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87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3.《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篇)又云: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这表明汉初()

A.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官督商办促进工商业的繁荣D.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社会经济

4.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

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

被排除出决策系统。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

6.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

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7.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

这说明宋代()

A.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B.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D.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8.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D.政府的推动

9.1854年6月,杨秀清与英海军军官麦勒西交换函件。

杨秀清坚持洪秀全是上帝亲子、天兄耶稣的胞弟,为万国真主。

麦勒西指责这“乃是最无根据的臆说”,“不能表示赞同”。

这说明()

A.杨秀清极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B.洪秀全篡改历史亵读了西方宗教

C.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谁代表“真道”D.中西文明的冲突由形式转为内容

10.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

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

11.著名历史学家将廷黻认为: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作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

12.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

大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缎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见,晋商()

A.依附封建政治势力B.竞争压力巨大C.无法适应近代剧变D.经营管理失误

13.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

“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

A.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D.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14.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时间

地点

会议

1934.12

贵州猴场

猴场会议

1935.1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

1935.6

四川两河口

两河口会议

1935.9

甘肃俄界

俄界会议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B.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D.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15.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这主要是因为()

A.打破了当时美苏所把持的两极格局B.中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D.美苏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16.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1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虽然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但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

可见,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

A.权力不能干预执法B.守法是正义行为C.治国需要法制D.运用法律维护城邦权益

18.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这表明古希腊()

A.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缺乏个性D.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19.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

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

A.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B.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C.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D.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

20.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

“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

”这说明()

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B.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

21.二战结束时苏联遭受到战争重创和巨大损失,其实力很难与美国相比,根本不可能对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构成威胁。

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美国都占有压倒性优势。

苏联在中东欧和()

其他地区政策上表现是防御性的。

据此,美国战略思想家们的遏制思想是

A.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B.旨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结束冷战

C.基于均势政治上的缓和D.将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一种假设

22.“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这种观点认为“该计划”()

A.客观上促成了欧洲一体化B.加速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

C.稳定了战后资本主义阵营D.有利于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23.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

“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A.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实破口选择不当D.需要优化经济结构

24.2015年1月7日,法国政治讽刺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自认是世界现代主流文化部分的《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世界应该信奉的标准,忽视伊斯兰教不允许随意捕绘先知的文化传统。

这表明反对恐怖主义应()

A.尊重思想自由B.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C.尊重正当的言论自由D.尊重文化差异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

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

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

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砚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

共15 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隋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的不均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

“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

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寡,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

即按照人口纳税,而非按照个人或家庭的资产来纳税,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悬殊。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

所谓的“两税”,并非是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

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

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相比于“租庸调”税制。

“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改革的影响。

(7分)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巴以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斯坦》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以冲突悲剧的无奈:

“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国,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做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

“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着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亚伯拉军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

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数。

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哀告——苦苦渴求着和平。

”(引者注:

耶和华为《圣经。

旧约》中的上帝)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以冲突的大国因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性和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巴以冲突悲剧的原因。

(7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8年)秋,汉朝出兵攻打郅支,郅支单于被汉朝诛杀,使呼韩邪单于得以重新统一匈奴。

《汉书。

匈奴传)记载: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单于自言愿婿于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数煌,传之无穷.”

王昭君出塞和亲,《汉书·匈奴传》记载:

“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

至孝宣也,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臣服。

遗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

是时,边塞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后六十余载之间,遭王莽篡位,始开边隙。

是故圣王,其仰慕礼仪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盖圣王制蛮夷之常道也。

”唐杜甫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潘明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考证之王昭君;王昭君出塞和亲对后世汉匈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书·匈奴传》与诗人杜甫对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不同看法。

(9分)

1-5CDDAC6-10CACCB11-15BCDCA16-20ABABA21-24DACD

25.

(1)原因:

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任答5点的10分)

(2)历史影响:

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此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

(9分)时代特征:

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6分)

26.示例:

视角: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2分)说明: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

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10分)

27.

(1)弊端:

土地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的税收的严重不公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不同之处:

以前按照人口纳税,现实行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以前是以实物来计税,现则是以钱计税。

(8 分)

(2)提高了政府的征税效率;扩大了征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国家财税;缓和了纳税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的经验。

(答3点的6分4点7分)

28.

(1)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二战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巴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争夺霸权,支持不同利益相关方;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插手干涉。

(8分)

(2)原因:

从民族性的角度看,巴以冲突的悲剧是因为双方受宗教史观影响而形成的不善于妥协的民族性;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是因为双方过于强调自身信仰与价值的绝对性,从而使其缺乏容忍多元共存、宽容他者的和谐精神。

(7分)

29.

(1)原因:

汉统治者实施怀柔政策,威德并重;匈奴依附、归顺汉朝维系自身统治需要;汉统治者利用匈奴维系边境安宁与和平需要。

(6 分)

(2)《汉书·匈奴传》:

认为昭君出塞和亲实现了民族和解,改善了汉匈关系,使汉朝和匈奴之间长达六十多年没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乐,使国家实现繁荣安定。

诗人杜甫:

对昭君出塞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认为昭君出塞带有悲剧色彩,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