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434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docx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

 

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设计导则

(征求意见稿)

 

海南省建设厅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勘察设计协会

2008.10

目录

1总则

2总体目标

3城市(镇)区

3.1建设目标

3.2规划控制

3.3建筑设计

3.4园林绿化

3.5市政设施

3.6城镇照明

4风景旅游度假区

4.1建设目标

4.2基本原则

4.3规划控制

4.4生态园林

4.5建筑风格

4.6市政设施

4.7景区照明

5村庄

5.1总体目标

5.2规划控制

5.3建筑布局

5.4乡村风貌

5.5基础设施

5.6服务设施

 

1总则

1.1.1为了全面贯彻实施《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指导建设独具海南地方特色的城乡热带风貌,保护自然生态山水风光,推动岛屿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结合海南实际,特编制本风貌设计导则。

1.1.2风貌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的关系:

风貌设计是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规划设计的补充与深化,应强调将城乡风貌设计落实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的设计中,是海南城乡建设、建筑设计的指导和依据。

1.1.3本导则对海南省城乡所有项目设计、环境绿化建设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为塑造热带海岛特色风貌起到指引作用。

1.1.4海南省城乡热带风貌特征:

热带滨海风光,碧海蓝天沙滩,生态雨林绿水,阳光地热温泉,椰风海韵浓郁,民族风情文化,南亚特色鲜明,历史遗存厚重,改革开放创新,热情淳朴祥和。

1.1.5在海南省城乡范围内的项目设计建设除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外,涉及风貌内容的建设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妥善处理

好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体现自然与人文和谐融理念,尊重自然,充分考虑建筑、环境、景观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等各项要素,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扩张、破坏性建设。

2可持续性原则:

保护生态、延续历史、优化环境、集约发展,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有序规划各类项目、永续利用各类资源。

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要,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丰富空间层次,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3地域性原则:

应尊重海南省特有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地理气

候条件,利用自然特征元素,构筑特色风貌和景观格局,创建热带风情景观,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适应海南自然山水特色,彰显海南自然山水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乡风貌,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

4历史性原则:

应注重海南省城乡的历史文件沿革,保护历史的整体性和那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地域、结构和人工构筑物,挖掘历史的风貌元素,将民俗风情、历史文物、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规划设计中,承前启后,延续城乡历史的文脉。

5创新性原则:

鼓励对传统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强调设计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提倡适应时代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审美观念变化的创新,反映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2总体目标

2.1总体目标

在全岛范围内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

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区域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乡一体化海南;塑造生动和谐的城乡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文明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滨海特色的城乡风貌。

1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功能特色突出的五大经济区。

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发展布局,一是科学组织以海口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屯昌、澄迈、临高在内的北部综合经济发展功能区建设,综合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热带高效农业和加工业。

二是精心组织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五指山、乐东在内的南部热带滨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

三是统筹组织以琼海为中心包括海口、文昌、万宁、陵水在内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集中发展以会展、航空、度假为主题的第三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

四是大力推进以洋浦为中心包括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在内的西部油气化工建材修造船工业区建设,重点以工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服务业。

五是合理组织以琼中、五指山、白沙为中心包括保亭、东方、三亚、乐东、万宁大部在内的中南部生态旅游农业保护发展区建设,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热带高效农林牧业,适度发展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旅游业和特色加工业。

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覆盖全岛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六网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陆海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建设,开工建设东环铁路,开通运营西环铁路;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扩建凤凰机场二期工程;续建海口港二期、南山港区一期、洋浦港三期工程,加快推进马村港、金牌港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打通陆路、铁路、港口和空港间的连接,完善全岛景区间、城景间、城乡间交通连网,加快构建全岛快速交通网。

二是加强保障全省生产生活用水的水网建设,推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完成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三亚大隆水库工程、红岭水库工程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全岛江河、水库间的连接渠道建设,构建全岛可调控的水网。

三是提高全省回形电网建设质量,确保供电安全。

做好电力发展滚动规划,推进海南电网联网工程,建设海南省城乡电网完善工程,以海口电厂、华能西部电厂、昌江核电厂为依托,构建全岛分布式电源和强固“回”型电网。

四是推进环岛燃气管网建设,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建设全岛气网管线工程。

五是完善全岛的通信网络建设。

六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保持干净卫生的文明环境。

3绿化景观建设目标——建设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多层次热带生态绿化景观。

一是大力组织环岛海岸椰子防护林带建设,主要种植椰子树、木麻黄、海棠、爬沙虎等植物,塑造具有椰风海韵风光特色的环岛椰子林防护林带。

二是精心组织以高速公路、东环轻轨铁路为主的交通干道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包括海渝东线、中线、西线及市县乡镇公路两侧椰林风景绿化长廊建设,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在道路两侧种植椰子树、槟榔树、木棉树、油棕树、凤凰木、榕树、大王棕等热带树种,配套种植大红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绿化路沟边坡,不让黄土露天,营造万里热带风情景观长廊。

