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14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x

第1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l50分。

考试用时l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

共l5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

答案:

A

解析:

A、zhàn/zhēnjué/juèdī/tíB、jī/jīgōng/hónghè/huòC、pī/pēitái/táizhuō/duōD、jìng/jìnxiào/jiàozhuó/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夭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答案:

D

解析:

A振聋发聩B俯卧撑C脉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之强烈,出乎意料。

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

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

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①反映⑦曼延③总算

B.①反应②蔓延③总算

c.①反映②蔓延③终于

D.①反应②曼延③终于

答案:

B

解析:

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③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反应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②化学反应。

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

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曼延:

“曼”是“长”的意思,“曼延”指很长、连绵不断,如“山路曲折曼延”;

蔓延:

“蔓”本义是蔓生植物的枝茎,因此“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大,如“火势蔓延”、“蔓延滋长”。

终于:

副词。

到底,最终,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

总算:

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篮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杈。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答案:

D

解析:

D各有千秋-: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A不寒而栗:

指不冷而发抖。

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B反戈一击:

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

比喻掉转方向;与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C广开言路:

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

B

解析:

A担任……岗位,动宾搭配不当C表意不明,“性格开朗……”是生活中还是屏幕上不清楚;D主语残缺,“引起”缺少宾语。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

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由己的心理才行。

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

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

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这从何处见出呢?

就是在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它,比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它,就必须调理它。

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

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

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

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懈,一是乱。

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

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

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

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

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

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

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

所以我们地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它有力量。

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

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选自粱漱溟《朝话》。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训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答案:

A

解析:

题干是“主旨”,B、C、D均片面,缺乏整体性。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测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答案:

C

解析:

C属于写文章的具体做法步骤,是调整心思,而非“调理心情”。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

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答案:

D

解析:

说“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以偏概全

三、(每小题3分.共l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戈,完成9一I2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柰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柰,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释】:

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舍:

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

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

迎接

D.属鼎治,鼎沦如法属:

交付

答案:

C

解析:

延:

延请,邀请。

l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与市中儿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f

B.皆长跪以言具告以事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及其所之既倦

D.其见称如此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C

解析:

“所”所字结构,A、介词,跟、和//连词,和;B、连词,来//介词,把;D、代词,他//语气副词,表猜测语气,大概。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列,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在,胜百辈

A.①⑤②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②是刻苦读书,勤奋好学;③是廉洁。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部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

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答案:

D

解析:

詹鼎没有担任河南行省郎中,文章最后一段开头。

第Ⅱ卷(共ll4分)

四、(24分)

13.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5分)

答案:

我们本来就是做买卖的人家,生养儿子就要继承家业,我的家业不废弃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随读书人游学呢?

解析:

注意落实“故、业、奈何、从、游”。

(2)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5分)

答案:

皇上读了他的奏章后说:

“谁说方氏手下没有能人呢?

凭借这篇奏章就能够让他活命了。

”于是,就赦免了方国珍,不再追究他的罪行。

解析:

注意落实“孰……哉、是、活、乃、问”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虹。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未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筒要分析。

(4分)

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1)“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

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

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淸幽。

解析:

先概括诗句的景色特点,再比较诗句描绘的景色。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根据陈居士所见之景和活动,揣摩其形象特点。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1)言笑晏晏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寂寞梧桐深院锁淸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优(6)树之以桑

解析:

六个句子兼顾初高中必修选修内容,秉承山东卷一贯注重儒家经典考查的风格,只考查了一句课外的。

五、(l2分)

1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4分)

近采,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

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

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答案: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空间注入了青春正能量。

解析:

压缩语段,要抓住核心信息,注意“谁做了什么,效果怎样”。

17.右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面面。

请仔细观察,对面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

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4分)

答案:

微风抚摸着孩子的脸庞,阳光洒下一片和谐,不远处的草地树木闪着翠绿。

孩子甜甜的笑脸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他快乐地托举起小兔子,轻闭双眼,用鼻尖轻轻触碰着那毛茸茸的嘴巴。

解析:

注意题干中“准确、生动的描写”,“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

18.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

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绒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答案:

春节:

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

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根据节日特点、对仗结构和平仄相对的规律来选择答案。

六、(l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吴江朱氏的《杜诗辑注》是分量最大的一部,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对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立了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了个新的天地。

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唐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

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

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答案:

(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2)杜诗中的那些描写山川景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3)引出浣花草堂

(内容上:

表现作者在蜀道上读杜诗的新鲜感受,体会杜甫严肃创作态度和可贵才华;表达作者对杜诗、杜甫的赞美、钟爱之情。

结构上:

照应题目“浣花草堂”写杜甫;目出下文对草堂的具体描写和对杜诗、杜甫的分析评价;“严肃创作态度和可贵才华”统领全文与结尾“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相照应设置悬念,题目是“浣花草堂”却不直接写草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踪合c。

20、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答案:

(1)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

(2)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答案:

(1)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2)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答案】

(1)虽然杜甫的望像是泥塑像,很朴素,但是塑像还是很清晰生动逼真的,没有高高在上后世所尊崇的“诗圣”的非同凡人形象气质,与神化的杜甫相比,能真实再现杜甫是很难得的。

(2)以默默反复诵读诗人草堂作品的形式凭吊杜甫,能够使到这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杜甫草堂诗歌的各种景物营造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可爱的和平环境和诗人的伟大情怀境界。

【解析】

试题分析:

理解语境,把握主题,用直白通畅的话解释。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案:

(1)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2)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3)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4)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5)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答案】

①在蜀道上读杜诗有新群感,更能体会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才华;②从塑像、建筑中,作者认识到后人对杜甫的纪念是朴素的,贴近真实的诗人形象的;③在草堂中诵读杜诗,可以真正体会其诗的意境、才华和人格境界;④认识到牡甫是勤恳的诗人,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买的机会,⑤体会到诗人挚爱祖国土地上的一切,写出了美好的景色、可爱的和平环境;⑥体会到有人认为杜甫草堂诗“人民性”不大清楚是不对的,这些诗也是其伟大之处的表现。

【解析】

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