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870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docx

北大国际政治博士生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政治学

专业名称国际政治

专业代码030206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

2011年11月30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指导教师

1

中国国际政治理论

 

主要研究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主要发展趋势,也包括中国国际政治理论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

其基本特色是把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建构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国际政治中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基础学理问题与前沿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该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促使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学派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与国外国际政治理论的接轨和相互借鉴,并促进国际政治基本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实践的有效结合。

李义虎

2

非洲地区研究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依托。

对非洲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课程的特色是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运用民族问题、比较政治、经济发展等理论分析非洲现实。

其内容包括非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民族问题、政治民主化问题、全球化与非洲、中非关系、典型国家个案研究。

李安山

3

南亚地区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偏重南亚的社会与文化,主要包括印度的宗教、社会、民族、政治以及教派等问题。

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是该专业方向的主要特色。

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印度这个古老的文明的历史遗产与当前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中印两个国家的相互理解。

尚会鹏

4

亚太地区研究

在亚太区域框架之下,重点研究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外交和社会文化等问题。

内容包括: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的关系;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及发展前景;东亚的跨区域合作(如亚欧会议机制);以及亚太地区的华侨华人问题。

本课程寻求将相关国际政治理论与亚太地区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以深化对亚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杨保筠

5

环境气候与国际关系

环境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课题,关系人类存亡。

本方向旨在从国际关系视角出发,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对环境气候问题与国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如何加强国际环境气候治理,推动国际环境和气候谈判以及中国在国际环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提出构建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中国方案和应对国际气候安全的中国思路并服务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战略。

本方向具有较强的前沿性、现实性和跨学科性。

张海滨

6

中国外交与边疆问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中国大周边外交的视野,重点研究当代中国边疆问题尤其是西藏、新疆和外蒙古等边疆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形态、以及当代日益突出的东海和南海等海疆问题。

在方法论方面,本研究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法相结合、国际比较和国际案例相结合;以期总结当代中国外交在解决边疆问题、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的伟大成就。

本研究旨在培养从事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外交与国际问题高级人才,要求熟练掌握英语,二外要求日语或俄语。

(原来的格式有问题,重新调了一下)

张植荣

7

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

本方向重点研究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理论,探讨民族、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移民和跨界民族与传统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就中国的民族、民族关系与民族主义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和讨论。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世界的民族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这段调整比较大,请留意。

王联

8

中东地区研究

内容:

包括中东政治与外交、中东政治与宗教、中东政治与能源、中东民族与社会、中东国际关系、中东国际组织、中东军控等。

特色:

阿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政治伊斯兰、中东民主化、中东民族主义、中东恐怖主义、伊朗核问题、中国中东关系等。

意义:

中东地区涵盖西亚和北非20多个国家。

中东既是世界能源宝库,又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的发源地。

中东战争与冲突频发,对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影响深远。

中东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锁劳

注:

本表不够可加页。

 

二、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目标:

(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1.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相关学科知识,将要独立从事开拓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独立开展涉外工作和外事调研。

2.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4.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四年

 

应修学分:

共:

27学分

必修:

21学分

选修:

6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讨论班等)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职称)

适用专业(本专业及其它专业)

1

02419625

政治学理论研究

必修

3

第1.2学期

钱雪梅(副教授)

节大磊(讲师)

全院各专业(此课程一年开两次,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选择上课时间)

2

02419623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必修

3

第1.2学期

潘维(教授)

陈绍锋(副教授)

全院各专业(此课程一年开两次,学生可根据本人情况选择上课时间)

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必修

2

第1学期

研究生院

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国学生)

4

02401800

中国政治与外交(替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必修

2

第1学期

牛军(教授)、

印红标(教授)

全校公共必修课(全院留学生)

5

02409612

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必修

3

第1学期

李义虎教授等

本专业

6

第一外国语

必修

4

第2学期

研究生院

全校公共必修课(中国学生);留学生一外是汉语,待本人完成总学分后给4学分,

7

第二外国语

必修

3

第1.2学期(学年课)

