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08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备课人:

王玲使用时间:

使用人: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为学习重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为学习难点;

【轻松预习】

一、了解作者——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

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

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

“我爱真理。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三、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胡髭()长髯()鬈()发黝()黑滞()留愚钝()

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甲胄()粲()然盎()然

藏污纳垢: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

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

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

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四.阅读课文,根据要求摘抄相关的语句。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胡子:

眉毛:

须发

皮肤

眼睛

【课堂学习】

一.交流自主预习内容,将你的摘抄读给你的组员听。

二.精读前五段,理解人物外貌特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阅读,养成勾画、旁注的习惯)

1、概括其外貌特征(可用摘选词句的方法概括)

2、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

评点在相应的句子。

(自读练习三,了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精读后四段,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精读文中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示例:

托尔斯泰的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中,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我感受到托尔斯泰是:

四、问题探究,进一步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

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五、探讨全文写法,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矛盾统一体)

对比

衬托

补充材料一:

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

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

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

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

“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

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

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

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

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

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

“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

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

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

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

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

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

托尔斯泰回答:

“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