三是主要城镇道路绿化应设中间及两侧绿化带,创造路在林中穿行的效果。

四是科学组织城乡人居环境热带风情绿化景观建设,对城镇街道村道、城市广场、公园、庭院、园区景点等场所,在突出用椰子树、大王棕、榕树、油棕树等热带主树种塑造热带风情绿化景观的同时,配套种植龙船花、大红花、九里香、玉兰、鸡蛋花、三角梅、紫薇、紫檀等开花开香花灌木树种,用爬地菊、本地草等草本植物绿化地坪,消灭黄土露天,营造“城在林中、城在绿中、城在花”中的热带园林景观。

4保存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科学修缮改造成片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结合现有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实际,重新确定其产业定位和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整个街区、整个镇村的修缮改造,恢复原有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继承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提高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硬件和环境水平,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功能与其历史文化环境氛围相协调,让其焕发新的活力。

海南省具有修缮改造价值的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镇村详见附表1。

5发展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建筑风格——建设整体和谐独具海南热带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

一是所有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以粉红色为主导色,可用浅绿色或灰色。

二是所有沿街建筑均应设计建设雨蓬,为行人遮阴挡雨。

三是建筑外墙应采用涂料,以乳白色为主导色,谨慎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

四是1∽2层建筑外墙可用深色调的外墙瓷砖、大理石等装饰,增强外墙防水和厚重感,突出建筑特色。

五是所有建筑外窗均不应设有碍建筑面貌的防盗网,可在外窗内侧设隐形防盗网,创造整洁的建筑面貌。

六是建筑造型轻巧活泼,外窗应结合建筑节能采用格栅遮阳,色彩应用原木色,塑造鲜明的热带建筑风貌。

6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开放空间——创造开敞生态的城市亲水特色空间与环境。

一各城镇要充分结合自己的自然地理环境,利用海、江、河、湖、山等自然要素,发挥沿滨海、沿江、沿河、沿湖、沿山脚等城镇柔情地段,通过保留滨水绿化带、建筑高度退台及亲水节点措施,创造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和热带滨水风光。

二是要大力建设具有热带风情的城镇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

三是对城镇沿街店铺招牌、广告等要进行统一设计,其尺寸、字体、色彩、位置均要统一要求。

四是要适度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丰富城市文化品位。

五对城市道路的步行道应采用地方材料,突出地方特色。

7建设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营造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改革创新、积极奋进的人文环境。

海南省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周万顷碧海,天上蓝天白云,岛上植物茂盛,绿色海洋,一年四季如春,阳光灿烂,勃勃生机,充满朝气活力,海南的自然景观以阳光、绿色为总体基调。

海南的城市、乡镇、农村的色彩设计总体上以“明快、淡雅、活泼、和谐”为原则,以丰富的中性色系为主色调,调整变化城市色彩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层次丰富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总色调。

一、城市建筑色彩。

建筑外墙色彩应以明快淡雅的乳白色为主调,以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特征为准;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色彩要考虑城市观景效果,坡屋面色彩应以粉红色为主调,突出与周围绿色的对比,可用浅绿色或灰色,烘托“城景交融”的城市特点。

二、城市绿化色彩。

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植被资源丰富。

因此,绿化色彩应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种植和点缀色彩变化较丰富的植物,多种红花树种和香花树种,并从种植密度、植被高度形成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绿化色彩。

三、城市交通场所色彩。

道路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深浅、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海南的气候、街区性质、周围环境相结合。

车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沥青路面为主,步行街道可丰富多彩,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的色彩为主。

四、桥梁色彩:

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一致,并能充分体现桥梁的美感,总体宜采用淡雅、明快的色调,但可根据所处位置的环境特点及桥梁特性进行相应协调。

五户外广告色彩应注意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统一,与周围建筑色彩相协调。

3城市(镇)区

3.1总体目标

在全城市(镇)区以生态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总则,以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为核心,创建一个城区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空间结构清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济社会繁荣和谐、环境色彩明快活泼淡雅和谐、热带滨海风光浓郁的城市(镇);塑造生动和谐热带特色的建筑群体与公共开放空间,构筑优美、宜居、舒适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镇)风貌。

3.2规划控制

3.2.1历史文化街区,如海口市老城区、文昌市文城镇老街、文昌市浦前镇老街、三亚市崖城镇老街等

1历史文化街区为海南城市(镇)历史文化风貌核心保护区,是城市(镇)印象的重要感知区。

2在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中应注重保持老街区风貌,保护历史遗存风貌区,恢复原有历史建筑符号,体现城市原有空间肌理,注重特色空间的保护,强化历史环境气氛,展示城市文化内涵。