研究生院

全院必修课(中国学生)(留学生本国语言是英语的,可选择其它语种;本国语言不是英语的必须选择英语)

8

02400032

国际政治与地区研究

(一)

选修

3

第1学期

韩华副教授等

本专业

9

 02400091

国际政治与地区研究

(二)

选修

3

第2学期

李安山教授等

本专业

10

本院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一门与论文相关的本专业之外的课程

必修

3

学院所有专业

注:

根据学校的规定博士生二外如办理了免修手续(免修条件请上研究生院网站查询)不给学分,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门专业课替代二外(学生本人写申请,导师签字上交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ProgrammeofPh.DStudentCourses

Discipline(一级学科):

PoliticsSpeciality(二级学科):

InternationalPolitics

N0.

SerialNo.

TheTitleofCourses

TheTypeofcourses*

Credit

Semestre**

Teacherandhis/herTitle

SpecialitySuitablefor

1

StudiesonTheoriesofPolitics

N

3

S

XuZhenzhou(Prof.)

AllMajorsoftheSchool

2

SocialScienceMethodology

N

3

A

PanWei(Prof.)

AllMajorsoftheSchool

3

MarxisminChinaandthePresentTime

N

3

A,S

AllMajorsoftheSchool

4

PoliticsanddiplomacyoftheChinese

N

3

A

AllMajorsoftheSchool

5

Studieson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Practice

N

33

A

LiYihuandothers(Prof.)

InternationalPolitics

6

TheFirstForeignLanguage

N

4

S

AllMajorsoftheSchool

7

TheSecondForeignLanguage

N

3

A,S

AllMajorsoftheSchool

8

InternationalpoliticsandRegionalStudies(I)

C

3

A

ShangHuipengandothers(Prof.)

Internationalpolitics

9

InternationalpoliticsandRegionalStudies(II)

C

3

S

LiAnshanandothers(Prof.)

Internationalpolitics

10

SeminaronPh.D.dissertationwriting

N

3

S

AllMajorsoftheSchool

*.N—necessary;C—chosen.**.S—Springsemester;A—Autumnsemester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周学时/总学时:

3/54学分:

3

课程名称:

政治学理论研究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考试方式:

撰写论文

内容提要: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各主要政治思想流派、各国主要的政治制度设计,以及政治思维的一般特性,为本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材:

JohnS.Dryzek,BonnieHonig&AnnePhillips(eds,),PoliticalTheory,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AmericanPoliticalQuarterly

参考书:

1.Gunnell,J.G.PoliticalTheory:

TraditionandInterpretation,Cambridge,Mass.:

Winthrop.1979.

2.Sabine,G.H.AHistoryofPoliticalTheory,NewYork:

HenryHolt1937.

3.Storing,H.EssaysontheScientificStudyofPolitics,NewYork:

Holt,RinehartandWinston,1962.

4.Lasswell,H.D.Politics:

WhoGetsWhat,WhenandHow,Cleveland,Ohio:

World,1961.

课程内容提要

注:

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内容提要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第1、2学期周学时/总学时:

3/54学分:

3

课程名称:

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考试方式:

撰写论文

内容提要: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方法论、主要的方法论流派、学习政治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本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材:

1.StephenVanEvera:

GuidetoMethodologyforStudentsofPoliticalScience,CornellUniversityPress,1997;

2.GaryKing/RobertKeohane/SidneyVerba:

DesigningSocialInquir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4

参考书:

 

注:

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内容提要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周学时/3/54:

学分:

3

课程名称:

国际政治与地区研究(I)

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politicsandregionalstudies(I)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考试方式:

论文

内容提要:

本课重点研究亚太、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地区政治。

本课程以阅读文献和自学为主,在读书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课堂讨论。

重点围绕各地区的政治制度问题和政治发展问题深入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把握地区政治发展演变,探讨具有学术价值的地区政治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材:

