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660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外国文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docx

《外国文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docx

外国文学复习

外国文学复习

1.《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

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

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

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

2.居斯塔夫·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1857年)包法利夫人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

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

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作者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很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萨朗波》(1862年)

《情感教育》(1869年)

《圣·安东尼的诱惑》(1874年)

《三故事》(1877年)

《布瓦尔和佩库歇》(1880年)

《庸见词典》[1

3.《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

老人制服大马林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

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所具有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是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4.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5.《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人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内容梗概

  麦列霍夫一家生活在帝俄时期顿河流域的鞑靼村里,这家的小儿子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家斯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亚。

阿克西尼亚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便乘斯捷潘在军队服役期间,与葛利高里有了私情。

葛利高里的父亲为了避免丑事外扬,安排了他与村中一位姑娘娜塔利亚结了婚。

但葛利高里并不爱她,不久公开与阿克西尼亚同居,成了村中一件丑闻。

  葛利高里的父亲羞愧难当,痛打了儿子。

葛利高里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他和阿克西尼亚跑到村外富户李斯特尼兹基家中帮工。

这段时间,阿克西尼亚生了个女儿。

不久,葛利高里应征入伍。

  那塔利亚见丈夫对自己毫无感情,痉得想要自尽。

但经麦列霍夫家百般劝慰,她终于平静下来。

葛利高里第一次休假回家,发现阿克西尼亚和地主家当军官的少爷尤金勾搭成奸。

不巧的是他们的女儿不幸死去。

葛利高里怒火中烧。

他找到尤金打了一架,又痛打了阿克西尼亚一顿。

然后回到自己家中,请求娜塔利亚的原谅。

两人言归于好。

休假结束时,娜塔利亚已怀了孕,不久便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葛利高里在军队中勇敢杀敌,因此被授予十字勋章,成了村中第一个骑士。

在部队中他遇见了哥哥彼得罗和情敌斯捷潘。

斯捷潘屡次想加害葛利高里,但无法下手。

葛利高里反而在一次战斗中救了斯捷潘一命。

两人恩怨抵销。

  这时政局发生了动荡。

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鼓动革命,这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士兵。

由于艰苦和思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疲于奔命的士兵们已处于瓦解状态。

不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了沙皇。

接着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建立。

很快,不甘心失败的反革命武装卷土重来。

因内战争爆发了。

一向以酷爱自由著称的哥萨克民族情绪异常强烈,要求建立一个顿河流域自治政府,许多人加入了反革命武装,而更多的人则组织起来与白军作战。

葛利高里的许多朋友为革命先后献出了生命。

葛利高里也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军官。

不久,波得捷尔珂夫任顿河地区领导人。

他率领军民向白军发起攻击。

葛利高里看到波得捷尔珂夫残害被俘的哥萨克军官并处死全部俘虏,他深为不满,于是离开队伍回到了家乡。

  葛利高里回到村中后,便传来红军要打来的消息。

村民们都准备逃离,葛利高里却不愿意。

接着传来的是红军烧杀抢掠的消息,这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村民组织了军队以作反抗。

葛利高里拒绝了村民要他作头目的要求,彼得罗成了头目。

在白军后扑下,革命军溃败。

葛葛利高里遇上了被俘的原红军上级,并怒斥他残杀白军占俘的往事。

  1918年时,顿河哥萨克地区成了革命与反革命争夺的战场。

鞑靼村中有人侄向白军,有人侄向红军。

葛利高里被彼得罗都已成为白军头目。

彼得罗心狠手辣,是一个彻底的反革命。

葛利高里却在忧郁中度日。

他不愿滥杀无辜,只想在兵荒马乱中保全自己的生命。

他无意参与什么主义之争,只想早日获得和平。

  叛乱仍在继续。

这时,尤金回到了家乡。

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回来后便与一个女人结了婚。

他以前的情妇阿克西尼亚仍在等着他。

可是尤金结婚之后再也不愿意和她来往了。

他们亲热一阵之后他便给了她一些钱让她走。

阿克西尼亚倍受打击。

  葛利高里厌倦了战争,他返回了鞑靼村,红色政权已接管了村子。

他现在对阿克西尼亚已没有丝毫恋情了,而对娜塔利亚渐生好感。

红军巩固统治后便开始肃清敌对势力。

葛利高里被列人首批名单,他听到风声,连夜逃走了。

  随着政治监禁和处决不断增加,哥萨克人上层人物发动了判乱,叛乱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成功,彼得罗很快成为指挥官。

