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63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docx

内蒙古地勘局考察报告2

关于赴内蒙古地矿局考察有关情况的说明

根据2010年组织人事工作会议安排,由局人事处牵头组织,于8月中旬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考察,目的在于为规范局用工管理、社会保险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提前为企业化人事管理做好咨询准备。

主要内容有:

1、地勘单位改革的先进经验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现存问题。

2、劳动用工绩效评价机制与劳动薪酬设计。

3、编外用工、临时用工、退休返聘人员的管理及社会保障。

参加人员:

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刘增春(领队)

鑫顺矿业公司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晏敏

蜀通建设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韩晓明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人力资源部部长马文玲

六零六大队人事教育科科长欧晓春

人事教育处主任科员李焯然

由于时间仓促,对方承诺提供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局矿业公司的劳动薪酬、编外用工、临时用工等有关管理办法目前还未收集到,我们将会继续跟进。

同时,根据考察情况并结合收集的资料整理了一份“内蒙古地矿局考察报告”,以期能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附件:

内蒙古地矿局考察报告

内蒙古地矿局考察组

二〇一〇年九月三日

内蒙古地矿局考察报告

一、内蒙古地矿局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始建于1956年,由原地质部直接领导。

1999年6月,由国土资源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管理,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属行政正厅级,是自治区境内从事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勘察施工以及岩矿化学分析与测试鉴定、国土资源测量、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勘察工作的一支最大的专业地质勘查队伍。

2006年初,正式组建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

局与集团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经营管理模式。

内蒙古地矿局所属事业单位19个,2个公司,其中地勘单位17个,从事矿产勘查单位9个,区域地质调查单位2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单位3个,探矿工程施工单位1个,矿产实验研究测试单位1个,地质测绘单位1个。

截至2009年底,局(集团公司)职工总数16226人,在职在编职工6651人(含下岗职工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人,本科1201人,大中专2416人,其他2798人。

正高级34人,副高级412人,中级772人,初级1223人。

全局党员人数4214人。

全局有十九类专业技术人才,地质专业1669人,经济专业297人,其他专业475人。

其中地质类专业主要有:

矿产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分析测试、探矿工程、采矿、选矿等十二类专业,占技术人员总数的92%,是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

辅助类专业有:

科技档案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制图及印刷、航测技术、矿业管理、岩土工程、计算机等七类。

外聘职工4000余人。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局组织机构见下图:

至目前,局(集团公司)已在自治区境内建成矿山8座,境外2座,包括有色金属矿山8座,金矿2座,正在筹建11座矿山,同时,取得了年产300万吨水的行政许可证和一项城镇供水工程项目。

一家银铅冶炼厂和一家铜锌冶炼厂已经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和完成调试,2010年两家冶炼厂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有望达到设计水平,冶炼今后作为地矿局重要的产业支撑之一。

近几年来,局(集团公司)在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程勘察施工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勘查、开发、选矿、冶炼和深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局(集团公司)2004年实现经营收入3.42亿元,2005年实现经营收入7.25亿元,2006年实现经营收入20.83亿元,2007年实现经营收入39亿元,2008年实现经营收入42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44.33亿元,经营规模连续几年实现翻番后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在2009年局(集团公司)实现经营收入44.33亿元中,地质勘查占40.83%,矿业开发占38.69%,工程勘察和施工占8.23%,冶炼占7.44%,多种经营占4.8%。

加上已经投产的两个冶炼厂,以及鄂尔多斯水源地建设和“乌兰陶勒盖城镇供水工程”项目,局(集团公司)目前的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100亿元。

2010年的经营目标是:

经营收入55亿元,其中,地质勘查10亿元、矿业开发18亿元、冶炼企业22亿元、工勘施工业及其它产业5亿元。

在地质勘查方面,局(集团公司)既是国家、自治区勘查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地质成果的主要提供者。

自2006年以来,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759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18.67亿元,承揽市场地勘项目2443项,获得资金21.12亿元。

三年共探明矿产地47处,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110余处;探明大型水源地多处。

