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005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docx

高职教育改革讲座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同仁,一个学期结束了,大家辛苦了一个学期,首先向大家道一声辛苦!

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实际上我们是读书会,我们工作了一个学期,要总结一下、反思一下、研究一下,以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各位同仁,我们后面有大标语,说“教育是种大爱!

”,其实教育也是一种大苦,也是一种大乐,我们的爱洒向社会、洒向学生,我们的苦是因为我们在探索,我们在辛苦地工作,但是我们乐在其中。

要可持续地乐、要一直乐下去,就要不断地充电,实际上今天我们也是自我充电的会。

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展望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理清。

   今天是一天的会,上午一个报告,下午一个报告。

上午由马所长报告,下午由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报告。

现在我们热烈欢迎马所长作报告。

   

   马树超: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现场的700多位代表分享我们承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

同时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认识、一种判断、一种研究。

在全国还有很多分会场,也同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想,在这里,作为前言,首先要表示感谢,感谢我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李进会长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教育部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同时,要感谢教育部高教司,会上我们发的这本书,在前言里我有很大的一段致谢,主要是教育部高教司张司长对我们这个项目特别偏爱,这个偏爱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研究的严格要求。

我们从阶段性成果开始上报,张司长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前后五次,因为这次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13个,3年以前下发到各地,其中12个都是本科院校负责的研究项目,只有这个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项目。

范唯组长作为项目的联系人,教育部安排专门对这个项目进行具体指导,所以才使我们这个项目有机会到26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和现场进行调研。

非常感谢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成果。

同时,我在前言中专门讲到这个成果最终的观点是我们研究团队的观点,可能不代表委托方的观点。

这一点还要专门说明,因为后面有一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包括我们的一些建议,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一些判断。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一大批高职院校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不仅仅是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因为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是我们在“798”会议个案的基础上选择的一部分案例,从今天来看,它确实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所有示范经验,因为我们在最近几个月的调研中又发现,不仅仅是国家示范院校在改革、在发展,一大批非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的院校也是目标非常明确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等一下我会专门讲到。

   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参与这本书研究团队的十个子课题的院校,尤其是项目最后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成的时候,研究人员在学院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悟到的,对我们这个课题的成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已经把这些感悟写进成果里。

   第四个,还要感谢我的研究团队、我的同事们,确实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苦”,确实非常辛苦,向各位到会的代表们形容一下我们的感受,当一年以前《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我们当时感觉已经完成了研究成果,但是张尧学司长说不行,作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还差很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能够直接针对我们现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

所以当时我们的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郭扬已经感觉精疲力尽。

所以我说这个研究确实非常辛苦。

   第五个,要感谢今天到会的同志们和在全国各个分会场跟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的各位代表。

因为你们和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本身也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关于示范建设的一些体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全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报告的题目,按照联席会议和研究所的建议,采用这本书的题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封面是竖排,实际是左边读、右边读都可以,右边读就是《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选择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6月23日中国青年报选登这本书稿的形式采用了右排的方式。

我想,作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预期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今天这个报告会的形式,能够有所启示。

   希望报告在五个方面让各位代表有所启示:

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二,高职教育的变革难在哪里?

我们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职教育的改革是真难,教学改革真难,而且是“知易行难”,知道很容易,开个会,对这些理念进行学习、分享,但是要成为改革的行动和成效就会感到非常难。

三,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高职改革?

因为我在以往的学术报告里经常讲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政府主导,尤其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政体下,政府的推动和主导,尤其是对于改革发展推动的主导至关重要,能不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

机遇随时都在,如何把握?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因为05年我参与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起草,《决定》上当时写要实施1000所示范中职和100所示范高职的建设计划,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遇?

在研究过程中,教育部高教司在政策的把握、机遇的把握上确实是成功的。

四,高职院校如何着手变革?

刚才我讲了难,但是要变。

五,已有的成效如何深化?

最近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进入验收阶段,怎么样深化这个改革?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想,通过我们今天的讲座,通过我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示。

   项目成果框架也就是这本书稿的框架,综合研究报告作为第一部分,共三章。

第二部分是改革发展专题,分各个专题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特别突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职改革发展政策的把握,列为政策分析专题。

第四部分是院校实践探索的案例。

   我重点讲第一部分:

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共分三章,第一章:

历史的转折——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基础;第二章: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第三章:

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

这个展望是趋势性的,今天的材料里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的书评,7月1号光明日报刊载,大家重点看一下,上面专门讲了这个成果的逻辑,就是从“变”开始出发,到“难”,应对这个变的改革之难。

然后再到“改”,如何改革?

