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011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docx

佛手老师第35和36讲讲稿

2012年10月14日星期三学习伤寒论原文第35讲

169条原文总结如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伤寒”,表实症。

与“汗”,“吐”,“下”三法,邪气虽退,但以损伤正阳之气为代价。

虽然表症得解,邪气却内陷,中枢失运,导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值得注意的是,旋复花代赭石汤的配伍意义是很重要的。

临床上往往认为“代赭石”的降逆而把其量用得较大,适得其反。

这个病是经过了“汗吐下”的损伤,虽曰“降逆止噫”,实则“载气归原”,所以此方即取其“降噫”,也取其“载纳”。

言外之意,如果“代赭石”量大,则会克伐中枢,更损伤正气之虑。

经过了“汗、吐、下”之后,没有不损伤汗血水津之液的。

所以方中“生姜五两”和卫阳,“人参二两”摄津液,“甘草三两”缓存胃气,“大枣十二枚”补阴液,同时以温开三(个)阴中的“太阴”为主。

“太阴”得以温开,清阳得以升发,津液得以敷布。

更以“代赭石一两”,既降逆平冲,也载“姜参枣草”追还之阳气归宅;“半夏”辛温以开痰浊之湿,“旋复花三两”咸温,以软水凝之结,属于“七补三降”之法。

与我们前面讲的“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相对比时,彼方是“三补七降”之法。

“七降”者,是通透和降“二阳”之气,以消腹胀满。

“三补”者温运“太阴”之气,病位重在三(个)阳中的“阳明”,轻在“太阴”;此方是“七补”以开三(个)阴中的“太阴”之气,以病位重以三(个)阴中的“太阴”,轻在“阳明”,更以还津血之源头。

“三降”是既驱痰湿之结,也载还浮越之阳以归宅。

这均是在说明“脏腑相连”中,阴阳气机的偏颇,决定方药的君臣佐使,剂量的大小,主药的更换。

阴阳的频率增减与中枢的斡旋相呼应,以平衡其“升降出入,纳化燥湿”的生理功能。

使“阴与阳”处于中焦(肝胆脾胃)时,重新处于新一轮的和谐状态。

170条原文总结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以再用桂枝汤”者,是在说明表阳症,经过“攻下”之后,邪气已发生了变化,已不适应辛温之剂的桂枝汤。

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症状是“大汗出”,不是表阳症中的太阳中风症之“自汗出”。

且“汗出”与“喘”共并者,可测知是因为“攻下”之后,邪气乘攻下之机,内陷三(个)阳中的“二阳”,所以不见三(个)阳中的“太阳发热”之症。

因为“三(个)阳者,合一分三”。

“二阳”之热冲恣于“太阳”与“少阳”之中,弥漫于三(个)阳。

“热”在三(个)阳中的“太阳”,“太阳”不能开释,邪热外拼则“汗出”,是强迫中的“汗出”,所以虽“汗出”而表阳仍不得开释。

“二阳”之热源源蒸发,以伤津为代价。

“太阳”不开,“二阳”不降,邪无去路,上乘为“喘咳”之症。

“无大热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大热”,而是“大热”冰伏于三(个)阳中的“二阳(阳明)”。

可与麻黄杏仁石膏汤。

此“可与”就是观察病机的时刻变化,是以商量的口气说话。

也就是说“可否与”此汤剂,是随“无大热”中的“真热冰伏”的情况而定的,我们知道阳热是顺传“阳阳”,那么逆传就会内陷“心胞”。

如果邪气顺传“阳明”,出现白虎汤四大症,大承气汤中的四大症呢?

或者邪气逆传“心胞”而出现的三宝方症呢?

均是随病机而商定的。

邪气内陷化热,是不得再与桂枝汤辛温调和之剂,当以驱除阳热为主。

所以“麻黄,杏仁,甘草”,随“桂枝”的辛温,化为辛甘温热之剂,发越三阳中的表阳,以释“太阳”寒水之气。

是以阴寒之水阴加临,太阳中的郁热之量,“量变”化为“质变”,成为“汗尿”之畅,是以表阳之热量,以见里阴之寒水,因为“汗血水津”者,均为体阴之液,受阳火气热之所调配,随元阳而出于三阳中太阳,也正合内经所曰:

“体若燔炭,汗出乃散,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是也,是所藏水阴致极而起,“量变”至“质变”的过程。

