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652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专版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考题训练(四)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劝喻讽谏◇

一、[2018·西城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9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

“齐有处士曰钟离①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

叶阳子③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

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⑦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①处士:

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

复姓。

②业:

使之做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③叶(shè)阳子:

齐国的处士。

叶阳为复姓。

④北宫:

复姓。

婴儿子是其名。

⑤彻:

同“撤”。

环瑱(tiàn):

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⑥不朝:

不上朝,古代女子得到封号才能上朝,这句是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封号呢”。

⑦於陵子仲:

於(wū)陵,地名,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子仲,齐国的隐士。

⑧臣:

用作动词。

臣于王,做王的臣。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登轼而望之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B.何以战    以养父母

C.公问其故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D.苟无岁    苟富贵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小大之狱     狱:

 

(2)何以王齐国    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的意思。

(2分)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找出相同的地方,填写表格。

(3分)

塑造人物的方法

作为国君的特点

给你的启示(答一点即可)

《曹刿

论战》

①     

      

      

②     

      

      

③      

       

       

《赵威后

问齐使》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晋文公欲伐卫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

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

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

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①者矣。

[注释]①鄙:

这里指边境。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

B.齐师伐我/引师而还

C.然顾视其妻/元方入门不顾

D.乃下令/公寤其言,乃止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3.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分)

 

 

4.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人为因素?

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分)

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之曰: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

“子以之代耕,不几⑤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曰:

“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

“是盖有激者⑦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ū)子: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

猪。

③轭(è):

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

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几:

差不多,几乎。

⑥服田:

驾牲口耕田。

⑦有激者:

(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1)子过矣      过:

 

(2)商於子怒而弗应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3.本文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目的是借古喻今。

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讽喻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又何间焉  间:

 

(2)必以信   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本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2分)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释]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甲]

  十九年春,楚子①御之,大败于津。

还,鬻拳②弗纳。

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

还,及湫,有疾。

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鬻拳曰: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遂自刖也。

楚人以为大阍③,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

君子曰:

“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乙]

  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

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

及惠王即位。

取蒍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

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

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

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

苏子奉子颓以奔卫。

卫师、燕师伐周。

冬,立子颓。

(选自《左传·庄公十九年》)

[注释]①楚子:

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②鬻(yù)拳:

鬻氏,名拳。

楚国宗室后裔。

春秋时楚官。

以忠义赤诚,敢于直谏留名青史。

因事诤谏楚文王,文王不从,乃以兵器威胁文王,强使改正错误。

③阍:

黄昏关门。

此处指守门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兵:

      

(2)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 弗:

      

(3)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惧:

      

(4)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  宠: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2)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

 

 

3.甲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述。

(2分)

 

 

 

◇杂说明理◇

六、[2018·顺义区一模]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

D.入则无法家拂士    参差披拂

2.亩,本意“田垄”,指高起的土埂。

在古代,垄上叫亩,垄中叫畎。

“畎”字的异体字是圳(甽),本义是田间水沟。

垄作可解决农耕排涝和灌溉问题,代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畎亩”连用,意义得到发展。

“舜发于畎亩之中”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

   ①    。

 

“士”字初形是“斧钺”,古代金文写作

,像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

在上古,斧钺是当时狱官施行大辟(砍头)刑罚的刑具。

在本文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字解释为 ② ,是借行刑之具来引申字的含义。

“士”的意思起初令人望而生畏,而随着时代发展,“士”字所指越来越美,体现的审美意识也不断丰富,如“信士”“义士”“  ③  ”等。

(4分) 

① 

② 

③ 

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

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

(3分)

链接材料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②南都。

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③,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释]①适:

女子出嫁。

②之:

往、到。

③戚:

忧伤。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困于心,衡于虑  衡:

      

(2)必先苦其心志  苦:

      

2.用现代汉语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分)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

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2分)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③,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逸:

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②庸:

归功于。

③攻坚木:

指加工处理木材。

④节:

树的枝干交接处。

目:

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

⑤说:

同“悦”。

⑥从容:

同“舂容”,即撞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教然后知困  (困难)

B.然后能自反也 (同“返”,返回)

C.又从而怨之  (怨言)

D.及其久也   (等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此皆进学之道也。

 

 

3.两文都阐释了学习的有关道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分)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相马赋

徐先生①相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奥乎不可测。

何以征之?

