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98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docx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1315

第十三章政治发展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政治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的变迁往往是从局部的调整开始的,经过逐渐的量的积累,进而导致总体结构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政治形态的这种由低向高的上升变化,就是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对经济生活以及全部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

首先,从内容和实质上对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系统地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最后,指出了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与内容

本节概述:

政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是政治发展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西方政治学立足于资产阶级价值观,将政治发展局限于第三世界,把西方的一整套政治模式视为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发展的实质、动力、途径和趋势,形成了系统的政治发展理论。

知识点1:

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中,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出现了若干观点不同的流派。

它们重点各异,分析框架和具体结论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但由于其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因而从总体上看,它们又显现出某些共性特征。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

在西方学者看来,西方政治制度是全世界最完善的政治制度。

它作为富足、自由、民主的象征,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最高尺度和基本坐标。

如果说发展是趋向一种完善、成熟状态的运动,那么,这一运动似乎只有对那些落后的、欠发达的或发展中国家才是适用的和必须的。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

西方政治学者简单地认为,当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不过是早先西方国家经历过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限定逻辑的重演。

所以,要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恰当的评估,就必须参照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具备的一些先进特征,他们把这些特征称作“现代性”。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

就社会背景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起因于西方发达国家左右和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方向的现实需要。

因此,它具有一种为霸权主义进行政治服务的工具性质。

但是也应指出,多数西方政治学家并不直接具有资产阶级政客的身份,他们就政治发展问题发表的看法,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资产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宣传。

至少就表现形式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有一种讲究“科学”的外观。

知识点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

其基本看法是: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两个基本视角。

它作为一般意义的哲学世界观,为政治分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所谓政治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

这种变革与调整之所以称为政治发展,就在于它导致了政治关系的不断变化,虽然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曲折、停顿甚至暂时的倒退,但是在全局上、总体上促进和推动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在普遍性和必然性上把握政治发展,决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政治生活本身,必须结合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来认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客观要求来认识。

但是,有必要指出,政治发展的终极动力,虽然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要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说明,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一个多重因素彼此渗透、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与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而实现出来的。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宏观意义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形态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像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质变一样,政治发展从实质上说也首先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构成了政治制度的核心。

因此,与社会形态历史沿革的总体进程相对应,奴隶制政治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几种国家类型的依次更迭,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形态沿革的几个基本阶段。

以制度变革为标志的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发展的道路和顺序上的特殊表现形式。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制度的变革构成了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般而言,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制度在经过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最终得以确立之后,便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调适期。

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制度的调适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在结构上的健全和功能上的完善表现出来的。

我们把政治制度的具体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和运作形式,称作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要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并因此表现出某种变化调节的灵活性。

如果这种灵活的体制调节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结构和功能上变得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善,那就是常态下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本节概述:

从根本上说,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因此,它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来看,政治发展一般通过两条途径得以实现: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前者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导致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后者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过程,促成政治体制的改进和完善。

知识点1: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主要方式,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又是政治发展的最高形式。

因而,政治革命对于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和对于政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1)政治革命的涵义。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2)政治革命的根据与条件。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它说明了革命发生的内在必然性。

但革命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还取决于特定的革命形势。

这种形势是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极端尖锐化、各种因素汇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的结果。

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统治力量因遭到严重削弱而指挥失灵。

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因物质生活极度贫困而承受着超乎寻常的苦难。

革命的客观形势使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但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

(3)政治革命的类型与形式。

所谓革命的类型就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社会性质所规定的革命现象、任务和动力的集中表现。

历史上的革命有多种类型,因而也必然有多样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暴力革命一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必要手段。

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把暴力看作是实现政治革命的唯一方式。

一个国家和民族究竟以何种具体方式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往往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政治力量对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知识点2:

政治改革

(1)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叫做政治改革。

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特征应当在同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之中来把握。

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不仅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且是部分的质变。

它是对现有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系统、全面、深刻的革新。

但同政治革命相对照,政治改革谋求和带来的质变,仅仅是部分的,而不是全局的和整体的。

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由政治领导层组织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实际上是一个使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政治秩序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的过程。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改革的条件包括:

文化氛围和思想条件——进步的社会力量的革新要求占据上风,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主观条件——出现了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政治领导层;社会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社会动荡降到最低限度。

(3)政治改革的方式。

一种是激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它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的阵痛期,但却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阵痛的强度。

因此,只有在社会格局和政治格局相当稳定、广大民众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这种改革方式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它却有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阵痛。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本节概述

从总体上说,人类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演进,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表现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的前进上升过程。

就政治发展而言,这一过程则表现为: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造,最终促成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从有阶级向无阶级、有国家向无国家社会的转变与过渡。