3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注意避免不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应借鉴历史传统的“南洋风格”,展示城市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海南热带滨海风格,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4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注意高度和体量控制,建筑屋顶应采用坡顶形式,建筑的形式、尺度与色彩应与环境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

5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景大影响的现有建筑,应有组织的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达到有机协调。

3.2.2一般城市(镇)区

1一般城区建设强调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城区总体风貌在与整体城市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可按城区的不同功能进行设计引导,展示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体现城市风貌与时代的对话,塑造不同形式的城市景观。

2一般城区建设应尊重城市格局,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城市背景,注重营造城市水环境,塑造不同层面的空间形态。

3要结合城市(镇)功能分区,在城市(镇)商务中心、行政文化中心等,适当提高开发建设的密度和强度,在限定范围内建设全市(镇)最高建筑,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留出更多的用地形成集中的大面积开敞空间。

4对重要节点处的建筑造型应体现出一定的标志性,沿街的建筑群应充分考虑各主要视点景观视线的要求,在体量、体形、后退红线、广场设置等方面综合设计,形成丰富、有韵律感的街道景观。

5一般城区建筑风貌应鼓励提取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

重点地段宜通过设置适量的高层建筑作为新区标识点,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形象。

6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3城市景观山体周边风貌控制,如三亚市、五指山市、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等。

1各级山体依等级按不同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留出保护绿地。

2山体周边保护绿地在满足安全防护需要的同时,就避免过多人工建设,采用自然原生态形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景观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应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建筑布置形式宜充分利用背景山体,结合具体地形地势布局,形成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

4景观山体周围的建筑风貌不得破坏山体景观,建筑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群与周边山体景观呼应与融合,达到建筑与山体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和谐。

5建筑形式成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应采用坡顶形式,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色彩宜淡雅,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4城市景观水体周边风貌控制,如海口、三亚、东方、文昌、琼海、五指山、洋浦、保亭等城镇。

1沿各级水体按不同的距离控制建筑退让,作为滨水绿地控制。

退让后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2水体周边强调视线通透,营造观景平台。

除必要的景观建筑外,应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以保护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

3水体岸线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尽量保证沿岸用地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

滨海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多样性,景园设计提价使用地方材料,塑造开放、生动、有特点的滨海生态绿地。

4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沿岸线的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

建筑应融入环境中,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发挥自然条件,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海景观。

5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型通透,避免厚得体量。

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呈自由式布局,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2.5城市重要道路及广场风貌控制

1城市沿街建筑是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展示界面,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应注重塑造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并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2加强城市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沿路两侧的建筑造型、体量、色彩及高度控制。

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塑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3临水体、山体、绿地的城市道路,应控制建筑临街长度,确保观景视线通透,提倡在道路适当位置布置街头广场绿化,与道路线性绿化配合,形成点线结合的绿色道路空间。

4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如机场、港口、火车站、高速路两侧应加强沿线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应注重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控制,并设置入城标志作为城市印象的标识点。

5城镇重要旅游通道应注意加强非建区绿带的保护,道路两侧景观资源良好地段应严格控制建设量,保留山林绿地和田园风光的景观渗透面,保持观景视线通畅。

6城市广场应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在使用功能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景观质量上相呼应,创造文雅、优美、大方的环境气氛。

7海南属热带气候特征,相应要求城市广场的绿地比例较高,并以遮荫避日的高大乔木为主,避免大面积草坪绿化。

3.2.6城市片区开发风貌控制

1城市片区开发提价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体现海南热带城镇特色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开发性质进行多样性风格建设,塑造行政办公区风貌、商业娱乐区风貌、居住区风貌、工业园区风貌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形象。

2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应注意考虑片区内建筑风貌与环境设计,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片区景观,避免出现大面积同一高度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

3城市片区开发应体现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关联性、延续性与时代特征,对历史街区实行保护性建设,修旧如旧,再现城市风貌历史;在城市老城核心区内对各年代有代表性的房屋实行保护性建设,没有老房屋的可按照当年的风格进行恢复性重建。

城市居住片区的开发尤其应注重在开发创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景观环境建设等方面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居住片区的文化感知环境。

4强化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建设。

在规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数额的资金,用于居民住宅区文化内涵与设施方面的建设。

文化内涵建设主要包括:

小区名称、开发创意、建筑风貌、历史渊源等内容;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文化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地、图书室、表少年、老年文化活动用房)、文化小品设施(告示栏、雕塑、石刻)、体育活动设施、植物配置。

5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宜淡雅,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建筑设计

3.3.1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与山水环境融合

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遵循城市空间格局,从建筑体量、尺度、外部空间构成、形象风格、外观色彩等方面与山水环境融合,体现地方特色。

