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257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docx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

  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

  “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

  “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

  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

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

”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

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

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

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

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

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

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

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

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

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温故知新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

  1、填空《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

惑:

逾:

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学习理解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1、学生自由翻译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

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

  2、做感受3题、。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时

  1、知识储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好之者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匹夫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

  3、整体感知:

查找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论语》的故事。

  小组检测:

  “预习导学”2。

  小组评分

  1、根据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2、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讲的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哪些讲的是学习态度的;又有哪些是讲品德修养的。

分别在书中做标记。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3、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

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

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古人云: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

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

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

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

我的回答是:

先把他迷住再说。

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

  B、学《论语》知孔子

  C、学《论语》清字词

  D、学《论语》译课文本环节设计目的:

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

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

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

我采用的是:

师生共同确定。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教学方法:

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

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

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

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

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学《论语》知《论语》说孔子理知识悟人生写心得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

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