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53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4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docx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导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枣中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原因:

农耕经济的发展。

(4)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5)政治特色:

早期国家的帝王用战争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接替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奴隶制十分残酷;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通过占卜手段主宰国政,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二、西周分封制

1.西周建立:

周武王举兵伐商,牧野一战,击败商军主力,占领朝歌,商朝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

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

异姓功臣(姜尙,齐);

先代贵族(微子,宋)

(4)内容:

①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影响: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6)实施分封的君主6页资料卡片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什么是嫡子?

什么是庶子?

什么是嫡长子?

(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所以,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着双重关系,在血缘上他们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又是君臣关系。

4.结果: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想一想:

“大宗”一定“大”吗?

“小宗”就一定“小”吗?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

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示:

宗法制。

影响:

①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其他宗族被排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护统治者内部的政治联系)②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体现:

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

现在我们仍要遵循长孝顺、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这种浓厚的情结源于这一制度;近年传统节日清明节被政府定为法定节日,为民众普遍认可,(“清明扫墓”),这都是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的体现。

还有春节家人一定要团聚的观念和行为等。

宗法制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然我们今天对这些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4)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时行的;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两者共同起着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作用。

【课堂合作探究】

①激情投入,热烈讨论。

②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加强组内合作交流。

可用铅笔试答③做好展示准备。

④认真点评,大胆质疑,力求拓展。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国其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孔子说过: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材料三八年,伐陆浑(即嵩山地区,距洛阳仅六十公里)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

“……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材料五是故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3)材料四、五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你说说这一制度的内涵如何体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观念中?

(4)以上两种政治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课堂总结】

夏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

代夏而立的商朝,其政治特点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朝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

实行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实行宗法制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补充

1史料

开放分类:

历史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source)。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

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常用的史料的种类如下:

文字史料

史书:

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例如汉书之于汉代历史,通典对于唐代制度的历史。

明清的地方志对各地区历史的研究等。

档案文书类:

尤其对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很有帮助。

例如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户借资料、唐代的法律条文、明清档案、南京国民政府的档案等。

思想或学术著作:

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

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日记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报刊杂志:

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口述史料:

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其他:

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非文字史料:

图像类:

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等,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图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

实物类:

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风俗类:

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像的依据,

例如由现今对遗留的民间信仰仪式研究为线索,来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

或由现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来推断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三、史料的局限性

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

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如此。

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

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认识水平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学以致用】

四、史料的分类与使用:

(1)按形式分:

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口述资料、音像资料。

2)按价值分:

①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原始资料;

②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2(“鼎”在中国有特殊意义,它原指中国古代的炊具,后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器。

相传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

诸侯对它除了毕恭毕敬以外,是没有资格来问津的。

否则即视之为大不敬,是对王权的挑战。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发生这样的事情,恰恰说明了,诸候势力的强大,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跃跃欲试,争霸中原。

分封制开始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代,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最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课堂练习

1.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A.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是历史的大倒退

C.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D.阻碍了社会进步

2.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外族的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5.《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以血缘纽带维护分封制度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

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7.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B.血缘关系C.信仰关系D.财产关系

8.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说明周王对于功臣的重视  

导学案2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完成统一

1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1)统一的必然性:

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

 

②政治上,局部统一,实现了中央集权制 

③民族关系,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 

④民心向背,人民渴望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

秦灭六国的条件

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1)商鞅变法侠秦国国力增强;

(2)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3)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2统一过程:

(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开拓疆域的措施:

①北方:

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②南方: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③西南:

将“西南夷”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

(二)秦朝的对外扩张:

1向北: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直道”;筑长城; 

2向南:

1开凿灵渠目的:

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2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

岭南设郡军事镇守行政管理

意义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西南:

①西南夷:

开辟了“五尺道”的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三)秦朝版图的扩展带来的影响:

①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

②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经济发展,

⑤人民生活安定。

⑥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一体的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百官公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形成的时间:

9页

2、内容:

 

3、特点和意义:

①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剧势力

④巩固“大一统”政体,维护中央集权制

4、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朝代

西周实行

秦朝推广

权力

诸侯世袭

天子任免

影响

初期巩固统治,后期王室衰微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

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5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皇帝制(以皇权为中心):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6、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1).位高权重。

三公品秩甚高,总领文武百官,为国家之重臣要员。

三公秉承皇帝意旨,管治全国,权力之大,可谓历朝之冠。

(2.)内外兼管。

九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职权混淆。

秦代废分封,行郡县,诸侯和贵族家庭为主的封建制度,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家天下,皇帝一家亦即国家。

九卿兼管内外,就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3.)不得世袭。

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不再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

汉代之三公亦听命于君主,不得世袭。

三、教学反思:

 

四、知识巩固:

1、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

A、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郡县制C、地方服从中央D、文化专制

2、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D)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3、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在于(D)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得世袭

4、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B)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过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A)

①郡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皇位继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D)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免

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C)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8.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B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9.“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是(  D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10.李斯是秦朝初期的丞相,他的主要职责是(A)

A.辅佐秦始皇处理全国政务

B.监察中央百官

C.协助秦始皇管理军务

D.掌管律令和图籍

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D  )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出土秦简的记述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比较下面两图,两个朝代在地方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

它们有何不同点

图1是分封制,图2是郡县制。

(2分)

 

不同:

划分的基础:

前者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产生的方式:

前者世袭;后者一概由皇帝或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权力的大小:

前者拥有封地,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者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绝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继承。

2.特点:

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至高无上。

3.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和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

1.原因:

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汉代: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和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

③设立“对抗”。

实行中朝制度

(2)唐代:

实行,相权一分为三。

影响: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宋代

3.调整相权的目的:

防范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顾炎武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材料三: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15页

 

材料四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

“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

“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注:

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元代的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

分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2)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2)影响:

①积极:

这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消极:

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吏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地方也难以对所辖地区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知识专题整合: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让渡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团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导学案

解题: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即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