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习题课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624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专题9习题课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9习题课4.docx

《专题9习题课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9习题课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9习题课4.docx

专题9习题课4

习题课4 专题九综合检测

(二)

(时间:

45分钟 总分:

96分,每小题8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 剪 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描写了:

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采摘了满篮的桑叶、柘叶,既生机勃勃又诗情画意,构成了一幅清晰明丽的江南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和思念。

(2)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怀念,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②运用虚实结合,词人上片写景,是词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是虚景,上下片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深切思念。

③运用对比,上片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明显的对比,增强了词的感染力,突出词人思念之苦。

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了事物特征,增强了表现力,同时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①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本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①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1)这首词题目中的“独”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运用哪些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人在被诬陷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

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

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

(2)①拟人。

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溪水,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

②用典。

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

③衬托。

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托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第

(1)小题,考生要抓住词中表现“独”的一些现象。

在诗歌中,作者写了青山、明月、溪水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解答第

(2)小题,在准确识记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要作出分析判断。

如从“听读《离骚》”可以发现,句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 悲 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和元稹成婚后虽生活贫困,却很贤惠。

七年后韦丛病逝。

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

③黔娄:

战国时齐国的一个有志节的贫士。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

试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简要写出了韦氏婚后七年的艰苦生活。

(2)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个出身高贵,但却能受苦安贫、关心体贴丈夫的贤淑的女性形象。

解析 本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感情,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一、二句引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中间四句是说:

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

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

同时,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尾联,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

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尾联两句出语虽然平和,诗人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①。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③。

一丘一壑也风流④。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 ①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所作。

②《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衷富贵,罢官后终日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③《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记》,“休休”即闲适之意。

④《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请结合全词,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依,像喝醉了酒一样,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一定是正在发愁,表达了作者罢官赋闲的忧伤抑郁之情。

(2)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的隐居生活,看似旷达,实际上曲折地抒发了作者“英雄江左老”的悲愤之情。

作者并不想做一个隐士,其中蕴含的是功业难成的深沉忧虑。

解析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枕簟”句写气候变化:

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

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作者心绪的外射。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这景象给作者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醉”“愁”二字表露出作者内心的苦闷。

下阕前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

变含蓄为明朗,变抑郁为旷达。

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

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

末尾两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

变坦率为委婉,变旷达为悲凉。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而“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歌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

(2)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 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1)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概括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

火红的夕阳好像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

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2)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

7.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鉴上人

(唐)左 偃

一从携手阻戈钅延①,屈指如今已十年。

长记二林②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冬夜听雨戏作③

(宋)陆 游

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注】 ①戈钅延(yán),借指战争。

②二林,庐山东林寺、西林寺的合称。

③本诗作于淳熙五年秋,这年诗人54岁,他告别四川军旅生活,回到故乡绍兴。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写“听雨”的内容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忆”当年锦城军旅豪放生活。

(2)同:

都使用了虚写(想象)手法。

异:

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

8.(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 

(1)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

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通过外貌和性格两个方面,使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来刻画。

回答时要紧扣具体诗句分析概括,要点明确,用语简洁。

(2)本题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折腰久矣谢无能”是词人酬答孝峙的话,表明心迹。

词人厌倦了官场,不愿再步入仕途。

9.(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

(2)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

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1)抓住题目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两个要点加以考虑。

再结合诗句“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都是通过对比展示贫富的巨大差距,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2)首先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明确对比的部分,应该是贫富差距的对比;再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除了开头的两句,其余的句子都属于对比,前面着重强调了达官贵人们奢侈的生活图景,与最后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0.(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再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

最后分类简要概括。

(2)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

题干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 ①雄州:

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

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

(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

“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

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1)“东风摇百草”中的“摇”字传达了哪些丰富的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人物哪些复杂的心理?

试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摇”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风动百草之形,而且传达了风中春草的神韵,更蕴含了诗人神思摇曳的心态。

(2)身在旷野,长道四顾的茫然;岁月流逝,光阴不再的伤感;年华老去,立身不早的感叹;获取荣名,流传后世的渴求。

解析 诗以景物起兴,抒发人生感喟。

调转车头驶向远方,长路漫漫,四下望去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

这情景,勾起行旅无已、不知车驾何处的诗人的万千思绪。

“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之关键。

因见百草萋萋,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己,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

这是第一层感触。

人生固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