“麻黄,杏仁,甘草”者,随“石膏”之凉而转化为辛凉之性,一药之差,一表阳中的“太阳”,一里阳中的“二阳”,

三药随“桂枝”之辛温而发表为汗津之滋。

所用者,乾中阳离中火之热。

三药随“石膏”之辛凉而收敛为水阴之润,所用者,坤中阴,坎中水之寒。

一药之别。

三药随“桂枝”之辛温,化为东南之象,行释放之火,以阳加阴,以驱阴寒。

三药随“石膏”之辛凉,化为西北之象,行收敛之水,以阴加阳。

以济阳热;阳热得以滋润,津液敷布为阴与阳的载体,汗烦喘热得以解散。

此正是处于三(个)阳中“太阳”中的邪气,为三(个)阳中“二阳”的前趋之症拉开了序幕。

所以随着阳明病篇的来临,白虎汤的方症,栀子豉的方症,猪苓汤的方症的影子,时隐时显地出现在前趋症的过渡之中。

再由此三症出现相对应的三承气汤方症时,邪气随转为胃家实之脉症病治之法规。

如果再由实转化为水血互结症的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大黄蛰[zhé]虫丸的方症,使三(个)阳中的“二阳”病机显现的生动活泼,珠珠见机,字字见金,给脉症病治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

此条的矛盾点

一、“无大热者,为何要用石膏?

”,是指三(个)阳中的“太阳”热量不充沛,不足以驱除“攻下”后所陷之邪气。

说明所陷之邪气,已化热入里,成为里阳症的治疗范畴。

是所陷之阳热冰伏,在外之热量减小。

二、“汗出而喘者,为何还要用麻黄发汗”,所化里阳之热未深。

所以原文中有:

“阳明病,初能食,小便利,大便自调。

其人骨节痛,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几然汗出而愈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就是在说热陷未深,津液所伤未重,尚能自调。

此正是三(个)阳中的阳热未盛,二阳中的气津者,能敷为“汗烦喘热”之并,借“麻黄”开释三阳的功能,以引领“杏仁,甘草,石膏”之辛凉,上宣外达内透里通,以分消里阳初来之热,不得内传为白虎汤症,三承气汤症,三宝症等等。

三、此条未例脉象。

根椐我们讲过的内容分析之,此脉当亦随“无大热”之症,相应的在阳热的冰伏下,出现脉来“沉微”或“沉紧”,或“滑数”等等。

因为论中尚曰脉在急烈的变动中常常出现反常现象,如“脉微弱”,此无阳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者”,热多寒少。

“脉微缓者”等等,均是在说主脉“浮紧”常态与变态,以示人规矩。

171条原文总结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者,表阳症。

外症未解,而数与“攻下”之剂,导致“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症。

“下利伴有发热”之症。

“发热”者,正邪之气交争于表阳,三阳随元阳之气上并以驱邪气。

但数与“攻下”之法,被迫处于表阳之元阳,以回救里阳之损,使元阳之气,受表里之邪气的牵制,进行表里分消,使发热之气,化为虚浮之阳,“下利不止”之阴,化为滑脱之不禁。

阳外浮郁,阴下虚竭,气从中枢壅逆,所以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我们从配方中是可以看出,“桂枝四两,甘草四两”,就是桂枝汤方症从阴与阳中的第一次分裂出来的一个方症,“桂枝甘草各四两”之重,正是以行甘温之阳。

在上篇中是以“汗之过多,导致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者”,“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使以甘温阳回气留津生,“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身有微热,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使以温热即回中阳也散阴霾,按郝万山教授所说的一个是急性心衰,一个是急性肾衰。

此时以“攻下”数次之频,大损阴血之液,量少则不足以温运与摄固之功,但是载还“二阳”中的胃气,则是不可动摇的。

“参术姜各三两”,加重辛甘温热之阳性,助元阳之气,以扶中枢的斡旋之大气。

这里就形成了“桂枝甘草配,白术甘草伍,人参甘草合,干姜甘草用”,均是使追还的阴液之气,得以秉赋“二阳”中的谷气,才算是最后完成胃气的通透与和降。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四药配伍,始终惯穿于整个论著之中,直至到《金匮》中的甘姜苓术汤,所主治的肾着之为病。

