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811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docx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知识点总结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资本新航路——大西洋

主义葡占澳,荷占台荷、英——启蒙——法、美、拉美——工业革命

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兴起,法高潮

新航路开辟→一工→二工→三工

世界市场:

雏形→初步形成→确立→经济全球化

一、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1.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⑴背景

①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基督教成为人们长期的普遍信仰

②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进行了长期斗争

③先进思想(“异端”)的冲击

⑵内容

①国家观:

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②政体观:

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2.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⑴背景

①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专制王权空前强大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要求国内统一,加强海外贸易

②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在英国的统治

⑵表现:

竭力压制议会,对人民横征暴敛,对清教徒实行宗教迫害

⑶后果:

议会与国王之间对立,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3.比较

背景

目的

作用

阿奎那

资本主义尚末萌芽

调和封建统治内部

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在基督教统治的世界确立了世俗政治的一定地位,有积极作用

詹姆士一世

王权已经合并教权,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神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成为封建统治阶级

镇压民众的精神武器

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1.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

⑴背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

②荷兰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封建专制思想矛盾激化

⑵内容

①人性论是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

②民主制是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整体

③他是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

④他的民主思想带有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色彩

⑶影响:

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⑴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需要捍卫

⑵内容

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提倡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提倡法治

⑶影响

洛克的民主思想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产物,

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⑴背景:

思想解放运动在法国发生

⑵内容

①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

②著作:

《社会契约论》

③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是合理合法的

⑶影响:

为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4.比较

思想家

生活时代

思想核心

主要影响(实践)

斯宾诺莎

17世纪中叶的荷兰

天赋人权

北美《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洛克

17世纪晚期的英国

权力分立

美国三权分立

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卢梭

18世纪初期的法国

主权在民

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5.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的比较

⑴相同点:

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⑵不同点

①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

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

应当建立民主共和制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的表现

⑴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并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

⑵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形成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的新贵族,商业繁荣,

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⑶宗教领域,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宗教派别——清教

⑷思想领域,出现反对“君权神授”的启蒙思想

2.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⑴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①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推行专制统治

②经济上,推行王室垄断制度

③宗教上,迫害“清教徒”

④财政上,增税

⑤后果:

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⑵查理一世继承王位,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①斗争实质: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②斗争焦点:

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

③导火索:

税收问题

④表现:

《权利请愿书》

⑶《权利请愿书》

①时间:

1628年

②目的:

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

③内容:

议会决定税收,保障人民和财产安全

④后果:

不经议会擅自征税,解散议会

3.提交《大抗议书》

⑴背景

①查理一世暴政反动

②长期议会的召开

1640~1653年,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⑵内容

①痛斥国王的暴行

②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

要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

⑶后果:

矛盾激化,引发战争

四、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⑴第一次内战

①背景:

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

②初期:

议会军屡战屡败

原因:

内部思想分歧,军事指挥不力

③反败为胜

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获胜

④结束:

1646年,查理一世被俘

⑵第二次内战

①时间:

1647年

②结束:

议会军取胜,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斩首

2.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⑴背景:

镇压中下层人民的运动,用武力维持统治

⑵护国政体

①时间:

1653年

②实质

将立法、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于一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

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3.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⑴政策

①恢复英国国教,对其他教派实行迫害

②对革命的人进行反攻倒算

③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策

④通过《人身保护法》

⑵光荣革命

4.总结

1640~1642年,议会斗争

1642~1648年,内战阶段

1649~1660年,共和国时期

1660~1688年,复辟时期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

五、美国《独立宣言》

1.背景

⑴欧洲启蒙思想开始在北美传播

⑵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

①富兰克林:

反对奴隶制,主张普选

②杰斐逊:

强调自由、平等,建立广泛参政的民主共和国

⑶1776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勇敢地走向战争

⑷1775年8月,英王颁布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

⑸大陆会议指派杰斐逊等人草拟《独立宣言》

2.1776年7月4日,正式颁布

3.主要内容

⑴简述宣言的目的

⑵概括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

⑶历数英国罪状,说明被迫革命

⑷宣告独立

4.体现的民主思想

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5.意义

⑴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⑵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⑶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推动了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6.局限性

原有谴责奴隶制的内容被删去,存在财产、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平等

六、法国《人权宣言》

1.背景

⑴法国的封建统治已显衰败,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⑵法国的启蒙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⑶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⑷1789年8月,制宪会议决定在为法国制定宪法之前,首先确定基本的政治原则

