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2688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中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语文.docx

《北京中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中考语文.docx

北京中考语文

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共8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订正(dìng)茅塞顿开(sài)

B.贮藏(chǔ)倾斜(qīng)轩然大波(pō)

C.解剖(pōu)酝酿(niàng)爱憎分明(zēng)

D.符合(fú)乘客(chèng)自给自足(gě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错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老师不辞辛苦,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

三顾茅庐:

这个成语讲的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后用于表示诚心诚意的邀请或拜访。

分析:

王老师“看望生病在家的李晓明同学”是去关心他,没有“邀请”“拜访”的意思,所以使用有误。

B.在少年队比赛中,用青年队队员参赛,简直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人用拔苗的方法让禾苗长得更决,结果禾苗都死了的故事。

后比喻不顾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将事情弄糟。

分析:

“用青年队队员参赛”这是违反规定的行为,谈不上“不顾发展规律”,所以使用有误。

C.对这件珍藏多年的文物,博物馆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以后,及时修补羊圈,从此羊不再丢失的故事。

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分析:

“珍藏多年的文物”并未丢失,不存在“出了差错”,也就不存在“设法补救”的问题,所以使用有误。

D.一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讲的是农夫因偶然捡到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守在此处,以期再有所获的故事。

后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分析:

“一味地照搬他人经验”属于靠突发奇想而获得“意外的收获”,含有“侥幸心理”,所以使用有误。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跨越了千山万水,传遍了五洲四海。

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哪种信仰的人们,都会从奥运圣火的传递中,感受到它彰显的进取精神,领悟到它承载的友谊信息,体会到它倡导的和平宗旨。

“圣火”的传递,__________

A.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B.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把世界人民汇聚到五环旗下

C.让世界各地了解北京奥运,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D.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特色,弘扬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理念

4.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①王维②王安石③苏轼④吴敬梓⑤柳宗元⑥欧阳修

A.②⑤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①④⑤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1分)

(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l分)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名著阅读(3分)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_________________”,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为支援灾区,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募捐活动。

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7.募捐现场的一块展板上有下面两则材料,为了向前来参加募捐活动的同学做介绍,团委书记请你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分)

【材料一】

震后不到l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震后不到2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赴灾区。

随即,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计:

5月24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261.01亿元;5月28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347.87亿元;6月2日,各界捐款赠物总计417.42亿元。

【材料二】

各界支援灾区物资统计表(累计)

时间

帐篷(万顶)

被子(万床)

衣物(万件)

燃油(万吨)

煤炭(万吨)

5月24日

44.814

241.9347

330.4526

33.6

72.3

5月28日

60.19

386.61

875.73

48

101

6月2日

71.29

441.12

1153.82

65

135

(数据来源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募捐活动中,学校广播站小记者采访你,请你对在地震中失去校园的同龄人说几句安慰和鼓励的话。

(用上“素不相识”“自强不息”两个词)(4分)

亲爱的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募捐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宣传委员准备写一份这次活动的纪实报道。

下面是围绕“情系灾区”这一主题所写的报道草稿,请你将其中不必要的两个句子挑出来。

(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处)(2分)

①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筹办的“情系灾区”募捐活动日前在学校礼堂举行。

②学生会主席就这次募捐活动的意义进行了动员。

③他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伸出双手,献出爱心,积极参加募捐活动。

④在募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自觉遵守会场纪律。

⑤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和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带头捐款。

⑥接着,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日的积蓄放入捐款箱。

⑦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就这次募捐活动进行了现场采访。

⑧募捐活动结束后,初三年级一班的部分同学留下来打扫了会场。

不必要的句子是:

第______句第______句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

若夫淫①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②,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①[淫]有版本写作“霪”。

②[曜]有版本写作“耀”。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樯倾揖摧摧:

________

(2)浮光跃金金:

________

(3)把酒临风把:

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

(l)山岳潜形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影沉璧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

(用原文回答)(3分)

“感极而悲”源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乡间的庙会》,完成第13—15题。

(共11分)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

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

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

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

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

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

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

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

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

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

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

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

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

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

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

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

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

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

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

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

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

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

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

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

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

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删改)

13.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

(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14第④段对答: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第16一18题。

(共9分)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

“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

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

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

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

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

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

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

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

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

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6.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

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宇)(3分)

18.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4分)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

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

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

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

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一21题。

(共7分)

①一般说来人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

一是外貌,这主要来自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这要靠后天的学习;三是人格,这是一种独立于“貌”和“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

这其中哪一个更重要呢?

