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件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355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特课件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课件重点.docx

《中特课件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课件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特课件重点.docx

中特课件重点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更是我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前提。

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国情的概念?

为什么要重视国情?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发展,都同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看,到底如何把握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少疑问,需要作出针对性的回答。

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口强国。

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来看,仍处在世界后列。

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第四,从资源占用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第五,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六,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结论: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人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方面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概括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经济效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

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

1、和平与发展仍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动力。

从国内看:

1、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3、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4、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时期

5、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

6、有利条件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战略机遇期是否依然存在

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诸多谬论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完成

中国进入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各种矛盾问题出现

(2)我国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变

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三是,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四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六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的用好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

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二,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四、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2)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一.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四.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五.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

六.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七.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

八.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占有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主义结构。

  经济体制主要是在经济制度基础上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势,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是确认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

二是分配制度。

主要是确认分配方式的制度。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加快转变新的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1.调整经济结构,关键主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义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三.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定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

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四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势和基本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创新道路、指导方针、创新体系、创新精神、创新目标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入新世纪,我们找到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推动城乡一体化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方兴未艾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增长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

二.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

三.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

四.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

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六.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

七.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

八.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统治的原则和规范化的总和。

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什么是“三权分立”?

  中国没有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

  中国没有搞“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

  中国不存在搞多党制的社会条件。

3、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1.健全民主形式,丰富民主形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健全社会制度

丰富社会形式

拓宽社会渠道

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要有四个方面的协商:

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大政方针主持的协商

二、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施政协商

三、人民政权的政治协商

四、基层民主协商

3.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4、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于:

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主要任务

成就:

一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二是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主要任务: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

必须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政治稳定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政治稳定有三个特点:

一是政治有序;二是政治有效;三是政治持续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遵循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

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六。

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指导思想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实现目标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遵循的重要方针:

一、坚持以马克是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四、坚持把社会主义放首位

五、坚持改革开放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

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各种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反应和评价。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如:

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生命所在。

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荣辱观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三个倡导”上下功夫。

——民主、富强、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的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社会变革、经济转型、改革深入、开放广泛,必将带来文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化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多样、多变的特点。

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推动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体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2、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实力。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基本制度方面的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基本制度方面的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

改变上述不适应的状况,根本的出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本章纲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度和体质

社会建设制度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主要有: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安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持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2、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

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

教育发展不均衡;

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长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未能彻底废除;

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关系,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

是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

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变革,经济转型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当前就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

当前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增强;矛盾期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怎样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

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重视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物质条件、经济基础、制度建设。

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群众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4、加大收入分配制度调节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差距: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

坚持和完善现阶段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

当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要在优化政府只能结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方面下功夫。

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