2.导火索:

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

3.思想基础:

“自然法”、“社会契约思想”

4.主要内容

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体现的民主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至上,主权在民

6.意义

⑴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⑵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

取代了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⑶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⑷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7.局限性

宣言中的“平等”,只是反对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

但确定了基于财产条件的不平等,如议员按财产多少进行选择

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⑴武昌起义成功后,在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⑵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民国年=公元年-1911

⑶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

3.时间:

1912年3月11日

4.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性质:

国家根本大法

6.主要内容

⑴国家性质:

主权在民,代议制国家

⑵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⑶政治体制:

责任内阁制(共和制)

7.体现的民主思想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法律至上,自由平等

8.意义

⑴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⑵说明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保障民主共和制度,

具有现实针对性

⑶使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

⑷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5.局限性

无保障,不完备,不严肃,理想化

八、英国君主立宪制

1.过程

⑴形成条件:

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光荣革命”的成功

⑵《权利法案》

①1689年,议会通过,经英王签署,正式颁布

②内容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

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得废止或停止法律,不得随意征税,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③意义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取代封建王权,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成为样板

2.君主立宪制

⑴背景:

光荣革命的成功,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

⑵基本原则

①限制王权:

通过议会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

②议会权力至上:

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最高立法机构

⑶意义

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为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使英国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为欧洲乃至世界提供了政体创新的借鉴

九、英国责任内阁制

1.起源:

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

2.沃波尔

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

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他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3.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4.内阁的职权:

对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

5.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6.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

⑴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一种间接民主,有弹性、包容性、自由度,

在继承中创新

⑵英国的政治制度大多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其基本框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⑶国家权力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①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国王

②17世纪:

下院

③19世纪:

扩大人民权利

④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7.意义

⑴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⑵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⑶对于欧洲、北美、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⑷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代议制民主的政治框架

8.国王、议会、首相、内阁之间的关系

产生

地位

国王

世袭

“统而不治”

议会

选举产生

最高立法机关(权力中心)

首相

国王任命

兼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

内阁

首相提名

国王批准

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十、美国代议共和制度

1.背景

⑴通过《邦联条例》,是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⑵社会矛盾激化,发生“谢司起义”

⑶制宪会议

核心人物:

弗吉尼亚州代表麦迪逊

2.《联邦宪法》

⑴1787年9月,通过草案

⑵1788年6月,得到批准,正式生效

⑶内容

①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

②联邦政府内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③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

3.美国代议制的特点

体现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的原则,间接民主,“三合一”的政治体制,可修正

4.意义

⑴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建立了美国特色的代议制政体

⑵为美国在此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保证

⑶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5.总统、国会、联邦法院、联邦政府、州政府之间的关系

产生

地位

总统

选举产生

最高行政权,权力中心

国会

选举产生

最高立法机关

联邦法院

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

最高司法机关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

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十一、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法国大革命

⑴背景

①封建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②法国启蒙思想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广泛传播思想,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③路易十六当政时,国库空虚,债台高筑,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⑵导火索:

三级会议的召开,第一等级和第三等级产生了对立

⑶爆发:

1789年7月14日,象征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巴士底狱被攻陷

⑷措施

①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占统治地位

②1789年8月,制定一系列法令(即八月法令),通过《人权宣言》

③颁布《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议员有财产限制

④1792年8月,发动起义,占领王宫,逮捕国王,法国君主政治被冲垮

2.第一共和国

⑴背景

①吉伦特派当政,宣布停止国王的权力

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即大资产阶级

②外来威胁

③武装群众的压力

④瓦尔密大捷

⑵建立:

179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

⑴背景

①1793年5月底到6月初,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

进入雅各宾派统治

②雅各宾派采取了激进措施

恐怖政策:

有利于稳定政局,平息叛乱,打退外来侵略;

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造成了人人自危,众叛亲离;

不利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建立

③“热月政变”

标志着政权从资产阶级民主派手中转到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手中

④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⑤督政府腐败无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稳定秩序,

巩固统治

⑵过程

①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

②拿破仑被元老院宣布为终身执政

③1804年5月,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人的皇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⑶政策

①对内采取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②对外经历了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非正义侵略

⑷1812年,第一帝国达到全盛

⑸拿破仑评价:

手段有正义和非正义,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⑹失败原因:

