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03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docx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

——基于贫困地区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与分析

李似鸿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一个村庄的3个案例来分析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结合对一个县、一个省的农村金融供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说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状况。

就此提出全面缓和并化解农村金融供需紧张关系的对策,在短期内通过实施金融创新来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从长远看,通过实行金融自治,推进乡村自治来彻底化解金融供求矛盾。

【关键词】金融需求/金融供给/社会资本/金融自治/乡村自治

    一、引言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几乎是发展中经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中国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尽管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一直都在增加,除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2006年批准成立93家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开业,2007年开始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但在农民看来,农村金融机构供给增加并没有缓和农户资金需求的紧张局面,并把农村金融供求现状总结为“有机构、缺服务”、“有制度、缺执行”、“有存款、缺贷款”等。

本文从对发生在一个村庄的3个案例的分析出发,试图寻找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紧张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缓解现状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世界银行2007年在对印度两个邦6000家农户的调查表明,87%的边缘农户得不到规范的信贷服务,71%的农户没有规范金融机构的储蓄账户。

在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秘鲁农村地区,40%的农业生产人口在争取信贷时受到限制(Boucher,CarterandGuirkinger,2006),甚至在中欧和东欧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5个国家近50%的小农户认为金融限制是他们事业增长和扩张的主要障碍(Sarris,SavastanoandTritten,2004)。

    探其原因,一是“老市场失灵”(oldmarketfailure)说,认为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缺失,单笔业务成本高(Schaefer-KehnercandVonPischks,1986;Zeller,2003),加上农业受气候、虫灾和疾病的影响,信贷风险大,违约率高(Mosley,1986),使得正规金融远离这些地区,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并形成二元金融结构(Mckinon,R.I.andShaw,E.D.,1973),同时,因为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合同执行难,风险不确定,缺少抵押品等,造成利率居高不下(Braverman,A.andGuasch,1986),特别是由于没有清晰的产权关系,土地不能用作抵押,从而也就减少了贷款人准备提供的贷款数量(FederandFeemy,1991),即使有一些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也只给了极少部分农户(Braverman,A.andHuppi,M.,1991)。

二是“新市场失灵”(newmarketfailure)说,即信息不对称使然(Akerlof,1970;LelandandPyle,1977;Kyle,1984,1989;Stiglitz,1990),斯蒂格利茨和韦斯认为,较高的贷款利率在增加贷款人预期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道德风险(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行为,前者是因为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单个借款人将选择经营风险较大的项目,而后者,则是因为在较高的贷款利率下,一些借款人的相对安全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从而使风险较大的贷款申请人增多。

这样,贷款利率的筛选(sortingandscreening)作用会影响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并导致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

那些财产较少的穷人因此受到了低消费能力之苦和低收入之累的双重诅咒(GhoshandRay,1999)。

    在如何缓解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方面,不少学者从增加金融供给着手。

杨涛(2006)认为在总体布局、组织机构和金融产品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认为如果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可能会失去可持续性的制度基础。

张杰(2003)则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大力培育“内生金融”存在的土壤和环境,是判断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林毅夫(2007)认为,针对金融结构和资金价格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得不到金融支持,仅仅依靠自我积累,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当前改革的方向是首先改善金融机构,增加能够给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贷款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严重(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2007,2009;朱喜、李子奈,2006),针对大多数农户仍然从非正式金融获得资金的实际,不少学者认为非正式金融在缓和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满足农户金融需求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何广文,1999;温铁军,2001;李锐、李宁军,2004),在正式金融不能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情况下,一般作为富裕的农户都有能力提供资金用来满足借贷(何田,2002),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非正式金融市场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乃至农村微小企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郭斌、刘曼路,2002;何田,2002)。

    近来,有学者从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的角度来展开对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现状的研究。

金融排斥,实质上更是金融市场失灵的体现,是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法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王修华,2009);而徐少君、金雪军(2009)则从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尽管收入、社会阶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雇佣状态、家庭状态、种族、家庭成员数、住房拥有状态、所处地区通常都是影响金融排斥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的影响,为了降低农户的金融排斥程度,要多渠道地提高农户的收入,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农户的金融排斥程度。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和大多数文章仅从金融供给层面来讨论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不同,本文首先从发生在一个村庄的3个案例着手,通过对最底层农户的金融需求分析,来展示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失衡的现状,即在讨论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时,先从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有什么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否得满足,又是如何得到满足来寻找原因和探讨对策;第二,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时,把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结合起来,并置于农户所处的乡村社会与经济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分析;第三,本文认为,短期内可以通过一些金融创新来缓和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但从长远看,要彻底缓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要通过在自愿的基础上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在通往乡村自治的过程中,建立起内生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在农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基础上来实现。

