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323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docx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

美学复习

减肥飞记得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又是不能言说,特别是不能给出定义的。

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应该算是王国维。

真正使中国人感受到美学的是朱光潜是否还会见一个反弹

正三角具有(稳定感),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斜三角形的(冲击感),成了艺术造形的基本法则。

主题是秩序,水平线是(柔工程图天涯海角获得房屋署共同方法)的秩序,垂直线是(刚)的秩序。

把把关

也称境,境界。

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

来源与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的哲学根据是老庄的自然之道和虚实相生的美学理论。

意境的一边是客观之景,一边是主体之情。

是主体与客体结合的产物。

现实之景与主体之情经过相互作用而成为审美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意象表达或诱发,是对时间空间上有限的“趋向于无限。

是“象”(有)和“象”外的“虚空”(无)的统一体。

它直接呈现宇宙大道,是要体悟的,深思的。

1.滑稽

滑稽,从感性形式上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

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他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怪和丑的主要流向是滑稽,但还有其他流向,从而不全都是喜的对象,怪和丑成为喜也主要在其显出滑稽。

滑稽则全是喜,是纯粹的喜。

滑稽可以分为三类。

1.意识到偏离而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偏离

2.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的东西显示出来

3.明知道自己的偏离却要掩盖自己的偏离,甚至炫耀自己的偏离

3.悲态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

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

美学的悲态,其深处包裹的是个人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性问题。

因此,很多时候,美学悲态直接奔向了天人之问。

在悲态中,人在感到自己悲的必然性同时,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体认而把握和超越了这种必然性,用悲态的形式对抗住了这种必然性。

4.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纯心理的内容,但实际上包含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内容。

心理距离,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他属性暂时“悬搁”起来,把心理中的其他属性用括号括起来,只剩下审美属性。

使人在这一时刻成为审美之人,客体的所有非审美属性也被括起来,使物成为审美客体。

使现实事物与人只剩下审美关系。

5.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是美学术语。

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表现为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

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

“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不仁的感觉,精神作用疲劳,社会关注疲劳。

在具体审美活动中可分为对具体对象的疲劳,美学风格的疲劳,审美趣味的疲劳。

简述题

1.丑和怪的特征和区别

1.丑,就其根本而言,是对正常的负方向偏离,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

丑主要是畸形;2.怪主要是变形,是各种夸张和古怪的组合,是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不可能有的,变了形的面貌出现,变形包括:

第一,事物的变形,第二,事物关系的变形,第三,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丑的畸形与怪的变形的区别在于:

1.丑的畸形是对政策的略微偏离,怪的变形则重在对政策的巨大扭曲和夸张。

2.变形时人的一种主动追求,畸形则是人不情愿的遭遇和无可奈何的结果。

丑,与怪一样,是人对正常这一概念有了理性尺度以后的产物。

2.象征和符号及二者的关系

乡镇市原型理论的重要概念。

象征不同于符号,符号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是清楚的,是能够明晰给予定义的;象征与其所象征物的关系是粗略的,是不能够明晰定义的。

符号呈现出一种逻辑型关系,象征显现一种艺术型关系。

正因为象征的言不尽意特征,因此它通往心里深处,通向宇宙深处,引人去咀嚼,去体味,去沉思。

3.内模仿和移情的特征及关系。

1.内模仿是主体面对客体是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

内模仿是知觉一身体一心理的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

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

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2.移情是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以生命,是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化,是心情外射,人吧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体的情感。

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相互关系:

1.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

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

移栽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

2.内模仿和移情显示了美(美感)的特质。

内模仿从客体到主体,以主体为中心形成了主客体的动态关系。

这构成美之成美,人之感受美的明显的特征。

4审美分类内容及意义

世界各个主要文化地区都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审美进行了类型上的分类。

如中国美学,印度美学,西方美学等都有自己的审美类型理论。

以二元对立为基本方式,运用西方主流美学概念,审美对象可以分为三大类,下面再分出次级类型:

美(主体与对象同一),下含优美、壮美、典雅;悲(主体低于对象),下含悲情、悲剧、崇高、荒诞;喜(主体高于对象),下含怪、丑、滑稽。

同归对美的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美等于美的本质”的意义了。

美就在于人与对象的同一。

因此,美等于区别于悲和喜的审美对象,即成为美的审美对象,其意义就是两点一是人有了用审美态度观照一切的能力;二是更加突出了审美对象的核心与人同一。

美的大圆——美等于美的本质,美等于美感,美等于审美对象,美等于审美对象三大类中的美——当到了最后一个“等于”的时候,其实又回到了起点美等于美的本质!