荣获国家、全国地矿行业、自治区等成果奖128项。

在矿业开发方面,局(集团公司)目前已建成的矿山日处理矿石量超万吨,年处理矿石量300多万吨,到“十一五”末这些矿山全部达产后,日处理矿石量将达到1.7万吨,年处理矿石量将达到510万吨;年产金属量铅加锌24万吨、铜5100吨、银550吨、金250公斤。

除目前正在筹建的11座矿山外,今后三年,预计每年还会有2-3座大、中型矿山开发建设。

预计年处理矿石量将达到1000万吨,涉及的矿种将扩展到铁、钼、钨、锡等。

局(集团公司)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正在积极寻求区外、国外其它国家矿业合作商机,准备开展进一步合作。

二、内蒙古地矿局改革情况

2005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实施《关于自治区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推进企业化改革的意见》,启动了三个属地化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的进程。

该《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结合内蒙古地勘单位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了企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以企业化管理为手段,以增强地勘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功能为目标,突出用改革促进发展;在改革步骤上,先从内部改革入手,转换机制,积累经验,逐步向企业过渡;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体现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运行机制上,坚持“牌子不摘、经费不断、身份不变”的政策,实行事业与企业分体运行,稳住一头,搞活一片,使地勘企业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

《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支持改革,同时责成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考核体系,对地勘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

剥离办社会职能。

将隶属地勘单位管理、由地勘费拨款的各类学校,实行属地管理。

以2004年在编在册人员、上级拨款和各类资产为基数,成建制移交,现有人员与地方同类人员的工资差额,由自治区财政和主管局各承担50%,补贴3年。

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管理。

《意见》明确规定:

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分开管理,经费单列,专项核拨。

同时考虑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不稳定因素,改革后新增加的政策性调资、政策性补贴等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

2005年以来,新增加的政策性调资、补贴、遗属生活费等近5000万元,已另由自治区财政追加拨款。

离休干部纳入自治区本级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统筹管理,2006年1月1日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自治区本级医保中心报销。

在职人员经费包干,编制注册管理。

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地勘局原有的在编在册人员,以2005年地勘事业费预算为基数,在分别扣除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学校划转经费后,剩余部分定额管理包干使用,自负盈亏。

对企业化管理的地勘单位,不再核定事业编制,原有的事业编制以在编在册实有人员为基数实行注册管理,减少一人相应减少一名编制。

新进人员按企业员工签定劳动合同,不再核定事业编制和经费。

地勘单位的内设机构及其领导职数自行调整,改革前的院处级干部注册管理,新聘任的领导干部不再确定行政级别。

2006年5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组建的地勘企业为自治区国有独资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国土资源厅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三大公司授权经营,并负责经营业绩考核和监管工作。

按照事企分轨运行的模式,地矿局主要从事基地物业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下岗人员管理、职工事业身份档案管理等事业职能管理工作,重点是保稳定。

集团公司集中精力发展地质勘查业和矿产开发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营,获取最大效益。

地矿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地勘、矿业、工勘三个直属企业为龙头,以院队企业为基础,通过投资、参股、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起产业和产权双重关联的集团化运营模式。

三、内蒙古地矿局经营管理情况

企业化改革突破了地勘单位体制性、结构性的障碍,强化了地勘单位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激发了地勘单位蕴藏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地勘生产力的发展。

经过企业化改革的洗礼,地勘单位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矿局用市场的理念指导经营工作,用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经营运作矿业权,并用企业家的胆魄探索勘查、开发一体化,延长地勘产业链条。

他们树立“地质找矿立局”的思想,构建“以局为整体,以地勘单位为单元,以直属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提出了地勘发展“五化”运作思路,即:

地勘资源经济化、地勘经济产业化、地勘产业资本化、地勘资本股份化、地勘股份流动化,进一步提升其运行质量和效益。

地勘资源经济化,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地勘经济产业化即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深加工一体化。