我想,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1,历史的转折:

职业教育新战略的基础。

这也就是“变”。

   1.1 我们当前面临经济社会的变化,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

在书稿里明确写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许多变化,尤其是写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整个技术周期的缩短对于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求提高了。

这次天津技能大赛高职组的四个项目为什么要这么设立?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作研究分析,然后再从承办者的角度做一个体会介绍。

   1.2 经济社会在变,高等教育也在变。

高等教育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十多年前普通中专毕业生不但不愁分配,而且还可以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而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即使大专毕业生也很难看到。

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许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却在为就业四处奔波,一些人开始去卖肉、开洗脚房。

我们在最后完成总稿的时候,这部分的研究人员开始写到一些人甚至去卖肉。

我就问,什么意思?

贬义。

我们说是中性的,是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些人开始卖肉。

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教育。

就业岗位变了,大家都知道,在1999年大扩招之前,1998年的时候,全国普通高校一年的招生数是108万。

就这个数字,在100万左右,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

我们的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干部、技术员的培养目标。

而在今天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一年招生630多万,一下子从108万到630多万。

我们整个就业岗位按照我们对就业岗位的分析,能够进入传统就业岗位的也就是250万左右,占25%。

600多万的毕业生,今年发布的数字是61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在内。

按照对就业岗位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有250万,也就是说还有300多万必须要走出传统白领岗位的就业之路,也就是到一线操作、管理和服务岗位。

面对这样一个变化,整个高职教育的模式也必须变。

高职高专本身的变化,从普通专科转向高职教育。

前不久我在一个地方作学术报告,互动的时候有人提问,专科和高职有什么区别?

下午高司长会从行政的角度做一个解释。

我想,第一章就是变化,变化太大。

今天我在这儿作报告,全国各个分会场都能够同步看到、都能够同步听到这个变化就很大。

15年以前我到日本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到了横滨一看实时转播的会议,觉得简直先进得不得了,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同步转播系统。

所以,我们的模式必须变,以适应这些变化。

在这里,我专门把6月30日中国教育报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的一段话摘下来,叫“详解墨尔本模式”。

第一段标题,记者就采用了“结束150年的教学传统”,写到墨尔本模式是一次全方位的大学课程模式改革。

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经过研究,我们提出,改革有许多挑战,但是最大的挑战是冲垮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目标不再是精英,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技术周期短的特征,教学内容不再稳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模式还能持续下去吗?

我认为,要么适应这种变化,要么就出局。

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再不变,那就推你出局。

所以形势非常严峻。

   第二章: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难”是这一章的主题。

   我们在成果里专门写了一段在过去那些历史转折的关头,尽管有黄炎培先生这么好的理念,这个理念确实是真好。

今天我们翻开一看,确实好象针对性非常强,包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包括搞职业教育光靠学校不行,光靠工厂、企业、商业也不行。

还专门讲,如果职业学校要聘请老师,只有一种选择,或者是有大学传统的大学老师,或者是有企业经历,他说二选一,宁可选有企业经历的。

这么好的理念,为什么很难成为我们持续的行动?

往往是做着做着就走样了。

所以在这部分我们专门说,可见改革之难,教学改革之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难。

以此为鉴,要解决难,才能真正行动。

确实是,现在国家示范院校进入第一批验收,有的院校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国家的政策不配套。

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给有关方面的领导发过来,说真是太难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能跟上去?

这次会上专门有专家提出来,当然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假如现在国家的政策都配套了,就不用示范建设再进行这么大投入的改革了。

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制度尚不配套,需要改革、需要探索、需要朝前走,需要积累我们的经验。

在这一章,我们专门分享主要的历程,从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到实业学堂的学术化。

今天早上碰到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的沈院长,当时沈院长在编制方案的时候,我到福建交通去考察,沈院长跟我说,你看看,我们的教学大纲就是5:

5,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实践的比重非常大,都要到现场。

我看了以后说,那你们后来怎么不往下做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学院里能够在这方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专门有文件要求实业学堂要按照正规的学术型的学校的办理模式。

我们的书稿中在每个观点后面也有加以论述的部分。

   1917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变成了实业教育,接受这个教育以后,就业、择业问题,不过也有当时战火不断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专门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包括我们60年代说的半工半读,做着做着做到了学科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做着做着又变成本科压缩模式的课程。

我们在成果里每一个观点都有一段论述,我希望大家能看一看,我们提出来为什么有良好的开端却难成为持续的行动?

