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29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docx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微观经济学部分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它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选择:

(1)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2)选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①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5、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

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6、生产可能曲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三个概念,它凹向原点说明了为了多生产一种物品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是递增的。

7、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

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3)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

第二章

1、需求、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1)需求是居民户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曲线:

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反方向变动。

2、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居民购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

(3)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3、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均衡价格:

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4、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内容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5.供求定理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养活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6、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协调机制是价格、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

(2)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

价格机制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

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4)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作用以三个重要的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人是理性的。

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第三,信息是完全的。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这样,一方面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

价格的这种下降,最终必将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同理,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使供求相等。

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日每时进行的。

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正常地运行。

7、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

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

在实行价格上限时,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

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

配给制和排队。

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2)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

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

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

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章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

b.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例:

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

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

(1)已知P1=8,P2=6,Q1=20,Q2=30。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需求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举例:

胰岛素

(2)需求无限弹性,即Ed→∞。

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举例:

黄金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举例:

衣服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

举例:

粮食

(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

举例:

保健品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

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

;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0

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

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

收入弹性大于一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一的商品为必需品。

(2)需求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

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3)供给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2)供给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供给无弹性,即ES=0;第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第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第四,供给富有弹性,即ES>1;第五,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

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之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零。

换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不变。

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

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性。

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5、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此问题在课本73页,最好可以用图形说明)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

“薄利多销”,“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

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

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失。

6、弹性与税收分摊

(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

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第四章

1、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

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

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2、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为:

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4、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

M=Px·Qx+Py·Qy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

5、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用消费可能线表示收入与价格既定的限制条件,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3)要求能够用图形说明。

(参阅教材中P100图4-10)

6、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7、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

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

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

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

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

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8、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

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

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第五章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

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

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

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

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

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

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之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

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

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

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3、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

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

(2)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

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

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

第二,市场条件。

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

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4、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

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2)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

(4)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5、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1)

(2)

6、用等产量分析法分析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3)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Q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

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图见教材P133图5-7)

第六章

1.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的定义。

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因为这些支出一笔一笔地记在会计帐簿中,所以,称为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的定义。

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

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3)二者的不同:

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

第二、机会成本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2.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1)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

(2)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3)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3.短期成本分类

(1)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短期总成本分为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