鬣②青丝兮风生,眼黄金兮电光③。

蹄盘摊而散花,毛翕赩④而成章。

众人观之,已骈于路傍,不啻于堵墙。

一曰为龙,一曰为鹿,中间何敢乎比方。

  先生则异于是,忘筌于毛质之外,引镜于肺腑之里⑤。

见其心兮如思勿思,见其目兮如视非视。

虚舟为动,乔木为止。

合大道而自然丧一⑥,齐至人⑦而何处有以?

若此者,足不以遵地,影不以逐形。

腾六合,喷四溟。

截飞鸟,遗流星。

日车为之不转,风驭为之中停。

贰师为之罢贡⑧,伯乐为之焚经。

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尔。

  噫!

徐公不至,驽骀共皂于骐骥⑨。

徐公一来,骐骥出群于驽骀。

由此观之,世上贤才,用则虎,否则鼠。

何以异哉?

小人也,内颂无国马之贤,遇君有徐公之术。

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⑩。

超然自得,恍然自失。

倘受恩兮果如前,则平生之愿毕矣。

(节选自《全唐文》,作者武少仪)

[注释]①徐先生:

即徐无鬼,为庄子虚构人物。

②鬣:

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

③黄金、电光:

形容马眼晶莹敏锐。

④盘摊:

坚实而圆平。

散花:

蹄印有如花纹。

翕赩:

深赤色。

⑤“忘筌……”句:

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

⑥丧一:

忘记本身。

⑦至人:

达到无我境界之超人。

⑧贰师:

指汉时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出良马。

罢贡:

大宛停止贡献宝马。

⑨驽骀:

劣马。

皂:

同“槽”,马料槽。

骐骥:

神骏。

⑩翦拂:

洗刷整饬,意为推崇、赏识。

1.选择加点词含义相同一项(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林尽水源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解衣欲睡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徐先生相马     似与游者相乐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

 

 

3.甲乙两文都与相马有关,两篇文章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2分)

 

 

4.甲乙两文写作的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中心是一致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文章的中心。

(2分)

 

 

◇史书传记◇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送高闲上人①序

往时张旭②善草书,不治他伎。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③。

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④,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⑤哉?

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

(选自《韩昌黎集》,有删节)

[注释]①高闲上人:

即高闲,唐朝僧人。

②张旭:

唐朝书法家。

③一寓于书:

都寄托在书法上。

④端倪:

头绪。

⑤心:

思想。

1.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往时张旭善草书(善于,擅长)

B.不治他伎(研究)

C.必于草书焉发之(表现)

D.不得其心而逐其迹(痕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2)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

 

 

3.张旭之所以能“终其身而名后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曾从龙传

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

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

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

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

帝善其言。

七年,知贡举。

疏奏:

“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柢,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

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从之。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

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未几言验。

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

疏言:

“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

”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

朝论边用不给,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

及从龙卒,赠少师。

(节选自《宋史·曾从龙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擢进士第一    擢:

        

(2)策以观其才    策:

        

(3)议论疏陋     陋:

        

(4)授资政殿大学士  授: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3.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

(2分)

 

 

 

◇读书学习◇

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李德辉传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

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

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①清慎,既就外傅②,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

年十六,监酒③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

已乃厌糟曲,叹曰:

“志士顾安此耶!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④无闻,同腐草木也!

”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节选自《元史》)

[注释]①操履:

操行。

②外傅:

老师。

③监酒:

监管制酒。

④恶可:

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B.弗之怠(懈怠)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D.礼愈至(达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3.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弗之怠”,乙文李德辉“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

(2分)

 

 

4.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4分)

 

 

 

 

 

◇咏物抒怀◇

十三、[2018·丰台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7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①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⑤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枕藉:

交错地躺在一起。

②觌(dí):

相见。

③槁枝:

枯树枝。

槁(gǎo),干枯。

④就:

靠近。

⑤信:

确实。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调素琴   众口难调

B.辄自笑曰  浅尝辄止

C.无案牍之劳形  好逸恶劳

D.或陈于前  推陈出新

2.甲文中,刘禹锡因“        ”(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文中,陆游因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

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        。

(3分) 

3.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

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

(2分)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有仙则名   名:

 

(2)谈笑有鸿儒  鸿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分)

 

 

 

十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