地勘产业资本化就是对地勘企业各种形式的资产经过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直到摸清家底、清晰产权后,将这些资产转化为可以经营和买卖的价值资本,从而实现对企业存量资产的经营管理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变,这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展资本经营运作的基础。

地勘资本股份化就是是“地勘产业资本化”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开展地勘资本运作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地勘股份流动化是基于地勘资本的股份化,地勘企业对股份的拥有可以由静态转为动态,通过交易行为实现流动,并在流动中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集团公司重点加强资本运营,矿权运作、项目筹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管理,对整合重组的地勘单位和企业赋予经营自主权,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

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弱化了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强化了以资产、利益为核心的现代经营管理手段。

同时,以原地勘处、地矿处和工勘处为基础成立了三个专业公司,由局直接领导,重点进行局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程施工三大主业。

三大公司收入(上缴部分)主用于支付机关各项费用、局统筹使用资金等等。

与此相适应,按照新的管理方式,集团公司职工的原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分红为主,收入与业绩、效益等贡献指标挂钩。

地矿集团对直属企业、地勘企业主要经营者试行年薪制,按经营业绩兑现工资、资金,经营业绩突出的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与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地质勘查方面。

立足“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全面认真分析挖掘现有矿业权的潜在价值,对现有矿业权资源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比较、论证和筛选,以便尽快确定以自主矿权聚集地为主的新的找矿靶区,实行“优存劣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加快矿业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让,转换步伐,提升矿业权价值。

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地质勘查工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多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个类种的地质矿产勘查项目,进一步加大风险勘查和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以矿权促勘查”、“以勘查促开发”、“以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

不断提高地质找矿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综合研究和吸收先进技术和方法,结合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地质特点,利用找矿手段和成矿理论研究新成果,提高地质找矿成功率,特别是要有效解决深部矿体发现率低和总体找矿成效较低的问题,努力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加大资源转化能力,加快资源转换进程。

2005、2006两年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266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4.66亿元,承揽市场地勘项目1465项,资金约8.9亿元。

2008年局全年共承揽各类地质项目1066项,其中中央基金和自治区地勘项目100项,勘查资金3.86亿元;地勘单位引资风险勘查项目236项,市场项目712项。

该局还拿出自有资金2344万元,安排了18个地质勘查项目。

全年共探明和初步控制大型贵金属及多金属矿床5处、大型煤田1处,发现中型矿床15处,小型矿床21处。

新发现有良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28处。

2009年全年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1199项。

其中,中央基金项目9项,勘查资金7058万元;自治区地勘项目265项,勘查资金11.05亿元;地勘单位投资(招商)项目109项,勘查资金3.42亿元;市场项目816项,勘查资金5.04亿元。

全年已控制并正在勘查的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11处,新发现有良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43处。

其中探明大型煤田2处,中型煤田1处;提交煤炭资源量336亿吨,包括焦煤5亿吨。

与河南省地矿局合作,对阿尔及利亚一处特大型铅锌矿进行开发,日处理矿石2000吨的选厂已建成,计划2010年7月投产。

与蒙古国两家公司签署合作勘查协议,计划2010年在南戈壁省和戈壁阿尔泰省开展多金属、贵金属的勘查工作,与柬埔寨柬钢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由我局控股的地质勘查公司,现已在柬埔寨柏威夏省开展铁矿资源勘查工作。

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矿产资源进行了考察并已确定勘查项目30个。

5年来,内蒙古地矿局累计为自治区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1830多亿吨,新增铁矿石3.65亿吨,新增金属量金28.21吨、银1.14万吨、铜39.54万吨、铅加锌591.07万吨、钼53万吨、锰145万吨、锡6.44万吨,新增电石灰岩7.36亿吨、石墨177万吨,新增泥炭800万吨。

5年共探明和初步控制矿产地76处,新发现有良好找矿前景的矿产地百余处。

目前,局(集团公司)拥有的资源开发量潜在经济价值达3900亿元以上。

在矿业开发方面。

地矿集团走出了一条探采结合的路子。

他们有400多个矿权,是发展的资本,地矿局并没有关起门来自己消化,而是通过三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运作,使矿权的效益最大化。