陈峰君(主编):

《论战后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

张锡镇:

《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出版社,1995年

李安山:

《非洲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保平:

《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

约翰·芬斯顿:

《东南亚政治与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

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内容提要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周学时/3/54:

学分:

3

课程名称:

国际政治与地区研究(II)

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politicsandregionalstudies(II)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考试方式:

论文

内容提要:

地区研究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兴衰过程。

目前全球化趋势导致的区域化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现象。

本课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地区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将涉及地区研究的特点、民族主义、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环境气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政治、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等问题。

本课程以老师教授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强调批判性的阅读和自学。

在老师的引导下,课堂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

本课程希望通过比较分析和探讨具有学术价值的地区政治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材:

因为这是一门由多位教授合讲的课程,各位教授在自己所负责的讲授中将公布相关教材。

参考书:

1.沃勒斯坦:

《所知世界的终结: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

2.华勒斯坦等:

《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

3.张海滨:

《环境与国际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周南京主编:

《境外华人国籍问题讨论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吴前进:

《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

6.JohnHutchinson,AnthonyD.Smith,OxfordReaders,Nationalis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7.ClarkD.Neher,SoutheastAsiaintheNewInternationalEra(FourthEdition),Westview,AMemberofthePerseusBooksGroup,2002

8.阿尔布劳:

《全球时代:

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1年

注:

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

一周学时/总学时:

56学分:

3

课程名称:

中国政治与外交

英文名称:

ChinaPoliticandDiplomacy

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考试方式:

论文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为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和台港澳博士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内容是系统讲授中国政治与中国外交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最基本知识,帮助留学生掌握中国政治与中国外交的基本框架,以便为进一步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是以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两篇论文。

 

教材:

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杨光斌: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一、文献与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八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二、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一、二、三、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外交思想专题研究

国际战略基金会:

《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裴坚章主编:

《研究周恩来:

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9月版。

韩景云: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乔木著: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世华,张士清: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云龙:

《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年5月。

卫灵,孙洁琬:

《邓小平外交思想探究》,中央文献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滕藤:

《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泰平主编:

《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叶自成:

《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

《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12月。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三、著作

楚树龙:

《冷战后中美关系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德)迪特•海茵茨希:

《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宫力:

《跨越鸿沟:

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郭明:

《中越关系四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哈里·哈丁著,袁瑾等译:

《脆弱的关系――1972年以来的美国和中国》,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贾庆国:

《未实现的和解:

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金正昆:

《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吕昭义:

《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牛军:

《从延安走向世界:

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1935-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逄先知、李捷: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曲星:

《中国外交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田增佩: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叶自成: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以后各章。

苏格: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时殷弘: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沈志华主编:

《中苏同盟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陶文钊:

《中美关系史》,上中下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逸舟:

《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谢益显: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徐焰:

《第一次较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杨奎松: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阎学通:

《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杨洁勉:

《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盛发:

《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成虎: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齐德学:

《巨人的较量:

抗美援朝高层决策和指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抗美援朝战争史》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一、二、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999年版。

资中筠: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郑宇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稿》,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

张蕴岭:

《合作还是对抗:

冷战后的中国、美国和日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四、论文集

姜长滨:

《从对峙走向缓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丹慧:

《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李丹慧:

《北京与莫斯科:

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倪孝铨:

《美中苏三角关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牛大勇、沈志华主编: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沈志华: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章百家、牛军:

《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张蕴岭:

《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宝煦:

《跨世纪的中美关系》,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

《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杨福昌:

《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辉煌50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袁明、(美)哈里·哈丁编:

《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

(时间、方式、内容、标准及考试形式等)

基本学习期限为4年的博士生,一般应在入学后的第2学期末,最迟在第3学期末之前,进行学科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由考试委员会主持。

每一名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专设一个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五名教授、副教授组成。

考试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担任。

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

考试委员会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同意,并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