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286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单选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单选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单选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单选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单选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单选题.doc

《1单选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单选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单选题.doc

一、单选题:

每题2分,共20分

(一)修辞概说

1.在我国,将“修”与“辞”两字连起来使用的最早见于(    A )。

A《周易》B《春秋》   C《文心雕龙》   D《庄子》

2.“辞达而已矣。

”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的作者是(A)。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3.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语出自(A)。

A.《文心雕龙》 B.《文则》 C.《文选》 D.《文赋》

4、《文心雕龙》主要内容包括()。

B

A.强调创新

B.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C.倡导“言必近真”、“文约而事丰”

D.将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5、倡导“言必近真”、“文约而事丰”的著作是()。

D

A.《文赋》B.《文心雕龙》

C.《修辞学发凡》D.《史通》

6、《文则》内容不包括()。

B

A.文体与修辞B.辞格十八种

C.消极修辞D.辞格、风格

(二)词语

1.“玲珑、苗条、星星、看看”这些词语分别属于(C)。

A.双声、叠韵、词的重叠、叠音词

B.叠韵、双声、词的重叠、叠音词

C.双声、叠韵、叠音词、词的重叠

D.双声、词的重叠、叠韵、叠音词

2.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B)词语运用不当。

A.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赢得了一阵阵掌声。

B.公安战士早就设下了陷阱,量他们也跑不了。

C.您的光临,使寒舍蓬荜生辉。

D.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他们两位来参加我们的晚会。

3.“推敲”这一典故出自于唐代诗人(A)的诗中。

A.贾岛   B.韩愈   C.李白  D.杜甫

4.在遣词造句时,为了音节的协调,我们应该()。

A

A.直接组合的词语要注意音节匀称B.要多使用双音节词

C.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交替使用D.使用的词语要注意音节一致

5.关于叠韵的修辞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有()。

D

A.语意鲜明突出B.表情细致生动

C.语音和谐流畅D.诙谐幽默

6.“坎坷、灿烂、妈妈、走走”这些词语分别属于()。

C

A.双声、叠韵、词的重叠、叠音词B.叠韵、双声、词的重叠、叠音词

C.双声、叠韵、叠音词、词的重叠D.双声、词的重叠、叠韵、叠音词

7.叠用的修辞特点b包括()。

D

A.集中突出B.整齐一致

C.清晰醒目D.内容丰富

8.对于四音节语音片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四字结构中,前面的名词性词语如果带有手段、方法含义,介词可以省去

B.“南水北调”是并列结构的短语

C.双音节定语和双音节中心语之间的助词“的”可以省略

D.四字结构也存在着词类的活用

(三)句式

1.“干这么点活,有房子住,有白面馒头吃着,还能说累?

”运用的句式是(A  )

A反问    B奇问  C询问   D设问

2.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是(  B  )

A长句     B整句   C散句   D书面语句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属于(A).

A.正对,严对B.正对,宽对

C.反对,严对D.反对,宽对

4.“国破山河在”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D).

A.平起平收B.平起仄收

C.仄起平收D.仄起仄收

5、长句的修辞特点不包括()。

A

A.明白易懂B.信息丰富C.气势充畅D.脉动分明

6、“空山新雨后”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A

A.平起仄收B.平起平收

C.仄起平收D.仄起仄收

7.对于反问句的作用叙述不正确有()。

A

A.可以加强疑问B.可以表示愤懑

C.可以表示讽刺D.可以表示感叹

(四)修辞格上

1.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是( A   )。

A《汉语修辞格大辞典》B《修辞格》   C《辞格汇编》   D《辞格》

2、“修辞立其诚”中“修辞”的意思是()。

A

A.修饰文辞B.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C.修治文教,即修治文化教育D.说话

3.题目“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

D

A.语音学的知识B.语法学的知识

C.修辞学的知识D.逻辑学的知识

4.我国最早提出“修辞格”这一名称的学者是(C)。

   A.孔子   B.刘勰     C.唐钺   D.陈望道

5、《修辞学发凡》的内容不包括()。

C

A.消极修辞的要求B.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

C.以简要为工D.辞格十八种

6.我国最早对比喻作出精辟解释的是()。

B

A.孔子B.墨子

C.孟子D.荀子

(五)辞格

1.“盲流就是有活干就‘忙’,没活干就‘流’。

”运用的修辞格是(B )

A 反语   B 别解  C拆字   D幽默

2.“我祝愿贵报进一步办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

”运用的修辞格是(  C)

