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017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2.D【解析】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3.A

4.C【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5.C【解析】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

6.B【解析】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倒摄抑制;旧信息对已有新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前摄抑制。

7.B【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8.D【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9.D【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10.D【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11.C【解析】在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方面,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2.A【解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速度最快。

13.A【解析】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14.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A【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16.C【解析】现行的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还主要是传统的智力因素理论,它偏重于个体的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和空间关系等方面,其结果一般反映的是人的分析能力,或者说只是一种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智力,与未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美满没有必然的联系。

17.D【解析】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18.C【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19.D【解析】略。

20.A【解析】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二、填空题

1.勒温

2.师范教育、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3.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有意接受学习论、发现学习论

5.安德森

6.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三、名词解释

1.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关键词法:

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3.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四、简答题

1.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4.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2.【答案要点】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A【解析】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3.A【解析】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4.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

5.A【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6.D【解析】根据强迫行为的定义,选D。

7.B【解析】略。

8.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的概念。

9.C【解析】略。

10.B【解析】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11.B【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感。

12.A【解析】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因此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C【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强化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①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②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③根据时间间隔,可分为连续式强化和间隔式强化;④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⑤根据强化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14.D【解析】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5.C【解析】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二、填空题

1.差异性

2.教育机智

3.性格

4.《学习的条件》

5.阿特金森

6.一般迁移

7.过度学习

8.定向、认知

9.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10.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知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功能固着: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四、简答题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4.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答案要点】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

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

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

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强调言语标志练习。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

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2.B【解析】智商简称IQ。

3.A【解析】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4.A【解析】略。

5.A【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6.C【解析】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7.A【解析】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是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8.B【解析】根据内容完整性,练习可分为整体与部分练习。

9.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利用谐音联想法帮助记忆是其中一种。

10.D【解析】略。

11.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2.B【解析】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疗。

1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价值概念化的理解。

14.C【解析】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15.C【解析】平时的印象影响到当前的评价属于晕轮效应。

16.A【解析】题干为教师素质的定义。

17.B【解析】题干为自我认识的概念,注意识记。

18.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19.D【解析】气质指的是人的秉性,不发生迁移。

20.D【解析】原型操作阶段是将头脑中的活动程序计划外显化的过程,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等。

2.ABC【解析】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监控。

3.BCD【解析】行为主义基本主张有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

4.BDE【解析】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

5.ABCDE【解析】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6.ABDE【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7.BD【解析】略。

8.ABCD【解析】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一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

9.ABC【解析】创造性思维表现为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

10.AB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填空题

1.分类诊断

2.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3.问题选项、反应选项

4.诊断学生

5.教材、课程

6.逻辑思维、运算

7.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8.正迁移

9.同化、保持

10.细微型操作技能、粗放型操作技能

四、名词解释

1.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定势:

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五、简答题

1.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

(1)动作最质。

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

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

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2.

(1)计划的策略。

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监视的策略。

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调节的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5.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共同要素说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较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

2.【答案要点】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B【解析】比率智商的算法是IQ=(智龄/实龄)×100。

3.C【解析】先行组织者技术是奥苏伯尔提出的。

4.B【解析】略。

5.A【解析】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是迁移的实质。

6.A【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对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言语直观。

7.C【解析】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模仿阶段则试图尝试做出某种动作。

8.D【解析】PQ4R包括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等六个步骤。

9.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0.D【解析】义务感是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11.C【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远远不够。

12.A【解析】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

13.D【解析】略。

14.D【解析】略。

15.C【解析】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

16.D【解析】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17.B【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18.A【解析】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19.A【解析】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等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其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20.C【解析】失眠按其成因分为四种,即情境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和假性失眠。

假性失眠是睡眠正常的人因为没有意识到个体差异,以为自己比别人睡的少而造成的“心理上”的失眠。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而非教师。

2.ACD【解析】略。

3.ABD【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4.ABCD【解析】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知以上选项均对。

5.ABC【解析】从迁移角度讲,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6.ABCD【解析】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

7.ABC【解析】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8.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9.ABCE【解析】消除自卑感应以肯定性训练为主。

10.ABCD【解析】CAI优于传统教学,可以人机对话,即时反馈、生动形象、自定步调。

三、填空题

1.操作性

2.群体规范

3.负

4.半成熟、半幼稚

5.创造能力

6.内部反馈

7.随意识记

8.表面特征、深层特征

四、名词解释

1.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

1.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3.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4.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