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432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docx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例析

1、原始史料型选择题

【典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T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三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2)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3)排除其它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

【精讲精析】选D,内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它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

即D项是正确的。

A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A项错。

B项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不能点出材料体现的本质意思,故B项错。

C项也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也错。

【方法总结】答题注意:

一要审题,二要精确作答,三要运用技巧。

1.审题;审题要“三看三思”。

(1)三看题干:

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材料和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廷。

(2)三思选项:

一思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二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三思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解答:

运用“六步法”:

审(审题考查范围和方向)→读(解读题干材料或情境)→抓(命题立意或中心思想)→找(求答项的关键词)→联(关联所学知识)→析(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答案)。

3.运用技巧:

解答选择题的主要技巧有三种:

排除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

(1)排除法:

即解答选择题过程中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2)史实支撑法:

即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史实、或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观点。

(3)理论分析法:

就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革命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解答问题的一种思路或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根本原因、历史根源、本质、根本目的、根本上反映或者说明……”类的选择题。

2、文字类材料型选择题

【典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2)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而中央集权的加强最终也集中于专制皇权那里。

【精讲精析】选C。

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而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

维系国家同意不一定非君主专制。

B项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

而不是武力夺权。

故D项错。

【方法总结】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

(1)材料来源

①历史文献类:

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

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②文学作品类:

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

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

③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

(2)解题思路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②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

3、图画类材料型选择题

【典例】(2012·北京文综·T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仔细观察图片所包含的重要信息:

中书省

【精讲精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如下表: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唐代实行三省制

错误

B

宋代设置中书门下

错误

C

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正确

D

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

错误

【方法总结】

1.题型特点:

图画型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解答思路:

(1)对备选项要“二判”:

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2)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得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

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4、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

【典例】(2010·安徽文综·Tl6)右图是一

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

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精讲精析】A项“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体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时代主题,与地图信息不符,错误。

B项从地图中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战争,此时期的主题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正确。

C项依据“共赴国难”可以判断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与地图信息不符,错误。

D项“将革命进行到底”是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地图信息不符,错误。

答案:

B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或D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解读地图的能力较差;二是对备选项的主题内涵理解不到位。

备考分析

(1)注意归纳总结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现象及阶段特征。

(2)注意运用地图,分析列强侵华与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战争、战役的形势特点,分析其体现的历史主题。

【方法总结】

l.地图型选择题的特点:

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题。

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问、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它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

2.地图型选择题解答方法

(1)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

(2)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作出综合、正确的判断。

5、表格数据类材料型选择题

【典例】(2011·广东文综·Tl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精讲精析】A项南昌起义是l927年8月1日,与时间不符合,错误。

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也与时间不符合,错误。

c项从图表中,农会会员数大幅增加的省份为湖南、湖北、江西,再结合时间,l926年到l927年正好是北伐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反映了国共合作进行大革命,推动了农民运动发展的状况,正确。

D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下,考察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后发表的,不可能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错误。

答案:

C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的背景理解不到位;二是未将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与当时时代特征联系起来思考。

备考分析

(1)注意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派力量消长的因素、影响,注意形势变化的时代特征。

(2)特别注意中国共产党、革命军队变化与近代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时代主题相联系,分析变化的历史因素。

【方法总结】l.表格数据型选择题的特点:

运用有关历史的统计图、统计表等为载体设置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历史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能力。

最常见的形式有向量图、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

2.表格数据型选择题解读方法:

“三看两注意”

(1)“三看”:

一要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

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

(2)“两注意”:

一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时性地提取信息。

二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表格数据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6、组合型选择题

【典例】(2011·江苏单科·l马)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精讲精析】A项人民代表制是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本选项含③,排除,错误。

B项人民代表制是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含③的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C项“这许多一望而知……”反映了代表们平等享受政治权利,也从侧面表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故①④符合题意;“穿制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表明人民代表的广泛性,故②符合题意,正确。

D项,人民代表制是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错误。

答案:

C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对题干材料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新旧政协没有区别开来。

备考分析

(1)注意牢固地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历程、内容、特色及影响。

(2)注意联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及结果,认识新中国建设特色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方法总结】

l.题型特点

(1)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题干文字、备选小项和选项。

该题型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

前者要求对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后者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2.解答方法