使胃中之谷气,得有釜薪之燃,塞因塞用之法,以恢复中枢“脏腑相连”新一轮气机的动态平衡。

172条原文总结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者,即“伤藏”是也。

是表阳中的邪气,把所藏之元阳调出表中之表阳,所以当与麻黄汤法,借助元阳之气,驱除表阳之邪气乃愈。

此“攻下”失序,在外“表阳未解”,在里“心下痞硬”。

所以当测之以脉,如果“脉浮滑缓”者,当与桂枝汤法,和阴阳,疏血气,调营卫,密表阳,使正阳还,元阳充,邪汗驱,正汗止而愈。

况表里经过了“汗下”之损,虽有“表阳未解”,也不得与麻黄汤之汗法。

如果“脉沉滑紧,心下痞硬满”者,知邪气内陷入里,当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法。

以沸水渍药,取气不取味,以泻“心下浊热”之气,以消“心下痞硬”之满。

173条原文总结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下利,呕吐,心下痞硬满不解”者。

我们看一下是否与桂枝人参汤很相似,均有“心下痞硬满”之症,也有表里之症,但一虚一实,天壤之别。

桂枝人参汤是正阳之气者,皆不秉胃气,导致气逆结于心下而“痞硬满”,阳有上越,阴欲有下脱之危;此实症者,热结于里,耗气伤津动湿。

“发热”不随“汗出”作解,说明热是内郁。

“心下痞硬满”而不随“呕吐下利”有所减,且“呕吐”以伤津,“下利”则伤阴,皆危及到二阳中的胃气。

所以这就是临床上的一个急腹症,病症正在进行性的加重时期,所以用大柴胡汤法。

发越三(个)阳中的“少阳”,通透和降三(个)阳中的“二阳”。

邪有去路而“发热,汗出,呕吐,下利,痞硬”得愈。

值得注意的是大热之中用了“生姜,大枣与半夏”。

因为“汗,吐,下”,三者皆是在急速地加重津液的耗损,同时“里热”正是以耗津伤气动湿为本的。

比如我们对照一下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以及猪苓汤,不都是在二阳炽热的情况下,而耗气,伤阴,动湿吗?

更何况大柴胡汤中有半个承气汤的组合,不正是对准二阳不能通透和降之热而设吗?

174条原文总结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条是瓜蒂散的方症。

是因为胸中有寒,阻滞了乾中阳离中火的升发与透达,邪气滞于心下,则"胸腹脘胁硬满"。

我们知道离火是呈虚态的,才能燃烧。

因为寒实之邪气的凝滞,君相之火,龙雷之火,不因寒实而衰者,势必奋起抗邪。

况且在论中已有桂枝加桂汤症,苓桂术甘汤症,奔豚汤方症,均是以“水气上凌”之症;此“痰实上凝”,搏结于胸上之阳位,正邪之气相搏,“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寸口的脉微浮”,说明此气的冰伏,伴有如桂枝汤方症,“发热,汗出,恶风”,但是“头不痛,项不强”,说明此乃实邪气,迫使表里,阴阳,营卫,气血逆乱是也。

所以与瓜蒂散方法,“吐出”有形的病理产物,释放出无形的乾阳离火。

学习此条,我们当与《神农本草经》中的药效进行临床参考之,总之,“瓜蒂”是一味很有神奇功能的药物,在金匮中有治“头中受寒湿”的鼻塞头痛症,有夏天中暑的一物瓜蒂散方症,即然医圣用之,我们就有必要再加以学习体会之,因为伤寒论原著有散失部份。

如本经上记载的治疗“大水”,我们就可以考虑到,一些重症中的胸腹中积水之症,心胞积液之症等,四肢头面肿,是否就是阳水的范畴,“下水”,不正在说明此药“攻水”的功能较为突出吗?

“杀盅毒”,就与现在肝硬化腹水以及肝癌,引发的“腹满盅胀”的症状较为相似,临床上也是值得考虑到如何应用瓜蒂散的。

“咳逆”,不正是水湿痰饮之气,导致的重症咳嗽吗?