A 反复 B回环 C顶真   D仿拟

3.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段的使用,能使语言(A)。

A.具有生动性     B.得到强调

C.具有形式美     D.具有音乐美

4.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的“道是晴无却有晴”属于(B)。

                              

A.语义双关         B.谐音双关

C.对象双关         D.风景描写

5.“沙漠之舟——骆驼”属于比喻中的(C,)。

A.明喻B.借喻

C.暗喻(喻体-本体)D.暗喻(本体-喻体)

6.“孟蓓气得看瞪对面的辛小亮,谁让她天生一副笑模样呢,像生气,又像笑。

”其中的“像……像……”属于(D)

A.明喻B.暗喻

C.表比较D.表不确定

7.“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C)。

A.无生命事物拟人化B.有生命事物人化

C.把人拟作物D.反一物拟作另一物

8、以下不属于对偶的条件的是()。

C

A.意义相关,结构相同B.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C.可以重复,平仄相同D.必须是两项

9.比拟的修辞作用不包括()。

D.

A.显得幽默风趣

B.使要表达的内容常常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C.说理更容易被人接受

D.刻画人物,印象强烈

10.反问和设问的区别不包括()。

D.

A.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反问句则表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B.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

C.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D.都是无疑而问

11.《国际歌》“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中的“毒蛇猛兽”属于()。

B

A.明喻B.借喻

C.暗喻(喻体——本体)D.暗喻(本体——喻体)

12.比喻的修辞作用不包括()。

D.

A.说明事理B.描述事物

C.刻画人物D.使语言显得活泼风趣

13.构成拟人的方式不包括()。

D

A.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动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B.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形容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C.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名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D.让“物”间接作为“人”说话

1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属于()。

D

A.正对、严对B.正对、宽对C.反对、严对D.反对、宽对

15、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三秋”是()。

B

A.比喻“三年”B.借喻“三年”

C.借指“三个季节”D.比喻“三个季节”

16、“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中的“龟蛇”指“龟山、蛇山”,属于()。

D

A.具体代抽象B.部分代整体

C.专称代泛称D.特征代本体

(六)语体

1、专家、学者从事科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语体形式称为( C   )

A科学语体  B事务语体   C专用语体   D书面语体

2.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从事的教学活动的语体形式是( A   )

A 课堂语体  B专用语体   C专业语体   D科技语体

3.鼓动性、逻辑性、适应性这种特点体现的语体形式是( B   )

A科技语体    B政论语体   C课堂语体  D执法语体

4.关于对口语和书面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口语一般词语少,结构简单,书面语一般词语多,结构复杂

B.口语简略的句子相对较多,书面语整齐的句子相对较多

C.口语关联词相对较多,书面语关联词相对较少

D.口语语气词相对较多,书面语语气词相对较少

(七)言语风格

1.豪放与柔婉;朴实与华丽;简洁与繁丰;庄重与幽默的分类所体现的言语风格是( D )

A时代风格    B民族风格   C表现风格  D个人风格

2.言语的时代风格最突出地表现在()上。

B

A.语素B.语汇C.语法D.语音

3.言语的民族风格并不突出地表现在()上。

A

A.语素B.语汇C.语法D.语音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C

A.委婉B.激越C.豪放D.柔婉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C

A.委婉B.激越C.豪放D.柔婉

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诗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A

A.委婉B.激越C.豪放D.柔婉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C

A.朴实B.委婉C.华丽D.柔婉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C

A.朴实B.委婉C.华丽D.柔婉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D

A.朴实B.庄重C.委婉D.幽默

10.“光纤没铜,偷也没用”一句体现了()的表现风格。

D

A.朴实B.简洁C.委婉D.幽默

(八)

1、人们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某种条件,形成特定的上文、下文,以此和所要表述的意思构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语境是指()。

D

A.题旨情景B.对象

C.场合D.话语的具体环境

2.“羊教授羊年话羊”、“龙年忆凤”两个标题非常的巧妙,是由于作者巧妙的利用了()。

C

A.具体语境B.场合

C.时间D.社会、时代

3.()是言语交际的首要原则、根本原则。

A

A.角色原则B.合作原则C.礼貌原则D.协调原则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言语交际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B.言语的交际离不开文化背景。

C.言语交际可以跨越文化的障碍。

D.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才会取得同步效果。

5、下例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B

妈妈:

晚饭想吃点什么?

儿子:

随便!

A.质量准则B.数量准则C.方式准则D.关联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