(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

一是确定首尾法。

就是说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都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

第二,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

(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选项,往往可以顺利将试题解答出来。

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水落石出”,即使我们对小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解答对题目。

7、结论型选择题

【典例】(2010·浙江文综·T21)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

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0

表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

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精讲精析】A项据表格中的时间和建交国家数量变化,可知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明显增加,推测原因应为l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带动西方国家掀起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①③正确。

8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并未正式建交,l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④结论错误。

C项1969~1976年恰值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中国外交工作也受到严重冲击,②结论错误。

D项1979年中关正式建交,表中没有反映出来。

答案:

A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表格中数据解答不清;二是混淆中美关系缓和与中美建交的时间。

备考分析

(1)注意分阶段梳理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成就及特点。

(2)注意联系分析国内外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认识中国外交成就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方法总结】

l.结论型题型特点:

又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

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

2.两种重要解题方法

(1)史论结合分析法。

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

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

8、概念型选择题

【典例】(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精讲精析】A项二战后,美国于l947年提出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称为马歇尔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的一个经济方面的表现,符合材料信息,正确。

B项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为控制世界经济,确立其货币霸权而采取的措施,是针对世界所有国家的,不仅是针对苏联,错误。

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虽属于对付苏联,但是属于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错误。

D项美国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属于二战后美国建立以其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控制世界经济霸权的手段,不仅是为了对付苏联,错误。

答案:

A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对题干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造成的;二是因为对备选项的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理解不到位。

备考分析

(1)注意掌握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含义、表现及两极格局的演变历程。

(2)主要理解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等。

把握美苏从盟友到冲突然后到争霸的阶段特征。

【方法总结】

l.概念型选择题的特点:

(1)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2)考查形式有:

一是题干概念类。

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

2.解答方法

(1)背景分析法:

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

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9、逆向否定型选择题

【典例】(2011.浙江文综·Tl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精讲精析】从材料中“《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和“以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推断A项正确。

由“或货存于斯……不可缺之所”,说明会馆是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正确。

会馆不是商业中心,故B错误。

答案:

B

失分

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对题干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造成的;二是对“会馆”这一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备考

分析

(1)重点把握商业发展的表现及阶段特征,突出对唐代、北宋、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复习。

(2)注意明清时期商帮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

点和影响。

【方法总结】

l.逆向型选择题的特点:

又叫否定型选择题。

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答思路和方法

(1)思路:

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有的设置则比较隐蔽,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

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地理范围、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等要素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注意“错误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最后的答案。

(2)方法

①排除法:

即通过排除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②直选法:

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

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事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10、比较型选择题

【典例】(2010·安徽文综·T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精讲精析】A项材料信息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说明上海合作组织体现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完全相同,不可能政治一体化,正确。

B项上海合作组织主张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地区稳定,而欧盟有军事方面的合作,说明二者具有共同点,排除。

C项二者都具有经济方面的合作,排除。

D项二者都是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都能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排除。

答案:

A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有两点:

一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精神理解不到位;二是对上海合作组织和欧盟性质、特点区分不清。

备考分析

(1)梳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认识。

(2)对欧盟一体化进程、欧盟特点、不同区域性组织异同比较,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方法总结】

l.题型特点

(1)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2)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

(3)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2.解答方法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11、文史知识型选择题

【典例](2010·上海单科·Tl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精讲精析】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属于干支纪年法,排除。

B项商鞅变法属于历史事件,但商鞅不属于皇帝,而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历史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靖康之变,涉及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正确。

D项光武中兴属于皇帝纪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C

失分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主要在于:

一是没有仔细审清题干;二是对备选项中的几个历史事件辨析不清。

备考分析

(1)注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文史知识。

如文史典籍、阴阳五行说、天干地支纪年法、封建皇帝王公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等。

(2)平时多积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

如姓氏来源、十二生肖、避讳制度、农历与二十四节气、特定称谓等,特别注意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文史知识的积累。

【方法总结】

l.特点:

该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出现的一种新形式考查的题画,命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加强对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人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从命题看主要有以下角度:

(1)运用学生平时学习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