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ppt(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
(1)定义: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2)特点:
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2、商品经济
(1)定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定义交换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价值,(3)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表现,(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一阶段简单价值形式,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斧子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等式右端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的商品体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
扩大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
(2)货币的职能,第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顾客用十元钱购买了五斤苹果,表明货币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第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第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这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或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围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私有制,个别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分工,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W,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一阶段,即所购买的商品上。
货币的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pmP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的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所有制是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在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购买1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元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2元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货币表现为3元_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15元假定工人在6个小时内将10棉花纺成棉纱结果是:
棉纱的价值(就由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价值)12元工人在6个小时内又创造出了一个3元_棉纱的价值就是15元,
(2)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
资本家剥的秘密就在这里。
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小时增加到12小时,而资本家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是购买2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20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4初垫支27工人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货币表现为6元=30元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变资本(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无酬劳动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有酬劳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8小时4小时4小时劳动日9小时4小时4小时+1小时,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8小时4小时4小时3小时1小时+4小时=5小时,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
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大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正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刺激下,各个资本家竞相改进本企业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之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就会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资本家就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联系:
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区别:
(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
(2)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从生产规模上来看,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
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
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例如:
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
2,剩余价值率为100%。
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2000V+2000M=12000,2、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8000C+2000V+2000M=12000,假定他从2000元的剩余价值中拿出1000元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是100%。
重新组合后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
(8000c+800c)+(2000v+200v)+2200m=13200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资本积累的定义: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4、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然下降,这就会产生几种有利于资本积累的情况:
第一,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增加相对剩余价值量,从而有利于增大资本积累数量。
第二,可以使资本家用同样数量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大资本积累的数量。
第三,可以使资本家在不减少甚至增加自己个人消费的情况下,改变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以增大积累基金。
第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旧机器、设备的更新就会加快。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实际耗费掉的资本。
例如:
一台机器的资本价值10000元,可使用5年,每年按磨损消耗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是2000元,全年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是8000元。
(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
6、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
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2)资本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3)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会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7、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供应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多。
这是因为:
第一,机器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的操作变得简单了,妇女儿童大量的进入工厂工作,于是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量;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城乡大批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破产,他们也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劳动力的供给也会随之增加;第三,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青年工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力市场。
(2)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剥夺者被剥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剥夺小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剥夺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剥夺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竞争的发展,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
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了。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集中进行的。
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
剥夺的结果必然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资产阶级自己被彻底剥夺。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职能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
所谓的货币资本,就是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
而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AGWPm,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资本采取了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
所谓生产资本,就是以各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AWPWPm,(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即售卖阶段,资本采取了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商品资本,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WG(增殖了的货币),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互为前提互为条件,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学说,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点,丰富了资本的概念,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资本还必须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
因此,马克思说:
“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只有在不停顿地运动中才能把握资本的本质。
3、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过程),
(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联系:
它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
区别:
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
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资本周转时间,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资本周转时间,指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和流通领域中的时间的总和。
加快资本周转,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
(3)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及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价值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厂房、机器等,价值逐次转移,固定资本,原料、燃料等,价值一次转移,流动资本,工资,一次收回,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均成正比,与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思考题: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的核心问题,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值形态,物质形态,社会总产品构成及其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价值补偿,实物补偿,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实物补偿,该买的买到了,社会总产品,不变资本(c),价值形态,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质形态,社会生产,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v+m)=c+c(c+v+m)=(v+m)+(v+m),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v+m)=(c+c)+(c+c)(c+v+m)=(v+v+m/x)+(v+v+m/x),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危机,复苏,高涨,萧条,0,t,再生产一个周期,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p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概念:
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关系,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分母量的比率。
区别:
质:
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量:
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00%,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第二、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第一、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第三、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概念,区别:
与价值,质:
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量:
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4、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利润的来源,举例:
社会全部产业资本:
900一年全部产品:
7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