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940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凝血功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凝血功能.docx

《凝血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功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凝血功能.docx

凝血功能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PT

参考范围:

以血浆凝固时间计:

13~15秒

以凝固时间比值(PR)计:

0.90~1.10

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

0.98~1.18(Quick一期法)

临床评价: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

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

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Ⅶ、x水平的下降。

PT试验实质上是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Ⅶ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但对其他凝血因子是不敏感的;对上述因子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必须借助其他特殊试验方能区别。

2.PT试验所选用的方法很多,目前Quick一期法最常用,PT试验的结果可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1)凝固时间表示主要用于一般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PT延长;

(2)由于正常对照血浆的重要性,为了比较各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可选用受检者PT值与正常人平均PT值之比(PR)作为表示方式,以超过1.10为PT延长;

(3)PT试验的试剂比方法更多,导致试验敏感度相差很多,不但不同标本不同试剂无法比较;就是同一标本不同试剂的比较也很不放心。

因而国际上首先完成的止血血栓实验中的标准化试剂是PT试剂,并提出了INR的取向标准,即INR=PRISI。

其中ISI为PT试剂出厂时经检测后得出的敏感指数(均应与WHO制定的标准品对照)。

PT延长(或PR升高或INR升高)主要反映出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Ⅶ、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这中间包括先天性和因为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引起上述因子活性下降33%以上。

肾病综合征、某些抗生素、化疗、溶栓治疗时PT亦可延长,口服抗凝治疗和肝素使用时PT延长则是PT试验用于实验监护的基础。

PT缩短不太常见,目前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临床意义。

3.PT作为临床抗凝治疗的监护,已广泛应用,且主要以INR来表示。

一般认为INR

维持在2.5~3.5可能对任何相关治疗都是有效的。

如果用时间来表示,则维持在相当正常值的2.5倍到3倍。

但要注意试剂的敏感性,敏感度低的ISI值较高,当ISI值超过2.2后,对INR的矫正也含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主张选用高于2.0的ISI值的PT试剂作临床使用。

另外,作为筛选试验,PT单独使用的意义是不大的,如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时检测,不但可扩大筛选因子活性范围更可提高对肝素类物质检测的敏感性;而与凝血酶时间的协作,可以了解纤维蛋白原质量问题,也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

4.PT试验用得很广,但有些误区要注意。

不是INR的采用就能解决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INR还是有限的,尤其对于ISI值偏高的试剂,并且对抗凝治疗出现出血到作用时,监护功能是迟钝的,口服抗凝治疗的第一周,INR即使维持2.5~3.5也不能保证对因子Va、Xa的足够抑制作用,还需要介入F1+2等检测。

而正常情况下,PT的延长也是多见的,特别是血浆标本抗凝比例不当,患者存在超过0.55的高红细胞比容以及采血时适逢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而导致的血浆稀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

参考范围:

31~43秒

临床评价:

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用来筛选是否能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Ⅶ、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APTT也可以用于了解因子Ⅻ、凝肽释放酶原(P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是否缺乏,虽然后三者的缺乏并不引起临床的出血。

如果有严重的因子V、X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缺乏,也可在APTT的延长中得到提示;筛选狼疮样抗凝物质

和检测肝素临床使用也是APTT的重要价值。

上述判断均建立在检测血浆标本的凝固时间超过正常对照标本10秒以上。

2.与PT结果缩短相比,APTT值缩短的机率要高出许多,但除了少数因为凝血因子ⅷ或Ⅻ的活性特别高,存在DIC等高凝状态,其余都是技术上的原因。

如分离血浆时血小板去除的不彻底,标本采集不当加之检测延误等所致。

3.由于APTT对肝素的高敏感性,目前已广泛地用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监护中,一般维持在相当正常APTT值的1.5~2.5倍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使用日益增多的堡分子量肝素(LMWH),APTT不敏感,可加做抗因子Xa和Heptest检测,后者在120秒以内是恰当的。

APTT在抗栓酶治疗时,可与PT和TT同时作为辅助监测指标,而将值控制在相当正常值的2.0倍左右。

4.APTT和PT的同时检测是目前二期止血缺陷的主要筛选试验组合。

在有临床出血症状的前提下,APTT正常、PT延长则提示因子Ⅶ的缺陷;APTT延长、PT正常则提示因子Ⅷ、Ⅸ、Ⅺ缺陷;APTT、PT均正常则要怀疑因子Ⅻ缺陷的可能;APTT、PT均延长,除因子Ⅱ、V、I、X缺陷外,主要就是异常抗凝物质的增多。