异常好的,几乎没有风险,自己出资做;异常中等的,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合作者来共同承担,但是局里必须占有控股以上。

对于比较差的,经营起来风险太大,或出让转嫁风险,或灭失,减少自己的矿权成本。

“矿权”及其运作不可能持久下去,要抓紧时间和机遇。

主张矿权应尽快经营,外部资本是最好的合作者。

他们采取自筹资金、社会融资、项目合作、集资参股等多种方式,成立由投资方持股,地矿集团控股的股份制矿业公司,走一队一矿的道路,让那些单位想富起来的人先富起来。

5年来,陆续建成了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等10座矿山,东布拉格钼矿等10座矿山正在建设中。

已建成的矿山日处理矿石量超万吨,年处理矿石量300多万吨。

乌审旗水源地开发项目已取得了300万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开采权。

“乌兰陶勒盖水源地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

银铅和铜锌两个冶炼厂已于2009年顺利投产,勘查开发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产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营收入从2004年企业化改革前的3.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23亿元。

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

职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用人。

不管是原来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是注册管理的企业人员,都按岗位的要求一视同仁,打破身份界限,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对于具备事业编制身份的管理人员,提拔使用后,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离开岗位后不再保留相应级别,回到原级别,享受原级别待遇。

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从抓关键选好配强高素质领导干部入手,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班子配备,主要是一把手提名,组织考察,局党委决定,一把手觉得不合适的副手,也可以提出更换,有效解决了班子团结和积极性。

2005年以来,局(集团公司)对各单位33名党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一批年富力强、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同志走上了基层主要领导岗位。

2008年度对局属24个单位的领导班子、165名在职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考核。

局党委在近年来干部调整的基础上,2009年度选任干部73人,其中提任正处(院)级22人,副处(院)级39人,目前处(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8.2岁。

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整体素,制定了《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考核办法》,加强了对企业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定了《局(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规定》等制度,规范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准则。

人才引进:

在事业编制自然减少的情况下,各单位在局核对的企业编制数内增加企业注册管理员工,主要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

企业化以来5年内来共引进紧缺急需高精专人才3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1200多人,其中:

2008年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60人,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班,2009年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45人,其中招聘研究生20人、本科生130人。

有6名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签约到局挂职锻炼。

目前紧缺急需高精专人才主要由局专门机构通过市场化薪酬途径吸引和为我所用。

勘查,冶炼、经营管理、资本运作、金融人才、决策人才还是比较紧缺。

人才培养: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选派各级领导干部多次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后备干部、青年人才战略研讨班、高管学习班、EMBA学习班、MBA课程培训班;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了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并合作在内蒙古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基地。

2008年组织参加各类培训1370人次,2009年局举办了一次为期20天的专业技术人员冬季集中培训。

有一种观念就是人才资本运作,人才不需要拥有,只要人才能嫁接,通过市场,起中介桥梁作用的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职工收入:

集团公司本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直属企业与地勘企业的经营者以年薪制为主,企业员工的工资和奖励制度由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自主决定。

2008年职工人均年收入:

5.04万元;2009年职工人均年收入5.33万。

2005年至2007年用于奖励院队和直属企业领导班子的奖金总数分别是867.45万元、1492万元和2069.84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的11.7%、4.0%和3.8%。

经营者和普通职工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多的到100万,差距不止10倍。

事业编制人员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按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并进入档案,作为计算退休费的依据。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可按技术等级晋升后的职称和等级晋升档案工资,管理人员则不能变动职务工资。

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财政拨款,单位管理支付。

退休职工年收入3万,与在职职工反差较大,是不稳定因素;现内蒙古财政预发“地方生活补贴”300元/人月,待“地方生活补贴”明确后多退少补。

我局退休费低于内蒙古地勘局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性补贴造成的。

关注困难职工生活,逐年增加下岗人员生活费,2007年人均费用为9300元,2008年提高到10800元,2009年达到12000元,2010年提高到15000元。

