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071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资料汇编3

高考语文

2014-02-031320

3.“雅舍”的陈设有何特点?

为什么把简陋的屋子说成“雅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所亲尝的苦辣:

受到邻人、老鼠、蚊子的干扰以及遭受大雨屋漏的困苦。

②所领受的情趣:

月夜幽静、细雨蒙蒙

2.“荡漾”本指水波起伏,后也用来描写歌声的起伏、优美。

用在文中表示充满嘈杂不断的声音。

“荡漾”一词传达出了含有无奈、隐忍、乐观、安之若素的情感。

3.简朴、不从俗(或有个性);虽然身处简陋的屋子,但是具有高雅的情趣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因此陋室也变得高雅了。

20、沙田山居

【散文鉴赏】

(一)

余光中的散文《沙田山居》,以其特有的笔法,写了他在香港“山居”阳台上欣赏到的景色特点,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既写了外在景观,又写了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

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那深深的乡愁更让人难以忘怀。

下面就从的思路章法,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  1、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布局严谨精美文章开篇平实,但就在这平平常常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那深厚的情感。

接着进一步展开,描绘“千亩蓝田”的海,“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的晚霞,“弥漫”的云烟雾气,“咆哮翻腾”的风,以及火车的轰鸣。

充满激情地道来,最后以诗句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谋篇布局,浑然一体,这也为文中细致的描写和充分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主题和那份乡愁。

当然,本文的景物海、山、云、风等是纠缠在一起的统一体,艺术地将这些景物结合在一起,整体没有割裂的痕迹。

2、本文的语言典雅,具有诗歌的韵味余光中是一位诗人,他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诗化了的散文。

(1)语言的细腻准确。

犹如拿着马良的神笔在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看那“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

另外,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

(2)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让景物都有了灵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美感。

“海被风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批,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等等,从全文看,完全把笔下的景物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表现它的喜、怒、哀、乐,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份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诚,那份喜悦,那份欣赏,那份赞美,那份依恋,所有景物都脉脉含情,充满了诱惑,难怪深入其中,尽情享受。

(3)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这些典故都表露了的心迹,“下楼去”做自己心中长久想做的事,让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文章显得含蓄,深沉,也留给读者深远的回味。

  3、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写中更包含了的深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里面是什么呢?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颗跳动着的心,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如果我们再看看他的那首《乡愁》,就更能感受到他那一以贯之的思乡情怀。

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

 余光中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然而这左手的写作丝毫不逊色于诗歌,我们从这篇文章之中就感受到了诗的韵味,同时我们又深深地感受到那诗一般的眷恋故土,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二)

文章开头借景抒情,淡淡地透露出一丝乡愁。

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含蓄地表达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

”这是真性情的表露,那“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怎能不思念故乡呢。

接下来,描写了“海天相对”,“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这个贴切的比喻,把“海与山绸缪”在一起的迷人景象跃然纸上。

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

对自己的山居是非常满意的,试看那对海天相对、中间是山的山色的描写,看那山替“我”答、鸟代山言的自然情态等等,无一不透露出的喜爱之情。

也许是大自然特有的造化,海与山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缘分,“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而“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尤其是“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对渔火的描写生动传神。

“远远近近”、“零零落落”写出“千亩蓝田”之大海的浩淼与夜晚的宁静。

“一丛灿灿的金莲”则写出了点点渔火在夜海上放出的黄晕的光亮的美妙的景致。

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写山之美“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先写入夜后山的沉默不语,天籁低沉,只听到唧唧的虫叫声,而后描写“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

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也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将自然人化,富有艺术魅力。

以唧唧虫声、阵阵松风、鸟鸣犬吠与山谷回音衬托“沙田山居”的宁静、幽美。

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至此,被眼前的山水所浸润,不禁想起三国时文学家王粲的《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先写登楼的目的是欲排遣忧愁,奠定了全赋的抒情基调,然后以铺排手法叙写所登之楼的处势及登楼所见四周壮丽的景致。

最后写到“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抒写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愤懑。

再看本文从登楼远眺,在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描写中同样寄托了比兴手法,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其意蕴更加深厚。

在文末写到:

“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周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

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这实际上是以自然之景来比拟社会环境,这里将现实之中的山化着了艺术之美。

山如怪兽,让人“有一种潜伏的不安”,是诗人乡愁的内心躁动与不安的心灵感应罢了。

原来,这里能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所咏叹的“湘云之后是楚烟,山水长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正是挥之不去的乡愁给他的山居生活平添了几许忧虑。

可见,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契机,景中含情,情蕴景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使本文的主旨表述含而不露,精妙睿智。

文中语言古雅而有韵味,富有诗意美。

这也正是思想的深邃和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所致。

因此,读此文总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感,心头挥之不去的仍然是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同胞早日团圆的思想情感。

【能力训练】

(一)

1、从全文看,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

请分点概括。

2、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以下两句话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参考答案:

1、

(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3)雄伟(巍然、磅礴) 

2、

(1)表达了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

“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3、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二)

1.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试举例分析一下。

 

 

 

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火车片断?

 

 

 

3.这篇散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参考答案:

1.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

主要体现在写景物当中。

如:

“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

”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

抒发了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

”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2.“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这里,开往大陆的火车其实也是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震动的心魄。

火车是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连接的梦境和思念。

 

3.这篇借写景来抒情的散文选材比较散,写水,写海,写山,又写了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写法自由,似乎没有刻意的技法,也没有明显的章法结构。

但是却又有主题:

抒写淡淡的乡愁。

我们在欣赏抒情散文的时候,能够抓住或把握它的情感内核,就会领略到散文的神韵。

就像一句俗话所说: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抓住了皮衣服的领子,其毛发就会十分顺溜。

因此,去感受抒情散文的情感内核,是欣赏抒情散文的关键。

※21.书房的窗子

【能力训练】

(一)

1.“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

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简要回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3.为什么说“我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

答:

                                          

4.行文末了,提议“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其用意是什么?