所以我们临床时,当有意的去思考瓜蒂这味药时,英雄才能有用武之地吧。

 

2012年10月21日星期日伤寒论原文学习课程第36讲

当我们学习到这里时,我们可能就会很有体会,《伤寒论》这部著作真是“韵不高而用思精”,当时名士何用就对仲景有此预示。

当时河南腹地均有一个习俗,就是把未过十二岁的小孩子,都要经过名人过目,给个评凭,所以南阳许昌襄阳这一代更是流行。

所以汉时的曹操,小年时代,也曾经过何目测过的,说是:

“乱世之奸雄,盛世之良相”,更况当时汉家的相国桥玄。

还将家事及后事均托付给曹,就是说他死后,能得到曹去烧几张纸,就会很满足与荣幸的,这正是说明当时的民俗已不属于民间的性质,已经上升到了主流社会。

   胡希恕老前辈说《伤寒论》的序言,不是医圣张仲景所写,同时他老人家还说《金匮要略》的第一篇大部份条文均不是医圣写的,随着学习体会的加深,确实认为不是仲景之文风,因为我们知道“韵不高而用度思精”,更加体会这句的深刻道理。

   我们再看一下序中的用语,华丽词藻,其中工正对杖句读,比比皆是,决妙的文采,读起来一气哈成,给人一种享受的感受,想想中有汉人的文笔风采,好象我们在看一篇王粲的《登楼赋》“思乡而不能忘旧,登高而不敢怀忧”,同时也有曹植的《洛神赋》等,更是充满了梦景,思恋,怀忧之意境,文笔更是让人留连忘返。

   这样我们就得以测之,与论中的文章对比时,确实不同,序中的文章优美,《金匮要略》开篇更是以五行推理,演义空洞的学说,与整个论中之文笔相悖。

   同时我们知道从胡希恕前辈提出《伤寒论》有其独特的理论,所以序中引用的内经,难经,胎录,药录等均是不附合实际的。

我们所学习的《伤寒论》也没有了现代的中医系统,也不用内经及他著作为主解释《伤寒论》,就是要接近学习《伤寒论》这部著作精神实质。

   试想我们如果以内经,难经等其它经典去解释《伤寒论》时,就会把这个“用思之精”推向了韵律的词藻,就象我们读内经,难经及其它经典一样,去进行理论推演,如五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中去无休止的演练,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失去治疗中的靶点,更重要的是把辨症法的独特性,引向与整个中医学一样的汪洋大海之中,穷经皓首,我们试想中医学院学制五年,加本硕二年,共七年吧,学出来呢?

辨症论治而已,与脉症病治中的临症相差甚远,试想什么叫论治呢?

即空且虚的理论根椐,多如牛毛的辨症法,无法适从。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来的理论,就是要学医圣所用思之精华,辨证之浓缩,疗效之提速,把独特的理论不混淆到整个中医体系的复杂中,不走或少走弯路,因为我们知道要想搞好中医,《伤寒论》也是不可以愈越的,需要深入学习。

《伤寒论》这部医著,在历史上造就了无数的名医。

   同时我们知道扁鹊的故事,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个故事,扁鹊见齐恒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死于五子争帝位,医圣当然知道这个故事的来源,是以故事的争情节以劝君王,治理国家如同治病,防卫杜渐是也。

   所以他开篇即曰:

“每揽越人入虢诊,望齐候之色,未尚不喟然叹其才秀也”,所以说序言不是仲景之笔法采,只有胡老有提出,但是曲高和寡,更何况论中用思之精者,散在诸篇之中,更是处于无字之中。

再美好的词藻也比不上医圣独特之文笔,尤其是厥阴之迷,后人更是千百年来望而生畏,同时在内经中有理无方药的内容,使后人终为抱撼,但在〈伤寒论〉均能找到其中的方药,比如《难经》所说的: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论中有桂枝汤的方药。

《内经》上所说的:

“两感于寒”者,论中有麻附辛甘汤等等。

   我们提出这些说法,就是要知道,经典均有其独特的理论,所以论中找不到内经的语言,《内经》按理说是解释了易经,但是同样也找不到易经的语言,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因为经典均是有其自身的高度统一性的。

   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头,学习乘年轻!

在未来的学医道路上,实事求是,互勉互进吧!