    三、从一个村庄的3个案例看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

    案例来源于笔者的家乡——担石村,该村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大椿乡,居民以李姓为主,北宋时由武宁迁此建村。

除李姓外,还有几户外姓。

关于担石村,笔者关注了30年,并以担石村为例从社会、经济、历史的角度写过一系列文章。

    

(一)3个案例

    案例一。

小梁的妻子与丈夫吵架后,喝农药身亡,留下一双不满10岁的儿子。

小梁妻子家来了近百人。

死者要厚葬,生者要厚待,等等,前后花费,要2万多元。

小梁家徒四壁,还欠着一屁股的债,面对突然而来的变故,显然,财务链已经断裂。

    这时,有人就把李金请出来“当大事”,要他全权处理此事。

平时地方有什么大事,都是李金在处理,在当地已有“能人”的声望。

李金首先当然是说小梁的不是,然后要死者的娘家人让步。

小梁本身欠债,难以花2万元来厚葬死者,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把费用降到1.3万元。

    如何筹措资金呢?

李金让人把附近一带仅有几户梁姓的人请来。

“这么多人里,只有你们几户梁姓,一笔写不出两个梁字,几十年前是一家,此时是自己人落难,你们梁家不帮,别姓是难以出面的”。

然后,根据各家经济状况,让每家借钱出来,多的2000元,少的500元,筹得4000元。

    然后,把平时与小梁一家有来往的人请来。

李金说,“请到大家来,因为大家都是小梁一家的亲朋好友,现在小梁家遭难,希望众位出钱出力,大力相帮”。

总之,只要坐到这里来了,每人多少要借些出来,金额不限,多的800元,少的也有200元,这一茬下来,筹得3000多元。

    李金再把附近的两家大型商店,一家化肥代销店,几家小杂货店请来。

李金说,“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店,平时小梁一家老少几代,没少和大家做生意,他家有难,看每家店能不能赊些东西给小梁办事,就当借了钱给小梁,考虑到大家生意上要资金周转,叫小梁日后还钱时,首先就还你们的”。

化肥代销店的肥料此时派不上用场,借出300元现金。

其余几家店铺都答应赊些办丧事急用的东西给小梁,共折钱2000多元。

    再然后,把担石村李姓几家日子过得好些的人请来,说:

“小梁一家,在我们李姓中间生活了好几代,一直都是和睦相处,没有与大家划不来过。

此刻梁家有难,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也该伸个援手”。

这一来,又凑了2000元钱。

    最后,李金让人请来镇上信用社设在本村的信用站,对站上业务员说,“小梁家遭此变故,需要13000元钱,我们已经自筹了11000元,还有2000元钱,实在没有地方可出了,只有寄希望于你了”。