在分析APTT结果时,不要忘了对因子Ⅷ、Ⅸ、Ⅺ而言,其敏感度,最多不超过上述因子活性正常人20%~45%。

血浆复钙时间

recalcificationtim,,RTe

参考范围:

2.2~3.8分钟

临床评价:

1.血浆复钙时间测定(RT)最早是作为内源凝血系统相关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检

查。

但由于这个试验敏感性不如APTT,又容易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目前已改

作他用,即筛选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2.从一管检测增加到使用5个试管,将受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按不同比例混合,然后

再测复钙时间称为复钙交叉试验。

如延长的标本能被1/lo量的正常血浆纠正'可认为是

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延长的标本不能被少量的正常血浆(一般为等量混合)纠正,则可视

为存在过多的病理性抗凝物质。

当然,这试验中必须保证血浆是富含血小板的。

血浆纤维蛋白原

plasmafibrinogen,Fg

参考范围:

2~4g/L(Clauss法)

临床评价:

1.纤维蛋白即凝血因子I,是止血血栓领域中最先了解的一个凝血蛋白,也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其血浆浓度为2~4g/L,是肝脏合成的一个带有双重三条多肽链的对称的二聚体结构的蛋白质,其分子量因合成的多肽组成不同可有340000(占70%),305000到320000多种形式,这种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同对正常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变时的Fg合成分析都有一定价值。

纤维蛋白原基因长度为50kb,定位于4号染色体(4q28~31)。

Fg除了在凝血过程中作为凝血酶主要作用底物起重要作用外,还在抗凝系统中因受纤溶酶作用分解出多种具生理活性小片段,不仅如此,在血小板聚集中可与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结合而介导血小板聚集;在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可找到Fg;在肿瘤快速生长和血纤转移时,Fg水平也是极高的。

纤维蛋白原作为粘附蛋白属是多功能性的。

2.纤维蛋白原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灼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败血症及某些恶性肿瘤和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纤维蛋白原减少则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3.除了怀疑止凝血功能方面的异常要考虑Fg检测外,Fg升高的危险性还在于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发生急性血栓栓塞的机会要远远高于Fg正常的人;Fg升高还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在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应考虑加做Fg检测。

Fg降低是纤溶和DIC时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对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要注薏:

Fg水平的下降不一定在2g/L以下,因为妊娠后期本身Fg水平是高的;同样的理由,还须注意手术后的病人观察。

Fg水平下降是溶栓治疗有效的一个指标,但要注意控制在一定范围,一般在1.5g/L左右,因为链激酶等溶栓剂还须有一定量的Fg才能发挥作用。

另外也是防止出血的一个措施。

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时有用Fg作为随访,一般来说,Fg水平由高而低,可作为肿瘤受到抑制的一个信号,而突然的升高,往往预示着有远处转移的可能。

4.由于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以及美国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检测Fg用的最多的方法是Clauss法。

虽然这种方法敏感且快速,便于操作,但对凝血酶试剂的要求要高(不能长时间保存于玻璃器皿中)、高红细胞比容时抗凝剂会相对不足,使用肝素时血浆浓度不能大于10U/ml。

另外,血中存在副蛋白和纤维降解产物(FDP)都可以影响检测值,尤其是当Fg小于1.5g/L时,应与血清FDP检测同时做。

由于Clauss法敏感性的限制,当Fg小于0.75g/L时,误差是很大的,应与APTT、PT、TT等结果一同分析。

Clauss方法检测的Fg需要结构正常,并有一定含量,因此,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因考虑改用ELISA和RIA等免疫检测手段。

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plasmafactorⅦ、Ⅸ、ⅪandⅫcoagulantactivityassays

参考范围:

FⅧ:

C54.29%~168.51%

FIX:

C50.09%~222.05%

FXI:

C81%~118%

FⅫ:

C61%~148%(均为一期法)

临床评价:

1.血浆凝血因子Ⅷ曾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globulin,AHG),正常人血浆浓度很不稳定,一般为0.1mg/L,分子量为330000,肝脏可能是主要的合成场所,其基因定位于X性染色体(Xq28),长度为186kb。

凝血因子Ⅸ也称为凝血活酶成分(plasmathromboplasincomponent,或叫christmas因子,分子量为56000,正常血浆浓度为3~4mg/I。

,为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q27·’),长度为34kb。

凝血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凝血蛋白,血浆正常浓度为4~6mg/L,分子量为160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q35),长‘度为23kb。

因子Ⅻ,也称Hageman因子,正常血浆浓度为2.9mg/I。

,分子量为80000,主要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54q33_ter),长度为11.9kb。