他下手毒辣,对红军毫不留情,在后来一次战斗中,他被红军俘虏并打死。

  葛利高里在叛军中升任师长。

彼得罗之死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杀人如麻。

但他对老弱病残从不滥杀。

由于一个团的红军开了小差,鞑靼村被叛军占领,红军领导人均被处死。

  葛利高里回家度假,嫂子达里娅试图与他调情被他拒绝。

葛利高里已对打仗和纵欲厌倦了,但他仍怀念着阿克西尼亚。

娜塔利亚对他逐渐冷淡。

他决定返回部队。

临走之前,他在顿河边遇上了阿克西尼亚,两人相视许久,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

  到了1919年,苏维埃政权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艰巨任务。

大批红军被派了过来,击退了叛军。

叛军带着大批难民渡过了顿河,挡住了红军的进攻。

  红军又接管了鞑靼村,所有富户的房子均被烧掉。

娜塔利亚因患伤寒留在村中。

身为师长的葛利高里虽然战事不断,仍抽出时间派人接来了阿克西尼亚。

两人又恢复了往日的亲热。

  白军又打回来了,叛乱分子被编成一支正规军,葛利高里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降任为骑士中队长。

白军还派出讨伐队屠杀那些曾帮过红军的人,这使鞑靼村又陷人恐怖之中。

这时,达里娅已染上梅毒而投河自尽。

娜塔利亚也在做堕胎手术时大出血而死。

  由于红军不断加强攻势以及哥萨克部队士兵开小差现象日益严重,白军节节败退。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也试图逃走,但因阿克西尼亚患病而未能成行。

她后来自己返回了鞑靼村。

葛利高里则加人了红军,在与波兰人的战斗中表现十分勇敢。

  不久,葛利高里回到了家乡。

红军听到消息,立刻派人来抓他。

他又逃走了,并加入了从红军中叛变出来的弗明的部队。

弗明想要组织起哥萨克人反抗共产党,但叛乱很快被镇压。

反抗者都被打死了,只有葛利高里回到村中。

葛利高里再次出逃时带上了阿克西尼亚,可是她却被一支追击而来的红军巡逻队打死。

葛利高里扔掉了武器,回到了家中。

现在他所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儿子。

他不愿再失去这世上惟一的亲人。

6.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

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

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以20年代为背景,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其着重点在前一形象,这是一个冷酷自私、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野心家典型。

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趋炎附势、卑鄙肮脏、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小说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是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可能有正面的主人公,真正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就是“金钱”。

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

7.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

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去“杀人放火”。

对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

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化,神圣化了。

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高老头的父爱的悲剧,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在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

从内容到形式,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基于这种宗法道德观念,因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而呈病态、畸形的。

它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产物。

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

因而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

“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作者有意识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荒谬的程度”,“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

然而,这种“伟大的父爱”却为世道所不容,为女儿所抛弃。

高老头的父爱是巴尔扎克的理想家庭形式,又借以批判了“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高老头的父爱并不伟大,但从客观效果而言,他真实揭示了病态“父爱”产生、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倒是伟大的。

拉斯蒂涅

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

在写作过程中,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

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是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高老头》中。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拉斯蒂涅本来是法国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节省一切开支,供他到巴黎上大学,希望将来重振家业。

这种做法在法国复辟时期是很普遍的。

小说开始的时候,他21岁,是个热情且具才气的青年,聪明帅气,抱着发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学法律。

他本来想在毕业以后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地向上爬。

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强了十倍。

他发现在巴黎,女人对社会生活很有影响,于是就想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

他从自己姑祖母处知道有一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

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经验。

当时鲍赛昂夫人正是情场失意,满腹怨恨,她对拉斯蒂涅说:

“这社会不过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

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

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

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

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

”她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并在巴黎找个出人头地的太太作幌子。

当时,她认为主宰地位的是金钱,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钱的纽沁根太太,作为他上爬的跳板。

她说:

“你能爱她就爱她,不能爱她利用她也好。

”鲍赛昂夫人还把他带到社交界。

这样,鲍赛昂夫人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成为他向上爬的第一个领路人。

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豪华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环境强烈的对比更刺激了他的欲望。

他要在上流社会鬼混,就需要钱。

于是,就昧着良心写信回家,要母亲和妹妹凑1200法郎给他。

但这时的拉斯蒂涅还没有完全放弃靠学问争取前途的想法,没有完全丧失良知。

在写信回家以后,他心里也难受得要命。

当他知道高老头为女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后,认为高老头真伟大。

他同情高老头,挺身出来做他的保护人,直到最后料理高老头的丧事。

他的第二个领路人是伏脱冷。

伏脱冷是个潜逃的囚犯。

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统治阶级的内幕。

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心思。

他想把拉斯蒂涅拉为同伙。

他对他说:

“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得到法院广场上展览。

大家拿你当把戏看。

偷上100万,交际场中就说你是大贤大德。

”他告诉拉斯蒂涅:

“要向上爬,势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个瓶中的许多蜘蛛。

”他说:

“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样打天下的?