信用站的人知道,此时若是拒绝,就把这一带的人全得罪了,以后是没法开展业务的。

在与上面信用社商量后,贷了2000元钱给小梁。

    全部借款,都立有借据,中间人则是李金等一批在场的人,借期则未定。

而实际上呢,在安葬好死者后,小梁把两小孩交老母,南下打工去了;3年之后,所借之钱,连信用社的本息,均全部还清。

    案例二。

案例主人叫小杜,是当地仅有的杜姓。

小杜是爷爷在世时迁入本村的。

此时爷爷已逝,妈妈改嫁,家里只有奶奶、父亲和小杜3人,是本地的贫困户。

小杜家通过媒人找了一门较远的婚姻。

女方也是家穷,不管男方家境,只要有一份厚的聘礼,即可把女儿娶走。

小杜一家是外来户,在当地几乎没有亲友,没有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可用。

但女方放话了,交不了钱亲事就黄。

小杜家一狠心,从高利贷处借来一笔钱,硬把媳妇娶进了门。

    媳妇刚进门,放高利贷的也上门要债了。

由于借的债数额不小,每月还利息都相当困难。

待媳妇生下一个女儿后,家里穷得连利息都没有办法还,只有把房子卖了。

一家5口住进了一废弃多年的庙堂。

小杜的媳妇以打工接济家用为由,出外后一去不回。

不久,小杜的奶奶、父亲先后过世。

一家5口人,就只剩下小杜和女儿俩。

    由于卖房后,债务没有全清,加上安葬两位亲人又有花费。

小杜在办完丧事后不久,就带女儿外出打工了,且一去多年,很少回来。

    案例三。

几年前这个村子里的一位大学老师回家过春节,见本房侄子小李,一双大腿已经肿得水桶般粗细。

堂叔说这病要到大医院去。

小李说家里已经没有钱了。

    堂叔找到小李的哥哥。

小李哥哥生了几个女儿,大些的都嫁人了。

堂叔对小李哥哥说,年前你弄一桌饭,把你几个女儿女婿请来吃个饭。

在饭桌上,酒到半酣,堂叔就说开了。

“世上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无法要回。

你们的叔叔病成这样,黄土已经掩埋了一半,再不救可就成一辈子的遗憾了。

再说,叔叔的小孩还特别年幼,叔叔一旦走了,这些小孩,还得你们来抚养成人”。

    然后,堂叔掏出事先准备好的4000元钱,说我先出这些,在座各位就看着办。

大家尽管身上没有带钱,都慷慨承诺出钱,家里没有,借也要在去治病之前借到。

你3000元我2000元,当场就筹措了近11000元钱。

接着就上南昌。

医院仅用一个星期就把差点死在前往南昌的路上的小李给医好了。

带的11000元钱,在医院用了8000元钱,开了3000元钱的药带回家去。

小李回家后,当年秋天,就上山打了两头野猪。

    

(二)对3个案例的分析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贫困农户在有金融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现有的社会关系来解决,金融供给与融资次序相关,融资次序则与社会关系的亲疏保持一致,呈现出一个圈层结构,如图1。

    第1次序,是圈层中的核心,是农户自己的资金。

一般来说,农户有什么不时之急需,首先要靠自己的积蓄,或变卖可变现的财产,如粮食、牲畜、林木,或其他农副产品。

但是,因为是贫困农户,自己往往没有什么积蓄,家底也薄,因而这一层次的融资尽管居于核心位置,但能变现的资产相当有限。

    第2次序,在自己的积蓄或财产变现后,资金仍有较大缺口时,就要找自己的兄弟姐妹、舅子姨妹、侄辈外甥等,这一层基本上是血亲层,是社会关系中最为核心、最为紧要的层面。

一般地,早年计划生育政策宽松,现在这些农户兄弟姊妹较多,尤其是一些较大规模的家族,这一圈层中,总有一两户是家底厚实些的;若兄弟姐妹少些,尤其是80后的独生子女,这一次序的近亲少,可供融通的社会资本也就弱多了。

    第3次序,由农户平日走动的朋友,平时有往来但关系稍疏些的亲戚组成。

尤其是在担石村一带,年头岁尾一般要互相请吃,特别是年初的新年饭,相互请吃,直到元宵节。

这也是农户的一层重要的社会关系,一旦有事,这层关系也可筹措到一定数量的资金。

当然,这一次序中社会资本的多寡,融资的金额,还要受各人的性格,对朋友的热情程度,是否慷慨大方,所交朋友的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第4次序,由当地的生意人、商户组成。

平时,农户的大小生意,一年下来,总有几百或几千元钱的生意,都发生在就近的几家店里。

农户一旦有事,资金链断裂,此时会到店里赊销。

有必要时,会请中人或族人出面作保。

计有南杂百货店、五金店、供销代销店、肥料农资专卖店等,甚至榨油坊、打米加工坊、医药店、乡下郎中等等。

    

 

 

 

 

 

    图1 贫困农户的社会关系与融资次序示意图

    第5次序,是当地日子过得很好或较好的人,即当地大户、富户、专业户、养殖户、干部家庭,甚至有小孩在外工作经常有钱寄回来的家庭,在贫困农户的资金面出问题,在前面的融资还不够时,此时都有被要求出资的请求。

