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15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库50篇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昔有愚人(从前)②既得盐美(已经)

③少有尚尔(尚且)④返为其患(同“反”,反而)

2、翻译下面句子。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3、写出这则短文的寓意。

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

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

“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

”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ɡǎo]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ɡ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

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

好处。

【阅读训练】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返回)

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拔苗所致)

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答:

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姣。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漳水出漹.[yān],东流注于河。

【阅读训练】

  1.翻译。

北(向北)其(代发鸠之山)焉(不译,补充音节)

溺(被淹死)以(用)河(海)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用原文回答)

答: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

3.精卫以前叫什么?

为什么变成了鸟?

(简要回答)

答: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翻译: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

状像鸟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答:

表达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③之曰:

“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jū)公:

养猴子的老头。

狙,猴子。

②口:

口粮。

③诳(kuáng):

欺骗。

④芧(xù):

橡树的果实。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其家口损:

减少

B.充狙之欲充:

满足

C.俄而匮焉匮:

缺乏

D.与若芧若:

好像

2.狙公是怎样使“众狙皆伏而喜”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3.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从中得到了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至少两个角度)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懂得他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需要。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

“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猕猴们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像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

”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了。

1.D

2.原来早晨三颗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

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换了一下早晚的量。

3.狙公:

做事情要善于利用心理,要懂得变通。

猕猴:

告诫我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或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实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

郑玄对应劭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

“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

”玄笑曰:

“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

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

总领兵马。

③冀州:

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

郑玄:

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

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

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

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

泰山。

⑨应中远:

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

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

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

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要②会③竞④归

2.翻译:

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

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

“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

”郑玄笑着说:

“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

”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参考答案】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

一轴鼠画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②。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

黎明物色③,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④举轴,则踉跄⑤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节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①一轴:

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②邑令:

县令。

③物色:

察看、观察。

④逮:

等到。

⑤踉跄:

脚步歪斜,跌跌撞撞,这里指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东安一士人善画()

(2)旦而过之()

(3)漫悬于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3.哪句话可以体现出画人高超的技艺?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作画,画了一幅鼠画装好,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又屡屡落下,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又落在地上,并且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用这幅画来试别的猫,没有不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1.

(1)擅长

(2)早晨(3)漫不经心,随便

2.

(1)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漫不经心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2)用这幅画来试别的猫,没有不这样的。

3.“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

动词,往,到。

③ 用:

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想要 )2.将奚为北面( 何、什么 )

3.吾马良( 良好 )4.此数者愈善( 越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成语南辕北辙出自本文,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①一足:

走一步。

②估客:

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ò):

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

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参考答案】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

(1),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

(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

吴王曰:

“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务欲]一心想要。

(9)[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阖闾[hélǘ]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

“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

“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

”那年轻的侍从官说: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

“对啊!

”于是停止了用兵。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进攻)旦(早晨)子(你)延(伸长)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乃)句:

(乃罢其兵)。

(2)如是者三旦。

字:

(此)句: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螳螂、蝉和黄雀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知了、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

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

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

②天难生于才:

天才是很难出现的。

③足下:

您,对对方的敬称。

④中朝:

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

“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

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

“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

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2.理解:

“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晚成之器”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

其自废惰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

“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译文】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参考答案】1.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

5.④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

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

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

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

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

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

灯笼。

⑧李生:

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

“宜为谁?

”曰:

“苏尚书③。

”翁曰:

“是苏子瞻欤?

”曰:

“是也。

”乃前揖坡曰:

“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

“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

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

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

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

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

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

苏轼,字子瞻。

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从②揖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④是天佑善人也3.理解:

“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参考译文】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

这个人大概是谁啊?

回答:

是尚书苏东坡啊。

老者说:

难道就是苏子瞻吗?

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

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

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参考答案】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

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3: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②呼?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

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

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

“讲得好啊!

晋平公

(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

(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