传统上将因子Ⅶ、Ⅸ、Ⅺ、Ⅻ归纳为内源凝血因子,其中因子Ⅷ主要起辅因子作用,促进Ⅸa活化因子X,而因子Ⅶ血浓度极低,又与VW因子形成复合物,因此临床上有许多病理改变可能影响因子Ⅷ活性,从而表现出止血血栓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似血友病中的出血表现与凝血因子Ⅱ、Ⅶ、x一样,因子Ⅸ亦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酶原形式存在的FⅨ主要在Ca2+的存在下,通过Gla区在磷脂膜表面被组织因子一FⅦa复合物激活,也可由FⅪa和较弱的FXa激活。

因子Ⅺa(Ⅸ)均能与活化的血小板结合,但不能与静息的血小板作用,抗凝血酶一Ⅲ是灭活因子Ⅸa的主要生理物质。

维生物K缺乏不能形成全部12个Gla区域,突变、缺乏、插入异常片段等均可引起因子Ⅸ合成障碍,而表现出类似血友病乙的表现。

血小板膜内和血浆中均可发现因子Ⅺ,但可能空间结构不同。

酶原形成存在于血浆的FⅪ在体内主要由凝血酶和激活了的Xla自身活化,其主要作用是裂解FⅨ的A2区的一个片段,使FⅨa转变成Ⅸa这种作用的减弱或因子FⅪ的缺乏可引起较轻的出血表现,可称为因子Ⅺ缺乏症。

曾被认为是内源启动因子的FⅫ,与激肽系统有广泛的联系,虽然体外APT'I、等实验可以发现因子Ⅻ的缺乏可使凝固时间延长,.但并无证据表明FⅫ与体内凝血激活存在直接的关系。

相反,缺乏FXH已被发现可能存在血栓形成。

据瑞金医院研究发现,脑腔隙性梗死的病例血中FXH活性降低,证实可能更多的与纤溶激活有关。

FXHa可被多种蛋白抑制剂抑制,如C1抑制物、抗凝血酶Ⅲ、Q2巨球蛋白等。

2.血浆中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在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时亦可增高。

而单纯的肝病有时可表现出FⅧ:

C的升高。

血浆因子Ⅷ:

C减低,主要表现为血友病甲患者。

一般来说小于等于2%为重型患者;大于2%,小于59/6为中型;轻型大于5%而小于259/5;亚临床型大于25%,小于45%。

另外,血管性血友病中的I型和Ⅲ型也常伴有Ⅷ:

C减低,某些DIC病后期也有明显的Ⅷ:

C减低,因子Ⅷ:

C抑制物同样可以引起类似血友病甲的表现。

因子Ⅸ:

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如作临床分型,则与血友病甲时对Ⅷ:

C的划分范围类似),肝脏病变、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剂都可能出现Ⅸ:

C的减低。

因子Ⅺ:

C的减低主要在肝病、DIC和因子Ⅺ缺乏症时表现。

因子Ⅻ:

C的减低虽有报道与DIC和肝病有关,但目前更需重视脑血栓形成的病例。

3.因子Ⅷ:

C、Ⅸ:

C、Ⅺ:

C测定,目前以一期法为主,其检查顺序已不再安排在一般筛选检查、纠正试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等之后。

而是一旦出现APT'I、的延长或临床因出血而怀疑内源凝血途径的因子缺陷或考虑DIC,但一般相关实验室检查无有力证据时,都可直接检测因子Ⅷ:

C、Ⅸ:

C和Ⅺ:

C。

这些因子促凝活性的测定完全可以替代先前的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纠正试验和Bigg's生成试验,且更加准确。

只是Ⅷ:

C、Ⅸ:

C和Ⅺ:

C的降低必须考虑相关抑制物的存在,对Ⅷ:

C的下降最好与vWF抗原含量测定同时做,或配合出血时间测定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

因子Ⅸ:

C的减低,有条件时可做相应的抗原测量测定,或与因子Ⅱ、Ⅶ、x促凝活性同时检测已确定有无维生素K缺乏。

对Ⅷ:

C、Ⅸ:

C和Ⅺ:

C均减低的要怀疑血抗凝异常,可用复钙交叉试验(或复钙时间)来确定有无异常抗凝物质的存在。

单纯因子Ⅻ的缺陷是少见的,并且因子Ⅻ:

C的减低也不会有临床出血表现。

此时更应注意观察纤溶活性的变化和血栓形成的可能。

4.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1I:

C、V:

C、Ⅶ:

C、X:

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因此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