难。

包括我们今天谈示范高职的改革,也同样。

前不久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一位企业界的专家跟我说,示范建设投入了这么多钱,一些国家示范院校硬件买得差不多了,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

当然我知道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探索。

今天我提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面对改革之难,我们怎么样解难,才能正行。

   在分析了改革之难以后, 我们专门进行了办学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思考。

专门提出来明确高职培养的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后来我专门讲到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构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构建,因为现在整个舆论界一说高职教育对大众化教育的贡献就是“半壁江山”,我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不仅仅是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比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

要没有可持续性,半壁江山的数字撑不住。

而这个可持续的重要原因是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一线的劳动者、一线的操作者、服务者和一线的管理者。

明确培养目标是方向,是原则,是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经典的案例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速记专业。

上次北京市教委组织了一次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中期汇报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院长专门谈到,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法院里的相关人员,法院提出来这一类人要本科以上。

于是专业培养目标就改成培养法律事务文秘。

过了一段时间人家又说,法律事务文秘也要本科的。

然后再改成法律事务文秘(速录方向),这就很有竞争性了。

本科,不往这方向培养。

中职培养的速记,单从技术上说也是一分钟180字,但是对于法律事务的常识、知识和一些文字的内涵意义能够理解,所以就很具有竞争性。

   同样,有的学校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上海一所培养金融人才的中职,原来银行说好是要的,后来说不要了,没办法。

后来我就提出,如果浦发银行不要,你马上调转目标,以邮政储蓄所培养目标方向培养,那你就另有了一个宽阔的市场。

  2、办学需要企业参与,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3、高职的课程体系不同于学术本科,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4、高等教育大发展,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

高等教育没有大发展的时候,高职教育很难适应经济大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你培养的是“压缩饼干”。

我就介绍,从精英到大众以后,你的培养的方式、目标、手段、方法都要有变化。

   5、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强化政府主导。

   第三章:

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改革”和政策“导向”是主题,是对“变”和“难”的呼应。

   走向:

正在“改”的和正在“导”的;

   展望:

将要“改”的和将要“导向”。

   这是我们研究报告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展望的。

   这部分首先阐述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抉择:

   1,改革是高职发展的动力。

   高职作为我国高教的新类型,它自身就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创新动力,到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我们在报告里专门写到,从来没有哪一类教育这么具有改革的机会。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作为我来说,确实非常佩服院校长,同时也非常羡慕高职院校长,到处都是改革的机会。

   2,加强政策导向,提高政策合力。

   包括启动示范建设,推出深化改革的系列政策,包括正在评审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等。

这部分我们在后面也专门写了好几章,这只不过是从改革“导”的角度做一个提炼。

   同样,我高职院校的变革也做了提炼,为什么要改革,如何着手进行变革?

后面也有大段的阐述。

改革标志着“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的终结。

在《新闻联播》里反复出现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赛场,快速成型。

刚才的宣传片里也播出了《新闻联播》记者对我的采访,其实我就说了几句话,说我们的大赛为什么选择了快速成型,为什么选择了3G,为什么选择了数控的调试与维修和电子专业。

我重点讲了前面三个,为什么?

就是重视专业调整和升级,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变,重视相应的制度变革,什么变革?

开放。

在天津职大3G的赛场,因为我是高职组裁判评审委员会主任,范处长是高职组执行委员会主任,刘司长是高职组组委会主任,文件写得很明确,裁判工作委员会在组委会和执委会的领导下开工作。

到了下场以后,我们一进去,感受就不一样。

3G赛场的开放度相当高,行业、企业参与程度非常高,确实一看就是工学结合,带有生产性顶岗实习的感受。

所有的服务工作分解到全校学生就是一个教学项目。

大家都记得“798”,国家示范建设两周年的活动,都是学生参与。

我们一到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3G赛场,一看,什么项目是哪个系的学生组织、什么项目是哪个系的学生组织,非常开放,完整体现了把项目真刀真枪地放到相关专业进行完成。

忽视它,不但错过“改”的大好机遇,还可能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

现在示范建设到今天,这是很有必要提出来的,你要忽视这个,不但会错过大好机遇,还可能会导致传统模式的回归。

包括现在有些学校在搞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建设,有的学校很简单地处理,就是三段式。

而我们很明确地说还要相互交融。

这是这次技能大赛的感受,为什么选择3G,为什么选择快速成型。

   天津轻工职业学院交了一份大赛承办者的总结报告,有四点体会:

   一,引领专业提升。

专门引用了企业的一段话,当时企业说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在中央领导到之前我们在一起聊天,企业是来当裁判的。

企业说:

如果不具备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的设备和人才,就无法与国外企业合作。

所以学院说,成型项目拉动了模具专业的提升。

   二,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

   项目设定、竞赛、设备来源、选手去向,都是行业企业关注点。

从该项目的总裁判长到裁判、大赛使用的软件和设备、大赛命题,大部分由企业提供。

在3G赛场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情况。

   三,大赛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我在快速成型的赛场时间比较多,团队参赛,三个人,而且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在赛前还可以到现场指导。

