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44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乡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愁》教案.docx

《《乡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愁》教案.docx

《乡愁》教案

经典伴我成长

----小学生课外阅读

 

 

 

五年级下册

1、《乡愁》教案

一、教案背景

1)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学课题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一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

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四、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

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

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2、引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

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学生回答:

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学生回答:

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学生回答:

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朗读吟诵

1、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

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

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5、指导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6、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7、音画欣赏

四、研读感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

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

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学生回答:

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同学们分组讨论:

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4、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

“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回答: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学生回答:

“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学生回答:

“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

  5、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学生回答:

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学生回答:

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学生回答:

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

五、拓展提升

  1、《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学生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学生仿写: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学生仿写:

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学生仿写: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

2、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3、阅读欣赏

4、集体背诵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六、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

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

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2、《一片槐树叶》纪弦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

第一部分:

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

(5—6分钟)

第二部分: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约25—30分钟)

第三部分:

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

(5分钟)

第四部分:

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

(5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2、你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品味诗歌情感。

1、学生齐读。

老师: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师:

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

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

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

一片槐树叶

师:

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

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

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

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

师: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适当启发提示并明确(看到什么,然后想到什么):

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师:

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

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

师:

为什么?

师:

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

(朗读之后适当的让学生点评、再读。

以上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每一节的理解。

教师适时引导。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加以补充,如:

结尾的省略号。

(也让学生自己来为老师解答)

注意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

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

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诗歌结构。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

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明确:

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

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

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

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PPT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总结来看,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念故国,盼望祖国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

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

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

(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

(生齐读)

四、拓展移情。

1、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

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读、老师评点

2、教师总结

3、联系《乡愁》

4、出示PPT(中国古诗中的名句、现代诗歌的名句、海外华人归国的图片等等)

五、结束全文,布置作业。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怎生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祖国统一,天下所有人团圆健康、幸福美满。

最后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结束新课的教学,并完成课后作业。

(播放朗读录音,调高背景音乐)(出示视频)

板书设计:

现在过去将来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

伤感回忆企盼盼望统一

(睹物)(思情)(寄情)

3、布莱克:

《天真的预示》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诗人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

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

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

  什么是永恒?

什么是至善?

  布莱克在渺小和伟大,有限和无限的对峙中对我们说:

永恒只在生命绽放的刹那,在这一瞬间,你已把握住了人最本真的意义。

唯有这种本真,才是天国,才是上帝,才是至善与永恒。

  这种本真存在于孩子的天真中,也存在于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之中。

  在那个时间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快乐。

任何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成为天国的花朵,盛开着永恒的芬芳。

人的意义与价值都存在其中。

人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孩子自己寻找自己的欣喜一样。

  如是,本真的面对我们的日子,有一些并非只在彼岸的意义将会显现:

  在我们的职业生命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沙,也是一个世界。

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老师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一朵花,也是一个天国。

  当我们无力对抗尘世的种种喧嚣时,我们以为无奈,却不知道的手中握着无数个生命的种子......

  在宇宙的浩瀚中,平凡如蝼蚁,渺小如尘埃的我和你,只在这一个个刹那才可能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并把握自己,不至于淹没在时间之水中。

 

5、《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学重点

1,背诵两首诗歌

2,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

(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诗词。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简单介绍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王湾“词翰早著”,《全唐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

(二)听名家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提示:

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

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五)理解诗歌主题,品味诗歌语言(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

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

远的客路。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

“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迫切的行舟心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高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线也就开阔了。

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为什么说“风正”呢?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

“风正”,包含着一种温和的意思,是说风从正面吹过来,而且很平正,很快速。

风不是很猛烈,很温顺,所以帆便端直高挂了。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在旧年还未消尽之时,春意的闯入,必将赶走严冬。

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提示:

①这一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语言上炼字炼句)

②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拓展

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精神态度。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拓展

简述“鸿雁传书”的典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

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

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六)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品味。

同样是写乡愁的诗词,《次北固山下》写得明朗而又深沉,那《天净沙•秋思》带给我们的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

我们进入诗歌来品味品味。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老师泛读,划分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同学自由朗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几种景物?

有什么特点?

(2)、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明确: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作者将这些意象并列叠加在一起,并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作者没有使用一个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深秋图景。

也正是在这样一幅深秋的图景中,作者生出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你看,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了,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而诗人却还在寒冷、萧瑟的西风中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山中的羊肠古道上独行。

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多希望眼前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难怪会悲痛欲断肠了。

3,小结

这首小令的作者马致远是著名的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正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元曲中的“绝唱”,被誉为“秋思之祖”,如今人们说到“乡愁”,自然就会想到这篇佳作。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再次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四,拓展练习

1,当堂背诵两首诗歌

2,课后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写下鉴赏文章,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五,投影

乡愁

余光中

 

6、《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

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

题:

意思是写。

是谁写呢?

(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

常建(出示图片):

唐代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