内蒙古自治区给予地矿局的财政预算经费80%是作为退休费用,20%用于下岗人员生活费,在职人员的费用都是经营收入支付。

职称评聘:

中、高级技术职称由行业评审委员会评审。

职称只是作为个人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不作为聘用的唯一依据,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也不一定聘用。

取得的资格证书可用于单位的资质申报和维护。

对于内部缺少的急需的资格证书,由外部取得有偿使用。

编外用工:

事业身份人员和注册员工以外的工作人员,各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进行聘用,并办理社会保险,负担企业法人责任。

制度建设:

制定了“用工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建立符合市场和企业经营需要的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

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地勘单位为用人主体,市场化用人,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达到用工自由。

改变原来程序繁琐的干部管理制度,改由集团公司决定,一把手提名,局党委考核决定,主要从内部激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薪酬方面,改变原来管理、技术和工勤收入上的差距不大的现。

对各单位放开管理,只管到队级经营领导层。

各单位根据经营情况,自主决定分配,干的多,拿的多,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可能还高于队长。

由于机关保障程度高,机关的收入水平总体低于二级单位。

三项制度的核心是用人,激励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度关注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将基本解决人均一套住房和办公用房问题。

全力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按时按规定发放工资、落实“两个经费”,全力做好日常服务工作,有力地维护了队伍稳定。

做好帮扶和两节慰问工作,对全局困难待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及职工遗属进行“两节”慰问,及时送上组织的关怀。

内蒙古地矿局仅有1批200余内退人员,对于单位稳定没有大的影响,暂没有进行完善手续。

未来五年目标:

一是“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地质找矿要有新突破,力争每年发现和评价2-3处大型以上矿产地;二是“创建全国一流地勘队伍”,力争1-2个单位进入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或者全国文明单位行列,1-2个单位党委力争进入自治区先进党组织行列,全面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职工收入有同步增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根本性转变;三是“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矿业集团”,力争“十二五”末,全局经营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以上,进入自治区工业企业20强行列。

四、内蒙古地矿局的存在的难点和启示

难点:

受编制影响,人才引进难度增加,特别是高、精、专人才;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冶炼资金需求量大,缺少资金;管理人员职务晋升冻结长期影响这类人员的退休费的水平。

启示:

(一)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组织保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地质勘查工作和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在矿权设置和资源配置上扶持三大集团公司做大项目、做大产业。

自治区把三大集团公司作为重点企业,在政策上资源上加大倾斜力度,支持地勘单位优先取得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建立找矿突破激励机制,鼓励多找矿、找大矿,发展勘查、开发一体化产业。

(二)多方面政策支持,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必要条件。

自治区为地勘单位转型改制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牌子不摘、身份不变,经费不断;剥离办社会部分职能;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管理,离休干部纳入财政医保;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保留职工按事业单位退休的政策待遇;支持地勘单位获取矿权经营矿权;自治区出资勘查的矿产地,在有偿转让后提取10%奖励地勘单位。

自治区政府将三个地勘局纳入国土资源厅管理,国土资源厅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改革政策,为推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支撑和政策保障。

(三)加大地质工作投入,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市场基础。

内蒙古地矿资源得天独厚,已发现各类矿床4100多处,种类达128种,现有大型矿产地106个,中型矿产地177个,小型矿产地501个全区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将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五年内预算总投资100亿元,带动了社会勘查资金的大量涌入,从而有力地拉动了自治区地勘市场的空前活跃,使地勘工作又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

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空前活跃的市场环境,使地勘单位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勘查、开发一体化,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地勘单位人才、技术、资料密集,在资源勘查和资源开发上具有前期性和垄断性优势。

近年来,地矿集团利用掌握的资料和矿业权,向矿产开发业延伸,先后兴办了几座起点高、机制新、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矿山,走出了一条勘查、开发、经营一体化的新路子。

他们从地质勘查向矿业开发转换,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五)坚持循序渐进,是地勘单位企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