封建势力太大

4.波旁王朝的复辟

⑴背景

①连年战争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②民族解放战争在各占领区不断兴起

③拿破仑开始向旧制度妥协,促成了帝国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④法军与欧洲反法联军进行了一次决战,法军战败,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

⑵过程:

两次复辟

5.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⑴背景

1830年7月,七月革命后,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⑵过程

①反对七月王朝统治的各派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掀起“宴会运动”

②1848年2月,二月革命

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通过宪法

6.法兰西第二帝国

⑴过程

①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

②组织“秩序党”内阁,解散制宪议会,主宰立法议会,排挤共和派,发动政变,

解散立法议会,镇压反对派

③1852年,颁布新宪法,扩大总统权力

④1852年11月,波拿巴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登基称帝

⑤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⑵措施

①对内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公然取消“自由、平等、博爱”等大革命时期的口号,

取消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

②对外不断进行侵略扩张

③实行一些自由化的政治改革,但是对人民群众和反对派的镇压从未停止过,

内部危机依然存在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⑴1870年7月,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

⑵1870年9月,废除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8.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⑴1875年初,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⑵《1875年宪法》的意义

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此后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斗争,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最终确立,

共和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民主战胜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的道路充满

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残酷性、曲折性、反复性,

这是殊死斗争的结果,不是专制势力的恩赐

过程是曲折艰难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成果是代价换来的

十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1.“中体西用”

⑴背景: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⑵概念

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

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⑶产生

①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代表人物:

魏源、林则徐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代表人物:

张之洞、冯桂芬

③《劝学篇》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

④维新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反倒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⑷实践

①“中体西用”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②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

③1901年,清末新政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2.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⑴洋务派:

主张“中体西用”,属于封建统治集团

⑵维新派:

主张“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属于资产阶级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⑶革命派:

主张民主共和制,创立合众政府

代表人物:

邹容、宋教仁、章炳麟、陈天华

十三、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1.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⑴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⑵背景:

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从洋务派中分出

⑶代表人物:

冯桂芬、郑观应、王韬

⑷主张

①初期:

正式提出“中体西用”

②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民共主”、议会制度

2.资产阶级晚期维新派

⑴时间:

19世纪90年代

⑵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⑶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⑷主张:

“变政”、君主立宪制,较早期维新派有明显深化

⑸实践:

戊戌变法

3.资产阶级革命派

⑴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⑵背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⑶代表人物:

邹容、宋教仁

⑷主张:

民主共和

⑸实践:

革命团体、刊物、辛亥革命

4.康有为

⑴过程

最初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出游香港,体验到西方文明,此后研究西学,

走上领导维新变法之路

⑵民主思想

①“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②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证维新变革的必要

③以“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

比附和阐释西方的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④建立制度局

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为全国变法机构,

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

⑶特点

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⑷评价:

减少变法阻力,是比较可行的策略,同时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梁启超

⑴民主思想

①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

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

②把“伸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

③教育改革

⑵主张

①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②要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

“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③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制定一部宪法,培养有资格的国民

④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

⑤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

⑶特点:

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6.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异同比较

⑴同:

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

⑵异

①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提出来的,

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性

②梁启超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

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7.谭嗣同

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8.孙中山

⑴民主思想

①民权思想

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民权主义是核心,最能体现他的民主思想

形成完善:

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

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

关系:

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要“毕其功于一役”

②五权分立: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⑵特点

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在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借鉴

⑶民主思想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⑷评价

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带有较大局限性

9.康有为、梁启孙中山的思想异同比较

⑴同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

⑵异

①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渐进改革

②梁启超认为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主张先制定宪法和培养新民再实行立宪

③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五权分立

10.对保皇到废皇思想的原因分析

⑴政治

①戊戌变法失败后,坚持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被证实在中国无法实行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药可救

③清政府为挽救专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使清王朝专制统治空前孤立

⑵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⑶思想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为武器,

开始革命浪潮

十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清末新政

⑴目的

通过实行“新政”,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

⑵内容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实质:

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骗局

⑷意义

未能跳出“中体西用”,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增加捐税,使阶级矛盾尖锐

2.预备立宪

⑴目的:

遏制革命形势,维持统治

⑵过程

1905年,考察

1906年,考察回国,没有实施方案,拖延

1907年,设资政院、谘议局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形成立宪派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⑶结果:

汉族官僚离心,清朝专制统治空前孤立

3.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

维、保和立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而革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实行共和制,

但它们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四派的立场是一致的

4.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⑴宣扬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