报告中说,这是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

有些专家同样也在赛场上,他不习惯现在的方式,认为还应该是用传统的考试方式。

我看到记者采访有的专家说从考题的角度看怎么样。

这份总结报告的观点很明确,颠覆了传统的考场规则,凸显了做中教、做中学。

大家知道,温总理前不久专门有一个讲话,叫“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凸显了团队协作的现代理念。

指导老师说,我们回去以后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四,大赛调动了全社会的注意力。

   媒体报道、企业现场观摩、院校观摩、高中学生和家长参观。

在赛场中有两道黄线,这是高职赛场特有的,赛场提供全社会都可以进去看的,企业走过去看,他不能跨越黄线。

这还是很有奥林匹克大赛的做法,我观摩第39届奥林匹克技能大赛的时候,赛场不能进去,但是在周边可以来回走。

这就是开放,就是要体现开放。

高中学生的家长看了以后说“四个没想到”,“没有想到高职院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管理这么有序,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老师这么负责,没有想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这么抢手。

”让全社会能够看到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和劳动部的技能大赛有什么区别?

”我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院校的技能大赛除了应该有的课程都有以外,重要的一条就是传递教学改革的理念。

当然其他的都是一样,发现人才,展示技能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等等。

   作为承办者,他们也提出了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大赛评分标准应该重视职业素养(爱护设备、工具、场地环境等)。

   我觉得这条提得太好了,因为在赛场上有的选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就开始拿着设备和工具开始随便敲。

裁判一查,没有扣分标准。

这个小伙子干得很好,结果还发了三等奖,优秀奖。

他们提出,像这种职业素养不行的,根本不能获奖。

我觉得提得非常好,我们是培养什么人的?

尽管我们规则里有很多规定动作,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企业家们再三说,我们最看重你们的就是职业道德和素养,你的技能我们后面可以再培养,道德、品德、品质、素养我们没办法。

所以,当时我们作调研,80%以上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

   后面我们专门讲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纪念,就是强调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框架下,它的核心就是育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怎么变革,我们育人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觉得,天津轻工职业学院的这条建议提得非常好,一票否决。

连职业素养都没有,你还能拿到大赛的优秀奖?

要我说连团队的奖都不能给。

当然这是我作为研究人员说的话。

   建议二,现场裁判应严格选拔培训并建立业务诚信档案。

   建议三,竞赛应邀请项目所涉行业协会协办。

   在改革部分,我们专门写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我在多次学术报告会上也都讲过这个转变,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

在这里我要讲的核心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我在一些院校向老师们提了一些问题,今天会议现场有很多代表是教师,我也向大家提一个问题:

当你考虑课程改革的时候,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当然如果这是一道书面答题,百分之百的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

我要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能不能做到真的以学生为中心?

很多老师就会说很难。

这就是改革难,明明知道这门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上。

我们讲改革面临几大阻力,经济改革面临摩擦阻力,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互相不协调,形成摩擦。

二是利益阻力,改革涉及到一部分部门的利益,确实是这样。

所以我们讲,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下走向就业导向模式,很核心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从办学理念上,原来传统的学校是核心、相对封闭的教学理念,要转向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强调开放性。

   从学习制度上讲,传统的是全日制为主体,职前教育为主题;就业导向模式强调工学结合,单行学制,职前职后相结合。

   从课程建设来讲,从校内课程为主、学科课程,向校内外经验一致,行动导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

   办学模式:

从单一学校资源,到共享的资源管理平台。

   评估体系:

从学科标准、“压缩饼干”型向综合能力,高职特色转变。

   培养方式,从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强调独立学习、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一体化,注重实习实训,协作性强,服务与生产性学习多。

技能大赛就非常典型,这次高职的四个项目都是团体项目,协作性强,服务性、生产性学习多,学生参与整个项目服务,把它做成教学项目。

   学习过程:

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注重内容教学,到满足经济界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业是重要动力,注重过程教学。

   内容教学最典型的就是讲西安事变,时间、地点、人物、重大意义,然后就问同学们记住没有。

同学们都说记住了。

然后问有没有问题。

同学们都说没有问题了。

确实,时间、地点、人物都记住了。

但是注重过程教学,就首先要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提出各种假设,开始去研究,假如中国没有西安事变,那200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假如西安事变中共没有参与会是怎么样?

然后你就去查找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论证,自圆其说。

互动的时候我就经常问,假如我们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从小每个月有这样的训练,那今天我们的学生就更具有创造性。

   还有就是专业老师。

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理论型专业老师,强调专家型专业老师。

就业导向模式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强调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

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老师的脚手架功能,让学生可以沿着脚手架往上发展。

在这里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

   本章的主体部分我们进一步提出发展趋势。

我们提出,高职教育有可能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有可能发展为“中国品牌”。

有的领导说使中职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怎么到马树超那里变成了高职教育是突破口?

我明确地说,我是学者研究,我的研究论据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