答: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此篇系写景抒情散文,“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是全文的线索。

B.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但,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的想像之中。

C.拿月光与日光比,更喜欢月光。

因为在月光下,可以驱除现实的困扰,走进一个富有情趣的“放大”世界。

D.在的审美理念中,有一种深沉的辩证思考。

对把问题看得清楚,张扬个性等现实表现持否定态度。

E.这篇散文既具诗情也具画意,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

精于炼词,善于联想,拟人、引用等诸多修辞的运用也使文章流光溢彩,美丽动人。

答:

【】【】

参考答案

1、①交代:

特殊的年代里,书房连同它的窗子其实是不丰硕的;②想象:

表明下文全为想象中景致;③铺垫:

与结篇“要得”相呼应,使情感更显真切。

2、①引用古人诗句将月下梅花与晴雪相对比,表明了对温柔、素净光线的“偏向”;②表明了对温柔、素净光线的“偏向”和对能放大想象和人格、使世界富有情思的“月梅”情境的喜爱,③形象、鲜明、饱含情味地表现了的情趣与追求。

3.古墙上的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会侵凌幽静扰乱运思,有清幽之致。

4、旨在指出,无论风月雨雪,有疏竹当窗,就更能“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平添几许生动和空灵。

5、BE(A项线索错,C项错点为“以驱除现实的困扰”,D项错点为“持否定态度”)

(二)

1.笔下的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为什么却独喜欢北窗?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文章第7段中引用诗句作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3.以怎样的思路来描写北窗的?

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人格追求?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但,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的想像之中。

B.喜欢北窗,却先写其他三个方向的窗,目的是为后文写北窗作铺垫。

C.月光与日光作比,更喜欢月光,是因为月光可以使人驱除现实的困扰,走进一个富有情趣的“放大”世界。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想像丰富,联想自然,既具诗情也具画意,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

E.文章结尾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巧妙的照应,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参考答案:

1.因北窗光线清淡隐约有反射性,能使人明透,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让人释放独立的个性。

   

2.说明幽静环境能触动人想像,使世界因而富有情思。

   

3.第一问:

先写光度,然后写光度对态度的影响。

第二问:

人格追求:

明透深沉,不事张扬,宁静淡泊,个性自由。

 

4.CE

※35、西安这座城

【文章助读】

一、写作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的西安情节。

先写自己曾在陕南乡下之梦,缘及城中古树岁月随感,然后再写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俗风情,传递自己对西安古城热爱的浓郁之情。

第二部分即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洋溢着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古都西安。

先写曾是13朝国都的西安虽饱经沧桑却风范依存最具魅力,接着介绍了别具特色排列有序规划整饬的西安古建筑,然后介绍了西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言、及人民的生活习性,最后介绍了西安人杰地灵且人们具有忧患意识。

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韵,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的是一个新的象征。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写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旨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二、写作特色:

条理清晰,事例翔实语言简练朴实蕴意深刻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联系地方民谣,自然切题娓娓道来,语言晓畅朴实,然后从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及人杰地灵等不同的角度条分缕析地去描摹古都西安,朴实凝练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古意。

点滴的岁月之悟,在的生活中演绎着浓浓的古都情节,洋溢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46、郑伯克段于鄢

【白话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

“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

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

“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祭仲回答说: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说: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太叔积极修筑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

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便说:

“可以了!

”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

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

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

五月辛丑日,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

“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不久又后悔不应该这样。

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要他吃饭,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他回答说:

“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食物。

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

“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独没有啊!

”颍考叔说:

“敢问这是怎么说?

”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

“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

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庄公走进地道时朗诵着两句诗:

“走进地道里,快乐真无比!

”姜氏走出地道时也朗诵两句诗:

“走出地道口,再高兴也没有!

”从此母子两个就和好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 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 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 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 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7. 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 无庸,将自及。

           无,通“毋”,不要

2014. 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

11. 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二、词类活用

1. 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 故名曰寤生(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3.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5.夫人将启之。

(启,为动用法,为……而开启)。

6.既而悔之。

(悔,为动用法,为……而后悔)。

7. 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8. 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9. 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2014.公入而赋(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歌)

三、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兼词,“于之”)

C且焉置土石(疑问副词,在哪里)

D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代词,相当于“之”)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

当,做)

B为人所讥(介词,被)

C今做告之,反怒为(句末语气词)

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因为,为了)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兼词,“之于”)

C子闻诸(兼词,“之乎”)

2、实词

(1)国

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2)遗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赠送)

B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3)厌

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弃)

(4)爱

A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

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5)克

A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

B克勤克俭。

        动词,能够。

四、古今异义

1.都城过百雉。

古义:

城邑的城墙。

今义:

京城,京都。

2.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五、成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所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六、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姜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2)(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之)于武公,公弗许。

 

(2)欲与(之)大叔,臣请事之。

(3)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4)请以(之)遗之。

4.省略兼语

  

(1)请京,使(之)居之。

  

(2)不如早为之所,无使(之)滋蔓。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

 

(2)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谓”,即“谓何”)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君患何焉?

”)

2.状语后置

(1)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3.定语后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二百乘”作“车”的定语后置)

(三)判断句:

制,岩邑也。

(四)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47、重耳之亡

【白话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

蒲城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

“倚仗君父的命令而享受养生的俸禄,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往狄国。

随从他一起逃亡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国人攻打咎如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季隗,把她俩送给晋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把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赵盾。

(重耳)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

“等待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吧。

”(季隗)回答道: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后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让我等着你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

狐偃(劝他)说:

“(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

”(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