175条原文解读

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病人胁下素有痞块”,平时之“痞满”,因为无症状,没有引起重视。

我们临床经常遇到,心下或者少腹部有痞块的,也无妨碍,所以就会忽视了痞块的存在,没有经验的医生,也不进行腹诊,也不进行劝告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日虚后,痞块就会引起并发症时,病人才想起来这个痞块好多年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然有痞块了,病人的脉要么“洪大”,或者“沉微虚弱”,“洪大”是浮起,“沉微”是冰伏,这是脉上操作中的经验,同时金匮要略上面也讲了,沉细而附骨的脉,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五脏风寒积聚》那一篇章。

“胁下”属厥阴半表半里之阴位,即然是半表半里,所以半表半里的概念是广义的,凡具开合的枢机之处均属于半表半里之部位,如“口,咽,目,关节,胸与胁”等。

“胸胁上”为半表半里之阳症,水火是半表半里之阴位,“藏结”病属里阴受邪,邪气深入里阴中的离火与坎水,在里则为“少阴”与“阳明”合病,因为“少阴”主水火之藏,其体阴在“少阴”,而所用之阳在“阳明”,所以“厥阴”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者”,正是“二阴”中所藏之火,不受水阴之制,属于离根性的浮越之火,拼发“二阳(阳明)”,或发为“除中”之症。

因为三阴中藏有生命之火,刘渡舟教授说:

厥阴中的火即伤且抑,待得阴寒消散时,所抑之火发于“少阳”而致“胸胁烦满,下利脓血”,暴发于“二阳”,“消谷善饥”,重则为“除中”,阳上郁,阴下寒,则“饥而不能食”,属于病在厥阴,病位深,病势重。

半表半里的阳位受邪,是属于三(个)阳中的“胸上胁下”,病位浅,病势轻,三(个)阳中的“少阳”所郁滞的风火气热不枢,三(个)阴中的“太阴”失温,在内则为“少阳”与“太阴”合病,“少阳”为三(个)阳之底,“太阴”为三(个)阴之初。

所以半阳在于“少阳”,半阴处于“太阴”,况且少阳病是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在“太阳”相对中的“太阴”,内陷三(个)阳之底“少阳”,中间经过了“太阳”与“阳明”的前期症状。

痞症内滞,阻于阴血水精的升发,则会发展为病理产物,则为“瘀郁痰湿”凝结为“痞硬满”之症。

“胁下”之里阴属于厥阴之为病,厥阴者,病态也是“合一分三之阴,三阴中的一阴”是也,与三(个)阳中的“一阳”相对,阳火之郁滞,一阴不潜敛,从此导致“阳郁火,阴凝寒”,当郁极时,最终导致“阴”与“阳”分离而亡者,是“先病厥后致逆乱”是也。

阳郁之热,并于一阳(少阳),阴凝之寒,并于一阴(厥阴),“阴”与“阳”从真正意义上处于“极”的分裂状态,当“阴”与“阳”互相郁极时,就是并发厥阴病的前症期,在病态中有“厥深热亦深”之变,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表里虚实寒热错杂之逆,直接导致阴阳分离而亡。

皆是在“阴”与“阳”处于“极”时而产生的分离之危象。

如前文我们讲过的桂枝甘草汤与干姜附子汤者,即为“阴”与“阳”两极而分裂的前奏曲,按郝万山教授所曰:

“一个是急性的心衰,一个是急性的肾衰”,试想这不正是“少阴为病”的体用之为患是也!

桂枝甘草汤“阳极”而夺“二阳”之津,干姜附子汤为“阴极”而欲竭“二阴”之液,但均是以动五藏六腑的根本之气“胃气”而成为危重之症。

阴寒凌阳,在三(个)阴中的“太阴”,则为寒实之患,在三(个)阴中的“少阴”则为虚寒之衰,在三(个)阴中的“厥阴”则有“阴”与“阳”相脱之虑。

所以其“痞”也为阴性的邪气所聚积,也因为虚寒内陷于三阴之中,呈“全身性即虚且寒”的症状,平时可能出现“手足厥冷,夜寐不安,二便不调,呃逆,疲惫”等等。

这个“痞”症已波及到了“脐的周围,疼痛牵引少腹”,说明这个少腹痛症,是由“胁下之痞块连在脐傍后,引发的少腹疼痛”之症,阴寒主收敛,所以虚寒内敛,“掣引少腹疼痛至阴囊(阴筋)之中”。

论中曰:

“此为藏结,死”,说明预后不良,我们在“藏结”中已讲了,“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藏结”在发展过程中,阴寒深伏,迫使阳火上浮外露,“寸口脉反而浮了起来”者,意为正阳之气有浮越之险,更况“饮食如故”者,正是虚性的浮焰之阳,并于三(个)阳中的“二阳”,正是在蓄积着有阳火暴出(发)而致“除中”之前奏,所以虽饮之水谷者,不能升化为精微之养。

同时“关脉小细”者,“小”者,脉已无量,“细”者,脉气欲绝,“沉紧”者,阴寒进行性加重,所以导致“时时下利”,这个“下利”者,为“下利清谷,完谷不化”,釜底无薪,标志着“胃气即衰且败”的真象,也映衬出“饮食如故”之假象,论中曰“死”者,难有生机。

所以我们看内经曰:

“肾为胃之关”,“二阴”中无命门无火,不能温养,那么相对中的“二阳”呢?