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血浆凝血因子Ⅱ、V、Ⅶ和X促凝血活性测定

plasmafactorII,V,ⅦandXcoagulantactivityassays

参考范围:

Fll:

C:

81%~114.7%

FV:

C:

71.5%~133.3%

FVlI:

C:

85.7%~120.3%

FX:

C:

84%~122%(均为一期法)

临床评价:

1.凝血因子Ⅱ即凝血酶原(prothrombin),正常人血浆浓度为150~200mg/L,分子量为72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1lp11~q12),长度为21kb。

凝血因子V即前加速因子(proaccelerin),也称易变因子(1abilefactor),正常人血浆浓度为5~10mg/L,分子量为330000,主要在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q21-25),基因长度为80kb。

凝血因子Ⅶ即稳定因子(stablefactor),或称血清凝血酶原转化加速因子(serumprothrombinconversionaccelerator,SPCA),正常人血浆浓度为0.5~2.0mg/L(但血清中浓度要高得多),分子量为50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13q34),长度为12.8kb。

凝血因子X即Stuart-Prower因子,正常人血浆浓度为6~8mg/L,分子59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13q34-ter),长度为22kb。

在所述的四个凝血因子中,因子Ⅱ、Ⅶ、X属于维生素K依赖的因子,其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特殊的氨基酸残基-γ羟基谷氨酸(Gla),这种氨基酸残基可以和钙离子结合而发生因子结构上的改变,其目的在于与磷脂膜的结合,进而参与凝血过程。

目前已经很肯定的有因子Ⅱ可借助这种残基与FVa、FXa结合;因Ⅶ可借助残基与组织因子结合;因子X则借助Gla在磷脂表面与FVa形成复合。

这种凝血功能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与,但蛋白合成或糖基化并不一定需维生素K,因此对凝血因子抗原性的测定,不能替代促凝活性的测定。

2..血浆中因子Ⅱ:

C、V:

C、VlI:

C和X:

C的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血浆水平下降主要见于获得性的肝病或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剂治疗时。

先天性因子Ⅱ、V、Ⅶ、X的缺陷是极少见的。

3.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目前已考虑作为第一线止血血栓实验室检查的内容,而不一定依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及纠正试验等外源、内源凝血途径一般检查的顺序来做。

应该说,在因子抗原含量测定尚未普通进行的情况下,单独、分别测定某个因子促凝活性是可靠的,但不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因子活性的下降与肝脏功能不平行,各因子下降的水平也是不平行的。

一般来说,肝脏病和DIC时,最先影响的是因子Ⅶ和因子Ⅱ,而因子V往往不受影响。

相应的凝血因子抑制物虽然是少见的,但因子Ⅱ、V、Ⅶ、X促凝活性下降时,必须排除因子抑制物存在的可能。

促凝活性的增高虽然是高凝状态的一个指标,但往往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不能以单独的因子促凝活性增高来确定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应该与生理抗凝蛋白和某些分子标志物测定同时进行。

4.由于因子促凝活性是以正常人的百分比为基准的,因此,工作参考范围十分重要,混合血浆制备最好要100名志愿者,且各年龄段都有,男女各半。

因为性别与年龄组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中肝功能测定、口服避孕药和抗凝剂的使用情况是必须了解的。

血浆凝血因子XⅢ筛选试验

plasmafactorXⅢscreeningtest

参考范围:

24小时内纤维蛋白凝块不溶解

临床评价:

-

1.凝血因子XⅢ曾称为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血浆、单核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

因子XⅢ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其血浆浓度为25mg/L,分子量为320000,来源于骨髓中的多种细胞和肝脏,其中α亚基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6P24~25),β亚基则在1号染色体(1q31-32.1),因子XⅢ也是酶原形成存在于血浆中的,当大量凝血酶产生后,可切割下α亚基上的一个小肽,并在Ca2+的作用下α、β亚基分离最终暴露出α亚基两聚体中的巯基活性中心(XⅢα.A),这种活化的因子XⅢ既可以使相邻的纤维蛋白共价交联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可使α2一纤溶酶抑制物(α2-PI)、纤粘蛋白(Fn)和胶原等与纤维蛋白交联,从而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凝块,不但可增加对纤溶酶的抵抗性,还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因子XⅢ筛选试验,有时也叫因子XⅢ定性试验,如出现24小时内凝块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则提示存在因子XⅢ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后者主要表现在肝脏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转移性肝癌、恶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亢进等。

对于部分凝块溶解的病例,或需进一步分析因子XⅢ四聚体缺陷作疾病分类的,可以测定α亚基和β亚基的抗原含量。

在手术后伤口差,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直接测定因子xⅢ各亚基的抗原含量,对于免疫机能的评价是有益的。