雷锋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论“貌”,他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超过了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可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②当我们歌领英雄,赞叹那些开国元勋的惊人业绩时,我们常常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毛泽东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甲】;周恩来日理万机,面对内挤外压却无私无怨的那种【乙】;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那种【丙】,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人格的冲击波和辐射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比他们显赫的业绩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③其实,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

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

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

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④不可否认,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可能是一位功臣。

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

当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

但无论怎样,最基本的还是要先从修炼人格做起,只要躬行实践,日积月累,人人都可以通过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第②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洽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3分)

【甲】处应填_______(从容敏锐)

【乙】处应填_______(大方大度)

【丙】处应填_______(骨气气势)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2.题目:

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

(l)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阅卷须知:

1.保待卷面整洁,认真掌握评分标准。

2.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评阅,分数书写要清楚、工整。

3.阅卷人员须将得分填入得分栏内,并签名。

4.复查人员须认真复查,并在复查人栏内签名。

5.遇有特殊情况,须及时向阅卷领导小组汇报。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共8分。

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D

A

B

二、填空(共8分)

5.

(l)答案:

闲来垂钓碧溪上(1分,有错不得分)

(2)答案:

弓如霹雳弦惊(1分,有错不得分)

(3)答案:

苔痕上阶绿(1分,有错不得分)

(4)答案: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共2分。

共2句,每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6.答案:

西天取经齐天大圣七十二变(能体现“神话色彩”即可)(共3分。

共3空,每空l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7.答案示例:

举国上下积极行动,支援灾区的钱物越来越多。

(共2分。

共两个要点,每个1分)

8.答案示例:

地震使你们的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但有全国人民的支援,相信不久就会有更加美丽的校园出现在你们的面前。

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和你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灾难并不可怕,你们要振奋精神,自强不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共4分。

针对“失去校园的同龄人”l分,合理使用两个词语2分,语言表达1分)

9.答案:

④⑧(共2分。

共2空,每空1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10.答案:

(1)断折

(2)金色(3)持(执)

(共3分。

共3道小题,每小题l分)

11.答案:

(l)山岳隐没了形体。

(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共3分。

共3道小题,每小题1分)

12.答案:

“感极而悲”源自: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源自:

宠辱偕忘

(共3分。

共3句,每句1分,多答l句扣1分,扣完为止)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记叙文阅读(共11分)

13.答案示例:

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14.答案示例:

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

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共3分。

举例恰当1分,分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2分)

15.答案:

主要内容:

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

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共5分。

第一问2分,共3点,答出3点给2分,答出2点或1点给l分;第二问2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l分;语言表达1分)

(二)说明文阅读(共9分)

16.答案:

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

(2分。

若答“说明‘小品’与‘小品建筑’有共同特点”,给1分)

17.答案:

“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群体性’的内涵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18.答案示例:

“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

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

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共4分。

“九龙壁”1分,“独立”1分,“相配”1分,“装点”1分)

(三)议论文阅读(共7分)

19.答案: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1分)

20.答案:

【甲】从容【乙】大度【丙】骨气

(共3分。

共3空,每空l分)

21.答案示例: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

首先指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

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

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论证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

(共3分。

共三个要点,“观点”l分,“事例”1分,“分析”l分)

六、本题共60分。

22.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55分)

说明

书写(5分)

一类卷

(60—52)

要求:

符合题意,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有1—2语病。

赋分范围:

55分——4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