就不能熟腐,内经又说了:

“得谷则昌,失谷则亡”,这均先后天之本无源而导致衰亡之危。

我们看看,一者是,生命之火,不能温化饮食,人不得谷气而亡;二者是,饮食如故,是二阳中的胃气处于慢性的“除中”之变,也亦后世所曰:

“残灯之烛”是也;三者是,生命之火浮越外露,导致寸部的脉“浮”;四者是,阴寒急剧加重,尺脉“小细”虚衰,阴寒仍处于加重之时,而导致脉亦“沉且紧”,说明阴阳有上下内外脱离之险。

“入阴筋”者,即阴寒冷彻三阴及阴囊之中。

此时我们当考虑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大建中汤,赤丸及乌头丸等温热性方症的临床意义,因为论中的治疗方药散见于《金匮》诸篇之中,有待于极积发掘与极积救治。

我们大概分析下以下处方的方义,因为乌头赤石脂丸方(花椒一两,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干姜一两,赤石脂一两),有赤石脂载阳热辛温之药,且缓之以丸,大有缓释阳火气热之温,即驱阴寒之气,也温脏寒之凝,更固胃气之优,以寄所幸,不必束手待蔽。

九痛丸方(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八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此方既有驱散阴寒之霾(mái),也有攻破寒实之凝,使邪气驱,“二阳”复,“胃气”留之。

乌头汤方(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中,更煎之,不知,尽服之),此方以温经散寒以复阳,通透阴寒之凝结。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旨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

此为寒疝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逆,其脉沉紧者,此方可以通透阴寒之霾,驱散阴寒之实。

值得注意的是“白汗”二字,各大中医院校均没有解释清楚,有的说是自汗,有的说是汗出色白等,其实“发则白汗出”的“白”字者,即“魄”与“白”字通假互用。

因为“魄”又为“魄门,鬼门,玄府”等之称谓,因为内经有: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坐”一说,又曰:

“卫气者,肥腠理,司开合,熏毛泽身”,均是指毛窍中的汗孔之言。

赤丸(茯苓四两,半夏四两,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内真珠为色,炼蜜为丸,如麻豆大,先食,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此方可以治疗驱散有形之痰浊,也散散通透阴寒厥逆之症。

真珠就是红,也就是练丹时,加入硫黄而出的叫真珠,真珠并不是朱砂,因为朱砂是阴寒之性,真珠是阳火之热。

我们选择择这些方剂,就有一个启发的意义,很多温通性的方药,都内藏在金匮要略里面的,如大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粳米汤等等。

从以上所选择方症可以看出,驱散阴霾的功力各有不同,但均有温阳益火之性,即扶阳也益火,更驱阴霾之气。

176条原文解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者,表阳症中的麻黄汤方症。

当责之以“汗”法,却与“吐、下”之法。

“吐”伤阳,“下”损阴者,阴阳之气虚衰,则邪气内陷三(个)阴中的“少阴”,则为“既虚且寒”之症。

其原文曰: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是也。

今“吐”伤阳津,“下”损阴液,是以损伤丢失阴与阳的载体津液为主,阳热无津液之滋养,邪气不内陷三(个)阴中的“二阴”,却内陷于三(个)阳中的“二阳”,“二阳”合热气盛,燔灼津液,致“七八天的时间”未及时解除,邪热悉内结于里阳,则为里阳之症。

“热结在里”,就是里阳症,与里阴症相对而言。

里阳充恣,气热沸腾,阳热耗津伤气,则肌腠失温,则“时时恶风”;津伤则“渴欲饮水”,“舌上少津而干燥”,阳热燔灼而大渴,大渴则“欲饮水数升”之多,以解热渴。

论中曰:

“求水者易治,恶水者剧”。

“求水”者,以阴液虚,“恶水”者,阳多亡。

且邪热扰于阳神不安,则“烦躁郁闷”者,当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秉秋风爽凉之气,此为质变,并非是量变,属于肃杀之季。

古人曰:

“一叶知秋”,《内经》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晚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xiǎ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