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篇课内文言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206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篇课内文言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篇课内文言文.docx

20篇课内文言文

教学大纲内20课篇目练习题

一、《论语》※

1、各章大意

答:

1、“学而”章:

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2、“温故”章:

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3、“学而不思”章:

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4、“子贡问”章:

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5、“默而’漳:

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孔子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孔

子的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6、“三人行”章:

择善者而师之(向周围人的一切长处学习)。

7、“诲女”章:

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强以为知)。

8、“知之”章:

要以学习为乐(爱学习固然是好,还要从中感到快乐)。

9、“子在”章:

要珍惜时间,不停地学习(或照“注释”讲也可以)。

10、“吾尝”章:

若思无益,不如多读书。

2、主题思想

答:

参照第1条。

3、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答:

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4、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

答:

阐述学习态度的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人要有好学精神,学无止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要虚心求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阐述学习方法的是: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需要按时实习才能掌握)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才能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默而识之”(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二、《桃花源记》※

1、层次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

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6、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9、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皆叹惋”什么?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请具体列出。

参考第1条答案

1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三峡》※

1、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2、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第2段:

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3段:

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3、本文的中心

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形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4、写作方法

先总写三峡地貌,再按复、春冬、秋分别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5、层次结构

第一段:

山高而连绵不断。

第二段:

水急而航行艰险。

第三段:

写春冬之时景色的优美。

第四段:

写雨后霜晨景色的凄清。

6、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

(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

地貌总特点:

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

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

秋:

幽静、凄凉。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

“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

9、“清荣峻茂”

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12、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

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与朱元思书》※

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

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

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7、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参考6

五《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斯是陋室,推吾德馨。

9.作者怎样引出本篇的主旨?

用比兴手法引出本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统领全篇。

10.“诸葛楼”、“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作者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孔明南阳的茅草庐、杨雄成都的草玄亭,是自况、自慰和自勉。

11.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极写陋室屋门内外的美景。

一“绿”一“青”,把陋室映衬得格外的别致幽雅。

13.陋室人员如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既无“白丁”,那当然都是“鸿儒”了。

这就显示出室中人之高雅不俗。

14.本文哪些地方运用类比,有何作用?

课文开头以山水作类比,说明山水出名是因为有龙有仙,由此得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观点。

后文又以诸葛庐、于云亭作比,旨在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

类比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5.本文表现了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高洁做岸和安贫乐道

六《爱莲说》※

1.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同时也衬托了作者的“独爱莲”。

2.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3.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6.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7.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

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8.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

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10.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11.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1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

13.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14.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鲜有闻”)。

“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爱,同予者何人?

”)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

七《五柳先生传》※

1.第一段:

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

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

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

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八《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