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61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docx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

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

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

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

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

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

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

如《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

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

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

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

景——情:

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

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再看这首《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

"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

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

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

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

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

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七、写景诗歌的语言特点:

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八、鉴赏写景诗歌原则: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景-境-情-情景关系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2)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

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

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

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

 

    高考试题用的。

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

其诗曰: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

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

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

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

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

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

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

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

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

)出道题:

“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

“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

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

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

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

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

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出一道题:

“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

“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

其答案曰:

“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

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

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

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

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

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

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出如下一道题:

“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

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

”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

“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

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情-景-炼字-情景关系)  

总之,鉴赏写景抒情诗方法有二:

1、景-境-情-情景关系   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具体方法:

注意——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

此时写于安始之乱平息后不久。

意象:

草、水、树、花、山、鸟

特点:

萋萋无人 自落 鸟空啼 构成一幅暮春景象

感情:

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

 

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南京,战国楚金陵城,三国吴孙权改名

意象:

山、潮水、月

特点:

没落 荒凉

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意象:

江——碧  鸟——白  山——青  花——红

特点:

色彩艳丽——浓丽的春日

感情:

殷殷的思乡之情

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特点: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

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仰视 、俯视。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

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

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是一首写景小诗。

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

2.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参考:

1.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

那一株株的芍药花,灿然盛开,由于水珠的重压,似在含泪欲泣,显得凄艳欲绝。

蔷薇攀附着其他树枝,如佳人娇卧无力,百媚自生。

2.“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

第2、情-景-炼字-情景关系

九、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问答格式。

第一种类型:

(什么景,什么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解答:

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剖析时应注意,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

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6分)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击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第二种类型:

(如何写景,写景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

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

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

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4、看描景的手法:

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

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

三是修辞(比喻、比拟、 夸张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比兴手法)

5、看层次安排:

如总分、照应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

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例2: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