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利用厚度的确定,严格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中的8-4-1、8-4-2条的有关规定执行,如下:

a、煤层中单层厚度小于0.05米的夹矸,与煤分层合并计算采用厚度,并入夹矸后全层的灰分、发热量、硫份均应符合估算指标的规定。

b、煤层中夹矸厚度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