知识点1:

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与合理性,但是它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这一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获得真正的解决。

只有通过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

但是,这一社会变革并不会自发地完成。

它必须以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斗争为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而且也使这场革命的主体承担者,即无产阶级逐渐地成长了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断地酿成经济与政治危机,无产阶级作为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新兴政治力量,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地壮大和成熟,社会主义革命就变成了直接实践的问题。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

知识点2: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是民主的实质内容。

如果说,民主政治在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因而区别于专制独裁,那么,其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制约下所获得的实质内容,则又使它们相互区别,并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

历史上的第一种民主类型出现于奴隶社会。

它的典型模式是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城邦民主制。

城邦民主制形式上奉行“主权在民”原则,然而真正享有公民权的却只是一部分自由民,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商奴隶主和贵族奴隶主。

历史上的第二种民主类型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

就形式而言,它承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却被资本的有无或多寡的实际不平等限制和抵消,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成了保护资产阶级本阶级内部平等的屏障。

历史上的第三种民主类型诞生于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这不仅因为它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了人类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并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依据,为建设高度完善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知识点3:

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知识点4:

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伴随阶级分裂、国家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随着私有制被彻底消灭,社会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阶级的分裂便丧失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一旦伴随阶级分裂而来的种种社会差别和不平等最终归于消失,作为阶级对立不可调和产物的国家,也将自然而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那时候,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也就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最终消失了。

从社会形态之历史演进的总体趋势看,政治消亡同阶级和国家的消亡紧密联系,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十四章中国的政治文明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把中国政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本节概述: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知识点1:

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种族传承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中华文明不得不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限制,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危机走向复兴,以实现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但是,在变革的具体手段和变革所选择的政治文明取向上,却莫衷一是,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

知识点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它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人民民主”的制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

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日益自主,“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也逐渐被“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权力结构所取代。

在新的“党-国家-社会”的权力关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

本节概述:

政治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和人类的社会发展一样,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形态的政治文明到高级形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它将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我们认为政治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形成的,用于调节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范、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总和。

它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明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结合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实际,可将之具体归纳为以下若干观点: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治价值规范和制度安排,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将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视为政治文明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本质规定性的深刻揭示。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不仅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定包括国体建设和政体建设两方面的任务。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人逐渐摆脱外在束缚、最大限度获得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为“人类解放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现代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的政治解放的本质内容就是:

一方面,人在社会领域获得自我支配的权力,成为自由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人在政治领域获得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成为公民和法人。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与同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政治文明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政治文明必须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与其他文明形式协同发展。

知识点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形态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着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以现代政治文明作为历史起点,以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取向,由此展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作的理论探索。

其次,是苏维埃政权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理论成果的实验和实践。

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作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创新。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其核心价值就是要赋予民主共和国以新的内容,使民主共和国成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知识点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是建立在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把握基础上的,由此获得的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特征的认识,是既强调这种政治文明在文明形态上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特性,同时,也强调这种政治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民主,必须与参与之有序、决策之集中以及政治活动的制度化相结合。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核心组织,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践、能否实现。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将政治文明建立在宪法和由宪法构建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路径。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

本节概述: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将“政治文明”视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政治文明建设”视为培育和积聚这种动力并使之持续发挥效能的过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生、发展、成熟,以及向着更高政治文明形式的升华,是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的。

知识点1: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形成了迎战全球化的两大制度积累:

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获得了推动中国发展的制度空间。

但是,仅有经济体系的制度积累,不足以全然应对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如何以更加“全球化”的执政方式介入世界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1、革命后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依法治国的现实基础。

与过渡时期相比,革命后社会的政治生活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和合法性来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革命后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改变了过渡时期的权力运作方式和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二是现代化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挑战。

2、理性化的权力运作模式是依法治国的制度要求。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符合理性化的权力运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多,政治权力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构建权威、配置权力、规范权力和权利的运行。

通过革命掌握政权,通过国家改造社会,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政治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实践的基本政治逻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传统的“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党-国家-社会”结构要求党的领导体制相应地走出传统的模式,依据新的关系格局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

依法治国正是这一制度创新的核心。

3、以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从无序到有序、由人治到法治的演进过程。

依法治国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既体现了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法治和权威合理化等,同时,也涉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所要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问题。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从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由党的组织包办一切的“以党代政”的方式,而代之以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的“依法治国”的方式。

知识点2: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旨,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政治权力体系的核心,能否实现法律对党的权力的有效规范,便成为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说到底就是党要依据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要求,领导和组织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

第十五章国际政治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在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通过各种国家政治行为主体的交互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即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并随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