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12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docx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有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三)——课内文言文分课过关

班级姓名完成情况

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

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

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

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

③阡陌交通,

鸡犬①相闻。

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

④具答之。

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

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

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

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④辞去。

此中人①语云:

“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

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

未⑤果,⑥寻病终。

后遂无⑦问津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5.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

2.世外桃源描述: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小石潭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

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

①为嵁,为岩。

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①四面竹树②环合,③寂寥无人,④凄神寒骨,

①悄怆幽邃。

②以③其境过④清,不可⑤久居,

①乃记②之而③去。

①同②游③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④隶

①而②从者,崔氏二③小生,④曰恕己,曰奉壹。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2.本文主旨: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1.核舟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明有①奇巧人曰王叔远,能②以③径寸之木,④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①罔不②因③势④象⑤形,各具⑥情⑦态。

⑧尝⑨贻余核舟一,

①盖大苏②泛赤壁③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①有②奇,高③可二黍④许。

中⑤轩敞⑥者为舱,

①箬篷②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启窗而观,④雕栏⑤相望焉。

闭⑥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①落石出”,左刻“清风②徐来,水波不③兴”,④石青⑤糁⑥之。

船头坐三人,中①峨冠②而多③髯者④为东坡,佛印⑤居右,

鲁直居左。

苏、黄①共阅一②手卷。

东坡右手③执④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①卷末,右手指卷,②如有所语。

东坡③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①微侧,②其两膝③相比④者,各⑤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⑥绝⑦类弥勒,

①袒胸露乳,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③不属。

①卧右膝,②诎右臂③支船,而竖④其左膝,左臂挂念珠⑤倚之——珠可⑥历历数也。

舟尾横①卧一②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③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①衡木,右手②攀右趾,③若④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⑤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①其人②视端容寂,③若听茶声然。

①其②船背稍夷,则题名③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④甫刻”,

①细若蚊足,②钩画③了了,④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⑤丹。

①通计一舟,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①并篆文,②为字共三十③有四。

④而计⑤其长

①曾不盈寸。

②盖③简桃核④修狭者为之。

嘻,⑤技亦⑥灵怪矣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8.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三)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核舟介绍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

《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

为什么?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12.《诗经》二首

关 雎

关关,在河之。

淑女,君子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蒹 葭

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

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南冥者,①天池也。

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

”⑤野马也,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3.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

庄子曰:

“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

”庄子曰:

“①请循其本。

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

相传为编纂。

有《礼运》《》《》《》《》等四十九篇。

大多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二)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

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信②修③睦。

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

⑥货⑦恶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而不闭。

①是②谓③大同。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

《》《》《》《》。

(3)“五经”:

《》《》《》《》《》。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

“天下无马!

”④呜呼!

⑤其真无马⑥邪?

⑦其真不知马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7.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课文分析

1.主题:

通篇用的是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5.全文“不”字的理解: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6)本文中心句: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