2整体统一,个体富于变化

注重整体统一和谐。

按照城市分区风貌控制要求确定不同片区、街区、组群的形象风格基调。

在群体统一和谐的基调中表现建筑的个性,增强可识别性,避免雷同。

3传承文脉,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

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在挖掘、弘扬当地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以突出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发展与丰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表现。

4探索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城市风貌将随海南城镇发展与时代前进,兼收并蓄、历史文脉延续、创新发展。

建筑设计应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设计创作水平,努力推动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技术材料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高的新建筑文化发展。

5建设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海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更新设计创作理念,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创建当代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3.3.2基本要求

1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设计应与其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形成整体和谐互为映衬的风貌。

环境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日照、通同、视线、景观、活动场地、小品、绿化、交通流线及静态交通、环保、安全、文化等各种实用性能,做到实用性与观赏性统一。

2适用经济美观

设计应满足全面综合功能适用性、技术经济合理性、形象观赏性及耐久与安全等各方面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的统一。

不应只顾及一个正立面或沿街面;不应只靠附加一层虚假表皮来塑造形象。

应选用节能降耗、经久耐用的外装修材质,降低运营维修成本,使既定形象能长期保持。

3顶部造型生动性

按照城镇登山观景及轮廊线需要,注重建筑顶部造型设计。

应采用坡屋顶,要求高低错落有致,造型灵巧,形象生动。

坡顶需注意屋顶本身的长宽高尺度与比例,不致显得庞大、笨重。

4建筑形象整体协调

建筑物上必然出现或建成后再逐步装置的附加物,必须在设计上统筹安排,预留位置或预作限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这类附加物包括:

建筑物名牌与店名牌、广告牌,放在建筑上的各种城市标识、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阳台的封装、安全郑闸门及安全网的设置等。

5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明快、淡雅、活泼、和谐,坡屋顶应以粉红色为主,可用浅绿色或灰色,建筑立面以乳白色为主导色。

3.3.3体量与尺度

1要根据海南热带滨海环境尺度,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2由群体的体量组合来决定单体建筑体量。

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体量,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大小、进退的变化;保持景观视廊;构成与热带滨海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成与背景山形响应的城市轮廓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海城市特色。

3单体建筑体量应保持长宽高尺度有良好比例,不出现庞大、横长或矮胖的形体。

4把握好建筑的尺度感,建筑体量大小及外观形象的尺度感与环境尺度谐调。

不应由于尺度夸张或运用不当造成与环境尺度不相容。

3.3.4形象与风格

1建筑形象应有地方特色、有文化风涵,体现“南洋风格”、“热带滨海风光城市”的文化品位。

风格轻巧开敞,体现海南的地域性特色。

2注重建筑个性表达。

群体统一和谐,个体形象丰富多变。

3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象风格应着重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提倡借鉴传统建筑的形象要素与图式语言,塑造能体现历史文脉及时代精神的、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

4历史建筑街区及古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形象、风格、色彩、尺度都必须与原有建筑谐调,烘托、突出历史建筑街区与古建筑的风貌。

沿江湖的建筑,应注重以其轻巧的风格将建筑与风景高度融合。

5历史建筑街区应注重商业街需要的商业气氛与古建筑风貌的协调。

严格限定超出建筑设计中规定的各种附加物,不让建筑上的附加物破坏既定的形象。

3.3.5地方材料运用

1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岩、河卵石、银砂、红瓦、南竹、木材、椰子壳、槟榔树等地方材料,增强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现。

2通过设计上运用地方材料,推动其生产工艺改进、性能提高、花色品种增加、产业规模化生产,成为设计上可长期选用的来源。

3.3.6新技术应用

1正确运用建筑结构、设施、材料等技术手段,共同塑造形象。

强化设计过程的专业协调、配合,使建筑的形象表达与技术逻辑性一致。

2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建筑表现力。

大力推广运用各种新技术、采用新结构、新设计、新材料的同时,注重分析研究所带来的建筑表现可有性。

充分运用,适当引导,增强建筑表现力。

3.3.7工业建筑

1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分析厂房各个外维护面的可变程度;注重拟选用标准化构配件的建筑表现力,为控制体量、把握尺度、塑造形象、体现风格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采用大跨度新结构屋顶应注意选取能融入环境、比较轻盈美观的造型。

2工业建筑及周边配套建筑,宜按民用建筑形象风格处理。

无附属小体量的生产厂房,宜利用其具有可变性的外维护墙及屋顶、细部、外观色彩等处理,打破笨重、单调、压抑感、构建能与海南自然环境尺度和谐的形象与风格。

3.4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3.4.1基本原则

1强调发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人为本的功能,凸显功能的完善性。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设计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考虑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加大设计富余量,避免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4赋予设计个性,精心创作,营造愉悦的环境氛围(在市区应慎重兴建高架路、高架桥)。

3.4.2城市道路

1道路路面。

一是路面设计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