不是靠钱财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

在这个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

”他还对拉斯蒂涅说:

“要弄大钱就得大刀阔斧地干,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

要捞油水就不要怕弄脏手。

只消事后洗干净。

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

泰伊番小姐的父亲是个大银行家。

在大革命时代谋财害命。

巴尔扎克在短篇小说《红色旅馆》里写了他的发家史。

他为了保存财产,把全部财产传给儿子,就把女儿赶出了家。

伏脱冷建议他们两个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设法去弄死她的哥哥。

这样,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万家财陪嫁了。

伏脱冷要求事后能得到20万法郎。

拉斯蒂涅虽不敢接受这个建议,但伏脱冷的话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以后他看见泰伊番小姐,就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

“80万,80万……”这两个引路人都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

金钱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

他们的话形式上虽不同,但实质一样。

拉斯蒂涅曾说:

“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伏脱冷赤裸裸地说了出来。

”拉斯蒂涅既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们的话去做。

他先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发现她没有财权(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着)。

他发现计划落了空,眼看着自己没有钱,没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脱冷的计划,转而追求泰伊番小姐。

但就在这时,伏脱冷被捕了。

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因为他不想冒触犯法律的危险。

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抛弃和高老头之死三幕惨剧之后才完成的。

本文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

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伏脱冷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鲍赛昂夫人

鲍赛昂夫人是复辟时期贵族妇女的典型。

她出身高贵,是普高涅王室的最后一个女儿,巴黎社交界的皇后。

她的客厅是贵族社会中最有意义的地方,谁能在她的客厅露面,“就等于有了一封贵族世家的证书”,在上流社会通行无阻。

巴黎的资产阶级妇女,做梦都想挤进去。

但实际上她表面虽然显赫一时,内心却有衰落的感觉。

她意识到金钱才是社会的真正主宰,唯利是图即道德原则。

但是她自己却因袭着贵族的传统和傲慢,诋誉资产阶级妇女。

可以说,她这个人是识时务的,但又不肯顺应潮流。

她和西班牙侯爵阿瞿达相爱了三年,她的爱情是真挚的。

但是她的情夫为了要娶一个有400万陪嫁的资产阶级贵族小姐而抛弃了她。

因此,她要告别巴黎社交界。

临别时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舞会,巴尔扎克用无限同情和婉惜来描写了这个告别舞会的场面。

小说写到:

“鲍赛昂府四周被五百多辆车上的灯照得通明透亮,无数上流社会的人都来送她,犹如古时的罗马青年对着一个含笑而死的斗兽喝彩。

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乐队奏着音乐,她内心却一片荒凉。

在别人眼里,她身着白衣,安闲静穆,背地里她流着眼泪焚烧情书,作着出走的准备。

”巴尔扎克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极力渲染了她退出历史舞台时的悲壮气氛,唱出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以后鲍赛昂夫人在《弃妇》中再次被弃。

她的悲剧,形象地说明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得势。

高贵敌不过金钱,爱情敌不过金钱。

伏脱冷

他的真名叫约格·高冷,外号“鬼上当”,他是《人间喜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

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

伏脱冷很能干,手下有一班爪牙。

他的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真相。

他对拉斯蒂涅一针见血地指出:

“强盗和统治者的差别只在于见血与不见血而已。

”大资产阶级不过是受法律保护的大盗,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

他只要有400万法郎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谁也不会来盘问他过去的历史了。

他要发展,要以恶对恶,要以不道德对不道德,既像炮弹般轰进去,又像瘟疫般钻进去,谋财害命,引诱青年,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

他熟悉法典,会钻法律的空子,从不在落网的时候被判死刑。

他很注重江湖义气,从来没有出卖过人。

他对拉说:

“说我是恶棍、坏蛋、无赖、强盗都行,只是别叫我骗子,也别叫我奸细。

”连抓他的暗探也说他是条好汉。

他的目的就是再搞20万法郎,然后到美洲去买200个黑奴,办大种植场。

这个形象有很大的冒险性。

伏脱冷反抗社会,是因为他受社会很大的排挤,野心不能得逞。

他研究社会,揭露社会,是为了顺应这一套向上爬,只要他向上爬的野心一旦得逞,他便会变成维护现行制度的鹰犬。

这个形象在许多作品中出现。

《高老头》写他1819年被捕,以后他再次逃走,到西班牙过后又化妆回到法国。

在《幻灭》里,他以西班牙神父的面目出现,在《交际花盛衰记》里,他当上了巴黎秘密警察厅厅长,在《贝姨》里他当上公安处处长,爬上统治阶层。

据说,巴尔扎克写这个形象是以巴黎一个秘密警察头子的经历作为原形的。

伏脱冷这一形象很复杂,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揭发者,也是罪恶的制造者。

巴尔扎克对他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把他写成社会罪恶的代表,加以批判,又欣赏他的洒脱、意气、能力,通过他的冷嘲热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伏脱冷被捕的场面很有英雄气概,当时在场的画家说:

“把他画下来倒是挺美的呢!

”伏尔盖公寓的人都同情他,对出卖他的米雪诺小姐都很气愤,大家对她喊:

“滚出去,奸细!

”都反对和她住在一个公寓里。

像这样精明强悍的强盗,也败在金钱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