3.因子XⅢ缺乏引起的出血是很特殊的,通常情况下不被注意,用止血血栓一般试验,如APTT、ACT、PT、TT以及因子活性测定都不能诊断,当手术后,或普通伤口发生愈合缓慢、不断渗血,而上述试验又表现正常时,要考虑因子XⅢ。

此时单做因子XIII筛选试验也可确定其是否存在缺陷。

需注意的是,试验中使用氯化钙必须新鲜配制,这是消除假阴性的关键。

血浆组织因子

plasmatissuefactor

参考范围:

30~220цg/L(ELISA法)

临床评价:

1.组织因子(TF)又称组织凝血活酶(tissuethromboplastin),也可称作凝血因子Ⅲ。

其分子量为37000,基因长度为12.4kb,定位于1号染色体(1pter~12),虽然在组织中广泛存在却是唯一的一个不存在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参与凝血因子Ⅶ的激活进而激活因子X,这是早已肯定的,但直到2O世纪的80年代中期,随着Broze,Morris—sey等人分离出组织因子,才较全面地了解了这个凝血因子。

目前不但知道TF是一种跨膜结构的糖蛋白,更清楚了TF一Ⅶ(Ⅶa)复合物可以激活因子Ⅸ。

因此,人们不能不考虑到体内凝血途径是否就启动而言,主要就是组织因子在起作用,在凝血酶形成后,才有凝血因子Ⅺ的激活。

鉴于对TF的这种认识,再加上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并无TF的存在,所以对TF血浆水平的检测可作为一种凝血标志物。

2.血浆TF水平用ELISA法检测,国内还缺乏较权威的正常参考范围,如果升高可考虑全身炎症反应,如内毒素作用、严重创伤、休克、ARDS或各种原因引起的DIC;体内某些活性物质增高,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大量分泌时,TF水平也会同步升高,且往往呈平行表达,在疾病好转或治疗有效时,水平下降。

3.组织因子往往与因子Ⅶ和Apo形成复合物,检测出来的往往是总量而非游离TF。

在怀疑广泛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时,T'F检测是最敏感和可靠的,且高水平的TF往往提示DIC预后不佳。

目前有很多实体肿瘤和白血病已被认为可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或DIC,对这些患者血浆TF检测水平升高时,因及时介入抗凝治疗,尤其在恶性肿瘤的围手术期。

血浆抗凝血酶Ⅲ

plasmaantithrombinIll,AT—III

参考范围:

AT-Ⅲ抗原量:

260~320mg/L(火箭电泳)

AT-Ⅲ活性:

92%~108%(发色底物法)

临床评价:

1.抗凝血酶Ⅲ(AT-Ⅲ)过去也曾叫作肝素辅因子I,是目前已明确的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占机体抗凝活性的40%~50%左右。

其血浆浓度为150mg/I。

,主要在肝脏合成,分子量为58000,基因长度14kb,定位于1号染色体(1P23)。

AT-Ⅲ属丝氨酸蛋白酶,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也能合成少量AT-Ⅲ,且对抗凝活性贡献颇大。

AT-Ⅲ通常以1:

1的方式与凝血因子结合,尤其是凝血酶、Xa和Ⅸa和Ⅺa等,这种活力(灭活)在肝素的存在下可更好地修正AT-Ⅲ与上述蛋白酶的结合位点,使抗凝活性提高2000倍。

最新研究还证实AT-Ⅲ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Ⅶa/TF复合物,且无需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CTFPI的存在。

2.凝血酶Ⅲ的检测目的在于评估受检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的可能,对有家族性血栓形成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青少年型的血栓性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进行病因检查,也用于因肺梗死等致死病因的调查。

另一方面对抗凝替代治疗的患者,AT-Ⅲ检测可作为一个实验室监护指标。

一般说来,AT-Ⅲ水平(活性)升高的机会不多,个别血友病甲、乙患者和口服抗凝剂的病人血浆AT-Ⅲ水平可能升高。

而AT-Ⅲ水平下降者中可能是先天性AT-Ⅲ缺乏症,这类病人AT-Ⅲ水平仅为正常人的50%以下,在手术,创伤,感染,妊娠等诱因存在时,可发生反复的静脉血栓。

另一类为获得性AT-Ⅲ缺乏,主要见于肝脏疾病的合成障碍;肾病综合征时的过多丢失;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DIC、口服避孕药时的消耗过多等。

这时的AT-Ⅲ水平持续下降,往往提示预后极差。

3.抗凝血酶Ⅲ含量主要依据其结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