与人同一。

当解释完美的四个等于的圆等于的圆之后,审美分类的意义也就向我们敞开了。

5.为什么中国“有美无学”

所有文化都知道美的存在,都谈论着美的内容,但只有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在西方文化扩张到世界其他地区之前,各非西方文化是没有美学的。

美学是西方的,是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

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细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西方文化的三种基础,构成了三种不同范式的美学。

各非西方文化没有这三种基础,从而不可能使美成学。

美学的第一个基础是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

中国古人虽然常常谈到美,但这些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

中国古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学的第二个基础是主体心里分类。

中国古人对主体心里的划分,不像两人的几何式划分,知,情,意分的清清楚楚,而是把心理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美学的第三个基础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

中国的各门艺术从来未被统一地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诗文最高。

使美成学的三个基础中国都没有,中国文化有美无学就是必然的了。

论述题

你对“美哉主客之间”这一理论持什么看法?

请论述你的观点。

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

美是关乎人的,只有充分理解了人的本质,事物何以美才能真正走向澄明之境。

感受美首先是主体看到客体,但是在看到的客体时与主体的主观期待是有距离的,在主客体双向运动中便产生了心理距离。

感受美是要看到客观事物,要用直觉去感受,去体会,这样美的事物才能由具体到抽象,升华到美的高度,这是需要主体的直觉想象的。

主体看到美地客体,感受到了美,便从主观上产生了一种想学习美或者是想模仿美的愿望,但是这只是一种主题主观的愿望,与客体的存在无关,所以叫做内模仿。

移情说,是说美的来源,需要主体的主观情感的介入。

总体来说,美只有在有主体参加并对客体产生审美感受时才能称之为美的自由运动。

美学导论P57-77P113

 摘要:

关于美的本质,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问题在于人们往往只看到复杂事物的某一方面,没有在更广泛、更一般的意义上抓住其共同的本质。

作者认为,美是主客体和谐关系中客体的怡人特征,和谐的基础在实践。

  关键词:

美;多样性;和谐;怡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

B83-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23X(2002)06-0080-03    美的具体形态的多样性从古希腊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里,难以计数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但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什么呢?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

"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很多方面。

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也还是一个起争论的问题。

"  1.主观与客观之辨  首先应该分清两对概念:

一是主观与客观,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二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这里的"客"是相对于主体的"主"说的,即存在于主体之外,美是审美客体的特性。

审美主体是感受美的人,美感即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

现在,我们来看美学上的主客观之辨。

  一是主观的美论。

认为美不在物,而在心,在精神。

这种观点,现在我国,大多数论者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主观的美是否存在呢?

请看:

  心灵美。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中说:

"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具体形式。

"  科学美。

物理学家米罗达尔说:

"科学的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

"居里夫人说:

"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着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

"科学是一种意识,科学中有美,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美。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念》说:

"尽管艺术美也是能为审美主体所欣赏的客观对象,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但其本质却是客观世界的反应,是意识形态性的。

"①  二是客观的美论,认为美在物本身。

客观的美包括社会美(即社会物质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美,统称现实美。

现实美中的什么东西使之成为美的呢?

这又有多种不同观点。

例如:

  属性说。

英国的博克说"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如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

②这里的问题是:

具有这些特征的东西肯定都是美的么?

美只有这些特征而再无别的特征么?

显然不是。

  和谐说。

夏夫兹博里说:

"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

"②这里,比例和谐是一种关系,即笛卡尔说的"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倒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②可是,有时候事物平衡与和谐的破坏,也能构成某种美,可以叫做"破缺美"。

比如断臂美神维纳斯。

典型说。

蔡仪在《新美学》中说:

"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列宁说: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③这样,世界上就没有不美的事物了。

  2.自然性与社会性之辨  自然说。

弗朗西斯·科瓦奇认为:

"那些观赏自然对象的人……将从个人的经验中就知道美,美是真正从那些客观对象上‘出来‘的。

"  社会说本身又有不同。

吕荧:

"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④这是主观的美论所主张的美的社会性。

  李泽厚说:

"自然本身并不是美,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异化)的结果。

自然的社会性是美的根源。

"④这是所谓客观的美论所主张的美的社会性。

  这里的问题是:

既然承认有自然美,为什么又说"自然本身并不是美"而要到社会中去找自然美呢?

理由是美不能脱离人类而存在,"许多旧唯物主义美学就把美看作一种客观物质的属性。

……可以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

……这样,美当然就完全在自然物质本身,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⑤大家知道,美是审美客体的特征,作为客体的自然怎么不能"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呢?

