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52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docx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合集6篇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

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

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

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

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

”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

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

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

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

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

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

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__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

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

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提升:

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

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

(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

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

请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

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

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出2时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

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

7:

30离家,7:

45到校,要求算出:

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时间。

本课时内容是后面运用时间解决较繁问题、计算时间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难点:

退一小时当60分的时间的计算。

(与其它单位十进制进率之间的不同)

  四、说教学法:

  1、教法:

  1)游戏法:

儿童的生活是快乐无邪的,学习也应该是美好、愉悦的。

这节课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游戏、活动、童话吸引学生,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例如:

本节课开始的猜谜语游戏,口答竞赛等环节对学生学习新知、巩固新知无疑起着非常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本节课中,学生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例如,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最后回顾一节课40分钟的经历,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学习例1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已知1小时=60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这样子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高效的。

  2)动手操作的方法。

课上可让学生在在黑板的钟面上拨一拨,学生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

  六、说教学流程设计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11时20,12时05分,4时15分,5时25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巩固已有的知识,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复习,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发展时间观念。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

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已有的知识概念:

1时=60分,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2时=120分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

]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例2,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简单的时间的计算。

鼓励学生想出各种计算时间的好办法,实现算法多样化。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做游戏,让学生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中去。

]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时间是无处不在的,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

  七、说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2时=(120)分

  a)60+60=120分

  b)602=120分

  例2、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经过了(15)分钟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

  一、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

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

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教学思路

  “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

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

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

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

  学生可能会说:

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

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

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动画闪烁:

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

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

  3.动手操作,深入认识

  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

  同学们:

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

请看活动要求: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

  ②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

  ③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

  a.利用参照物做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

  b.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侧面

  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

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

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

  ②先做侧面,后做底面

  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

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

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

  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

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

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

  同学们:

通过做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

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例如:

(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

(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

  五、课后活动:

  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

  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

  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我相信:

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5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

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

这路纵队长几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比如:

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

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

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

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

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

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

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

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

(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

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