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457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焦岱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答案】C

【解析】

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A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B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C项论述错误。

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D项论述正确。

点睛:

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材料中“封建”指的不是划分社会性质时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是“分封建国”的意思。

从“封建”到“帝制”的过程,便是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

这一时期,从国家格局角度看,是从割据诸侯转向统一;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是从青铜文明转向铁器文明;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是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2.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见它的特点是

第一表

第二表

第三表

第四表

第五表

第六表

第七表

第八表

第九表

第十表

第十一表

第十二表

传唤

审理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占有

土地和房屋

私犯

公法

宗教法

补充条例

补充条例

 

A.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私有财产B.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C.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D.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传唤”“审理”“执行”和“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等信息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特别注重诉讼程序和保护私有财产,故A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内容条款,看不出法律的公正和严谨性,事实上,罗马法保留了大量的习惯,严谨性不明确,排除B;罗马成熟和完善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不是《十二铜表法》,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不是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主要是维护罗马公民的权利,D错误。

【点睛】主抓关键信息“传唤”“审理”“执行”和“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可分析得出《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和保护私有财产。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

“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故选A。

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考点: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

【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

(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

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

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4.下图为近代英国出版的时政漫画:

“巨人杀手”。

画中中国巨人已经被小矮子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

该漫画描述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小矮子将中国巨人砍翻在地,寓意某小国将大国中国打败,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战争,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完成,是世界强国,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小矮子,故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与清王朝相比,实力还是弱小的,符合英国人认为的小国,而且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全面溃败,符合材料中“就差砍头了”,故B与题意相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参与国是众多列强,与图片中一对一式的单打独斗不符,故排除C;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内战,故排除D。

5.方寸邮票见证历史。

下图所示的邮票发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图片中“打倒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该邮票应该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6.在学习巴黎公社成立时,某校高一学生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

C.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然为历史主流,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错误;AB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名师点睛】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因而革命失败也是必然的。

然而,意义却是深远的,但教训也是深刻的。

7.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

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

”、“打倒战争!

”、“打倒专制制度!

”的口号。

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

这一事件是指俄国的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发表C.七月流血事件D.十一月起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面包!

”、“打倒战争!

”、“打倒专制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应该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故A正确;1917年俄历四月发表《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是1917年俄历七月,十一月起义,时间都在二月革命后,而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CD都不符合“打倒专制制度!

”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倒专制制度!

”结合所学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知识分析解答。

8.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B.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A项与新中国的诞生不符,排除。

B项出现在1978年,排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符合题意,正确。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完成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时,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9.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国家统一问题,也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不涉及外交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实践,港澳回归才属于实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国际地位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确是正在发展之中,而且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这一点,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极格局未结束时世界已经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萎缩的巨人、独脚巨人等意在强调当今世界并非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中迷信活动是围绕农业经济进行,故A项错误;节日习俗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诗歌发展,故D项错误。

1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答案】A

【解析】

根据“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知它指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A项正确。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理位置不符,故B项错误。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该墓葬中出现“粉彩、珐琅彩”,由此可以看出,该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代,故答案为D。

14.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以知道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这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即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A项正确。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

点睛:

材料中“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反映的是南北方间不同地域间的商品交换,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15.东汉光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代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的盛行B.统治者“不抑兼并”

C.东汉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其描述的现象为土地兼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排除;统治者“不抑兼并”、东汉政治腐败都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BC。

16.明朝中后期,商人钱无尽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买田置地B.放高利贷C.扩大手工作坊规模D.娶妻纳妾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经济上,商人往往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而不是投资扩大再生产,因此,C错误,A正确;放高利贷不是商人致富后最有可能的投资方向,排除B;娶妻纳妾不是投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中后期,商人钱无尽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解答。

17.16世纪的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而黄金提供动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材料反映了当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追求黄金,故D项正确;寻找黄金的目的不是传播宗教,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故A项错误;B项错在“输出黄金”,应该是掠夺黄金,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背景等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黄金提供动机”,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1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C正确;“非洲东海岸”“太平洋沿岸”不符合“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排除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从根本上说明了

A.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B.荷兰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

C.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D.荷兰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主要是因为荷兰的航海业发达,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故选B;荷兰商业立国,并不是占有广阔的殖民地,A错误;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D项说的是英国,排除。

20.下面哪一项属于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A.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B.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的需要

C.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的需要D.为工场手工业更新生产技术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迫使英国不得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推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A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为了扩大海外贸易,加紧对外侵略扩张,B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直接原因,故C错误;“更新生产技术”是英国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

2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成果,人们外出可乘坐火车,故答案为B项。

汽车、电灯、电话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C、D项。

22.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

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可推论此时英国经济比较先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作,故选A。

“民主政治”“科学技术”“殖民扩张”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BCD。

23.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说明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1

34.1

53.6

62.1

63.1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表格数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制造业份额要高于西方,排除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后,两者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排除②;由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制造业所占份额的变化可知,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③正确;而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又导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异常艰难,④正确;故选D。

25.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该服装样式是()

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

【答案】B

【解析】

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

点睛:

不同时代服装特点各异,但都透视所属时代的社会特点,可以推敲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到: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

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墨子》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的什么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确立于什么时候?

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

(不得摘抄原文)

(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答案】

(1)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是商鞅首倡的。

目的:

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租税的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具体规定:

①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

②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

③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课以重税;

④商人子弟不得为官。

(3)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成了其主要方面,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影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答,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方式:

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得出“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

特点:

结合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