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既不能没有认识客体(自然),又不能没有认识主体(人),但能说自然(客体)本身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么?

  再说,自然怎么会带上社会性呢?

李泽厚在他后来多次提到的《美学三题议》中谈"什么是美"时说:

"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必然性的能动反映,产生符合必然性的主观目的,这就是‘理想‘。

理想既符合客观必然性,通过客观性的实践活动,便能得到实现。

这样,一方面,‘善‘得到了实践,实践得到肯定,成为实现了(对象化)的‘善‘。

另一方面,‘真‘为人所掌握,与人发生关系,成为主体化(人化)的‘真‘。

这个‘实现了的善‘(对象化的善)与人化了的真(主体化的真),便是‘美‘。

人们在这客观的‘美‘里看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到自己实践的被肯定,也就是看到自己理想的实现或看到自己的理想。

……于是普遍必然地引起美感愉快。

"④这里,首先是作为"主观目的"的"理想"成为"实现了的善"(具有客观性)和"人化了的真"(具有社会性),产生了"客观的美";然后,人在这里便"看到自己的理想","引起美感愉快"。

蔡仪指出:

"所谓自然物本身已包含了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人化‘了,这首先就是说,自然物本身是人的认识的‘异化‘;是人的意识的化身,是人的感觉、观念或情感、意志的表现。

这是一种什么理论呢?

难道不正是唯心主义的滥调吧?

"④  以上看来,主观论、客观论、自然说、社会说都能说明美的某一侧面,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要在更广泛、更一般的意义上去寻找美的本质。

    主客体和谐统一中客体的美  什么是美?

我们认为,美是主客体和谐关系中客体的怡人特征。

这里,须把握以下要点。

  1.美在主客体关系中显现出来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

"⑥这里包含两个方面:

(1)美不能离开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2)审美过程不能没有审美主体,即感受美的人。

进一步地说,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不能是一般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统一。

"统一"是个外延很广的哲学范畴。

"如鱼得水"固然是矛盾统一性,"你死我活"又何尝没有统一性?

一个巴掌拍不响,失去一方矛盾的另一方就不能存在,这不是同一性吧?

但"如鱼得水"是"和谐","你死我活"就是不"和谐"了。

所以"和谐"是统一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老残游记》中有段对《名湖居听书》的描写: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纲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这才是主客体间的"和谐",有了和谐,才能使人感受到美。

艺术美的鉴赏中有所谓"共鸣"现象,共鸣与和谐是互为表里的。

主客体和谐了,就会产生共鸣。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和谐"与前边客观美论说的"和谐"不是一回事:

那里说的是审美客体自身内容各部分间的"比例和谐",这里说的则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和谐。

  2.美是审美客体的特性说"美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显现出来",又说"美是审美客体的特征",是不是矛盾呢?

这牵扯到质与属性两个哲学概念:

质是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与它事物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食糖具有可溶性,但这种可溶性只有在与水或其它溶剂发生关系时才能表现出来。

谁也不会否认,可溶性是食糖的质。

同样,美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显现出来,这并不妨碍美是审美客体的特征。

  大家都熟悉"知音"的典故,伯牙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准确领会。

钟子期死后,伯牙扯断了弦,摔碎了琴,终身不再弹奏,因为它失去了知音。

这说明,审美过程不能没有客体,也不能没有主体。

但美在哪里呢?

在伯牙的琴声(客体)中,这是肯定的。

  3美是客体的怡人性〖HT〗怡人的"怡",作为形容词是和悦、愉快;作为动词,则是致于喜悦,使人愉快。

"怡人"的用意显然在后者,做动词用。

"怡人"表明,美是审美客体的特质。

它不是和悦、愉快,而是使人和悦、愉快的那种属性,和悦、愉快那是美感问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样的形式、最富有一般性的东西",②使我们想到了前边"美的具体形态的多样性"一节所论述的问题。

在那里我们看到:

主观的美论、客观的美论、自然说、社会说都包含了某些正确的东西,又都难概括所有美的最一般特性。

但如果说"美是审美客体的怡人性",那么心灵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谐美、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等等,哪种美不具有怡人性呢?

