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669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

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把握形势,顺应发展新要求

一、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粮食连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先后跨越4千元、5千元大关,年均实际增长8.9%,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分别增长4个和16个百分点,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方式正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土地流转平稳有序,家庭农(牧)场、种粮大户不断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万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5万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

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7:

1;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以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五年。

实践表明,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坚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1“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一览表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

15.64

16.48

1.05

粮食总产量(亿吨)

4.84

5.46

2.44

棉花总产量(万吨)

571

596

0.86

油料总产量(万吨)

3077

3230

0.98

糖料总产量(万吨)

9452

12008

4.9

肉类总产量(万吨)

6939

7925

2.69

禽蛋总产量(万吨)

2438

2765

2.55

奶类总产量(万吨)

2865

3780

5.7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4420

5373

3.98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4.3

94.8

[0.5]

农业产业

结构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3.7

30

[-3.7]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1

1.7

[0.6]

乡镇企业增加值(万亿元)

5.05

11.2

12.9

农垦生产总值(亿元)

1358.65

3381

20

农业物质

技术装备

条件

有效灌溉面积(亿亩)

8.25

8.98

1.71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

[0.0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8

52

[4]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36

52

[16]

农机总动力(亿千瓦)

6.8

9.2

6.23

农业组织

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万家)

37.9

实有入社农户(万户)

290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万个)

13.6

25

13

带动农户数(万户)

8700

10700

4.23

农村生态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12

33

[21]

农业产值与

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22420

40497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5919

8.9

注:

带[]的为五年累计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

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

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

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

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在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国内外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压力增大。

二是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

三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

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金融危机后农民外出务工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遏制,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更加奋发有为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转变方式,确立发展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的方针,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二)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坚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农村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必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坚持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重要手段。

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增强短缺农产品供给能力,完善贸易调控和产业准入政策,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具体发展指标为:

——农产品供给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棉花、糖料总产量分别达到700万吨和1400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达到3500万吨;蔬菜、水果等产品供应稳定增加;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5000万吨、6000万吨以上;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

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和1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

1;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农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3亿户,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超过38%,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

——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化肥、农药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显著提高,累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00亿尾。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专栏2“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

供给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

16.48

>16.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5.0

>5.4

棉花总产量(万吨)

596

>700

>3.27

油料总产量(万吨)

3230

3500

1.62

糖料总产量(万吨)

12008

>14000

>3.12

肉类总产量(万吨)

7925

8500

1.41

禽蛋总产量(万吨)

2765

2900

0.96

奶类总产量(万吨)

3780

5000

5.75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5373

>6000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4.8

>96

>[1.2]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0

36

[6]

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9.3

10

[0.7]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7

2.2

[0.5]

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10

农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9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2

>55

>[3]

农业机械总动力(亿千瓦)

9.2

10

1.68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52

60

[8]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亿亩)

[0.4]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53

[0.03]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820

1300

6.8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亿户)

1.07

1.3

3.97

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年存栏100头以上)

28

>38

>[10]

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年出栏500头以上)

35

50

[15]

农业效益与

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5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919

>8310

>7

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69*

>80

>[11]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33

>50

>[17]

累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亿尾)

289

[1500]

注:

带[]为五年累计数;带*为2009年数;820万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2008年底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三章明确任务,推动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着力从七个主要方面入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建设主产区、提高单产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95%以上的自给率。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统筹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快耕作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开发利用冬闲田,积极治理盐碱地,继续推进水稻“单改双”,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

(二)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旱改水”、“籼改粳”、“滩改田”等为主要途径,扩大优质粳稻生产。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扩大优质强筋小麦生产。

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低水分的玉米新品种,扩大饲用等专用玉米生产。

积极发展高油、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稳定大豆自给率。

扩大脱毒马铃薯种薯供给能力,满足市场消费、加工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加强主产区建设。

推动项目、资金、科技等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重点加强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超过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生产能力建设。

完善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四)提高单产水平。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基础产出能力。

加快研发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应用面积。

大规模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强化行政与技术结合、科研与推广结合、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促进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推动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继续实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加强节本增效及应对灾害等方面重大技术研发。

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农田设施管护机制,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加快改善养殖业品种改良条件,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池塘改造和建设,强化重点省份草原牧区建设。

开发建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海洋牧场,合理控制海域养殖面积和密度。

加强渔政渔港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

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力度,尽快提高棉油糖生产机械化水平。

大力推进丘陵山地经济型、种子生产加工与植保、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

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安全执法装备能力建设,推进农机质量和安全使用监督管理。

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田头冷柜”等农业设施,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

(四)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制定完善应对各种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农民收入减损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强化救灾物资和技术储备,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特点和救灾需要,及时提供资金、设施保障,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切实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一)深入调整农业结构。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强棉花、油料、糖料、蚕桑、天然橡胶等工业原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棉花供给能力,力争糖料基本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蔬菜生产的意见,加强蔬菜重点产区建设,稳定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

积极发展园艺产业,推动水果、茶叶、花卉等优势园艺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支持畜产品规模化饲养,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积极推进肉牛肉羊和绒毛羊发展。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引导水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强化企业诚信制度建设。

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产地加工,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技术,促进农产品保质减损增效;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

(三)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能力。

促进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县城及周边和园区集中,扩大就业容量,壮大县域经济。

支持乡镇企业通过企村互动、以企带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

(四)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保障供应。

积极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扩大统防统治服务范围。

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机大户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的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跨区作业,促进农机作业服务和维修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着力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

支持发展商贸、信息、餐饮等农村生活服务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繁荣农村经济。

(五)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和生产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农药、兽药、疫苗、生物肥料和农用材料,扩大应用面积。

加快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

开拓农业农村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一)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增加收益。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分享收益。

强化产销对接,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临时收储政策,努力使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

继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协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