  当然,我们说美不能没有"怡人性",但不能说它的"逆定理"也是对的。

法国美学家库什说:

"尽管愉快的感觉经常伴着美的概念,但是不应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

经验证明,并非所有愉快的事情在我们面前都显着美。

"  和谐统一的基础在实践  1.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当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的必然规律时人们就只能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受自然的统治,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之中,这时候,人们从客观对象中是见不出美的;但是,一旦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认识了自然规律,征服了自然,就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成为自然的主人,真正处于主体地位,这时,主体与客体才会产生和谐,人们才能从客体中见出美,从而产生美感。

  《淮南子·本经训》说: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

"这里看出三点:

一是古代自然灾害统治着人类人们处于必然王国中;二是人们与自然灾害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射日);三是那个时候人们还见不出太阳的美。

  毛泽东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说,中国革命高潮"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说: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

"在这里,太阳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是美的。

太阳美的发现,表明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实践逐步深化,主体与客体逐步走向和谐统一。

  2.实践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由必然走向自由  支配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必然性。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

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使人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即由无力摆脱"命运"的束缚到成为自己"命运"主宰的过程。

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也标志着主体与客体逐步趋于和谐。

  《红楼梦》第一回有篇《好了歌注》,其中说: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里说的,就是处在必然王国无法摆脱命运摆布的那种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常常感受不到社会生活的美。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说:

"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的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这就是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将一步步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越来越多的创造出社会的美。

  3.正确认识实践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社会实践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基础,是不是意味着肯定美的本质在其社会性呢?

社会实践的作用在于使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变得和谐,使客体的美体现出来。

景阳岗上的老虎,连艺高胆大的武松见了,"被那一惊",尚且"酒都作冷汗出来了",而无心欣赏老虎的健美;关在动物园的老虎,连三五岁的小孩都愿去观赏其雄姿。

这里,老虎还是老虎,但它与人的关系变了,这种改变就在于人们征服了老虎。

武松见的老虎本身不是不美,而是武松当时不可能去静心欣赏。

  那么,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又怎么理解呢?

这里是因果关系:

对某些审美客体来说,社会劳动是美产生的原因,审美客体的美是劳动的结果。

我们说审美客体美,不是说创造美的劳动美。

如说天安门是美的,这里并不是说建造天安门的劳动一定是美的。

马克思是在谈"异化劳动"时讲这番话的:

"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⑥这里,显然不是说劳动本身的美。

  那么,有没有劳动美呢?

当然有。

把劳动作为审美对象,就有了劳动美。

劳动美是社会美的一种形态,说劳动美具有社会性,那是对的,这与我们说"美是主客体和谐关系中客体的怡人特征"并无矛盾。

二,填空(因为开卷,所以记都不用.)

1.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P5.

2.德国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美学之父P6.

3.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应是王国维;真正使中国人感受到美学的是朱光潜。

P14

4.西方关于美的本质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请在括号里填写相应的美的本质:

柏拉图(理式)→亚里式多德(形式)→普罗提诺(一的光辉)→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文艺复兴(形式)→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柏克(物的感性)→狄德罗(关系)→康德(合目的的形式)→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P29

5.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的理论,并认为它适合于解决美学中的定义问题P41

6.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又是不能言说的,特别是不能给出定义的。

P43

7..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P69

8.印度美学有两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

一个是(“味”),一个是(“情”)。

P97

9.荒诞是存在主义的主要观念P123

10.怪具有各种形态,之所以都称为怪,因其有共同的形象结构特征:

变形。

P128

11.希腊艺术普遍呈现出了神与人的互通和同形同性。

这区别于其他文化雕塑中神与人之间、神与神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别。

美不是靠神性符号如头上的动物、手中的武器、座下或身旁的猛兽,而是靠人的肉体本身呈现P138

12.西方美的模式的核心是和谐。

P141

13.康定斯基说,直线有两个特征:

张力与方向;石涛认为,绘画中的(“一画”)是宇宙之气由无生有而来,体现的是宇宙的规律。

P222-223

14.形式美的结构法则之一:

对称与均衡;之二:

比例与尺度;之三:

节奏与韵律;之四:

主从结构P231

15.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亡,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

16.在西方追求美的本质历程中,有三个结论反复出现(关于美本质的三大定点):

(理式论)、(形式论)和(快感论)。

17.“氦是什么?

”与“美是什么?

”的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是一个科学问题,后者是一个哲学问题)。

18.丑的畸形与怪的变形区别在于,变形是人的主动追求,畸形则是人(不情愿的遭遇和无可奈何的结果)。

19.滑稽,从感性形式上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P131

20.清真寺将(白色)和(黑色)作为高光点,给色彩的深度和对比以平衡。

21.直线的主题是秩序,水平线是(柔)的秩序,垂直线是(刚)的秩序。

斜线P223

22.正三角具有(稳定感),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斜三角形的(冲击感),成了艺术造形的基本法则。

P227

23.在意境理论中,客体形象有两个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