一般地,由于名声在外,这些人也会借出钱来,且还会被当地民风认为是行善积德之举。

    第6次序,是当地正规金融机构,一般是乡镇信用社,或信用社驻村代办站。

显然,由贫困农户出面是借不到款的,此时会有族人或中人出面说项,必要时还提供担保。

当地金融机构的经办人,往往也是本地或本房人,很难袖手,一般会给予资金融通。

否则,一是舆论不利,二是在今后的业务开展中,会碰上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

    第7次序,向散落在民间的高利贷融资。

关于高利贷的利息到底有多高,我曾到乡村做过若干次调查,但很难有统一的、有时甚至是真实的利息标准。

高利贷的授受双方,都保持箴默。

但借了高利贷的,都会急着还钱。

与高利贷打交道较多的,一般为娶亲时筹措聘礼、大病时要交医疗费用、上大学时急需学费、还有做房子时要盖楼面封顶的农户,有时还有外出打工时缺少路费,借贷无门,也会找高利贷。

    第8次序,是前面所有融资层面都经过了,但还有大量缺口,这时,会有人组织,派出能说会道之人,往本地方圆几十里地“写税”(写捐)①。

一旦有写税的人上门,说明有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出面求人了。

被人找上了门,多少自愿,但不能没有。

家境好、心里善的人家,会几百几百地写,少些的,也有50、20不等。

写税除了用于贫困农户的融资,还被用于农村修桥补路等公益事项的资金缺口上。

    (三)小结

    上述3个案例包括丧葬、婚嫁、疾病等,是发生在农户中极具有代表性的大事情。

在有急切的金融需求时,农户往往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需要向外融通资金来度过难关。

不同的农户经历的融资次序、融资范围、能融通到的资金数额明显不同。

    案例一中的小梁筹资时经历了上述融资次序中的前6道,而在案例二中,小杜则由第1道融资次序直接进入了第7道融资次序,要么自己出钱,要么直接去找高利贷;在案例3中,小李只经过第2道融资次序,即只需在自己的血亲层面,就筹措到了足够的资金。

    究其原因,贫困农户在融资时,除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是否有能够倚赖的社会资本。

在第3个案例中的小李尽管自己相当贫困,但是,李姓在当地是一大姓,本房本族有足够的可以融通的资源,所以在小李融资时,由他的在大学教书的堂叔牵头,在小李的血亲层面,一呼百应,一下子就融通到了所需的资金。

    在案例一中,小梁尽管在当地是别姓,但小梁在当地不是唯一的梁姓居民,毕竟还有几户,且这些本姓还有些家底,这是一;其二,小梁一家,经过几代,在当地还颇有人缘,尤其是年头年尾,人情世故都不曾淡薄,且自己还算勤快朴实,也算积聚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其三,不便明说的是,小梁年轻,尤其手下是两儿子,日后不愁没人还钱。

    而在案例2中,小杜则没有这样幸运。

单姓独户、走往少、亲戚少,加上在村庄边上居住只有三代,小杜生的又是一女儿等,故小杜在当地几乎没有什么社会资本,关键时也就找不到可以融资的渠道,小杜的融资次序也就只能由第1次序直接过度到第7次序,在自己没钱时就只有去找高利贷了。

    在第3和第1个案例中,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关键时候出面,也是融到资金的重要因素。

在这两个案例中,还有一点重要的启示,即在乡村社会中的农户如果拥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即使有较重大的事件发生,也能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

    四、从更大范围看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情况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我们看到了贫困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即到金融机构借贷几乎成了最后的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没有社会关系是很难借到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各家涉农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到底又有多少发放回来了呢?

发生在担石村的情况是否具有代表性吗?

笔者为此在全县做了一番调查。

    

(一)全县的情况

    笔者所在的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县,曾有56个乡镇,农村信用社曾有86个营业网点,395个信用业务代办站,农业银行在大部分乡镇都设有营业所,不少乡镇还设有邮政储蓄机构。

2000年后,乡镇由56个减少到36个,农村信用社减少到34个,395个信用代办站全部撤销,农业银行营业所减少到4个,邮政储蓄机构为9家。

2008年全县共有金融网点76个,每个网点覆盖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而在2003年则不到45平方公里,且这种分布还表现出极大的二元性,县城的网点是27个,每万人约有2.6个网点,农村网点49个,每万人约0.73个网点,平均7.34个行政村才有1个网点②。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本县的余段乡,该乡有42平方公里,5个行政村,乡村人口4555人,2005年农村信用社从这里撤离后,这里的农户办理金融业务要到30公里外的大桥镇农村信用社去,相当不方便。

特别是当前国家加大惠农政策,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合作医疗等相关补贴均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补贴较少的农户领取的补贴往往还不够往返的交通误工等费用。

    从现有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来看,到2008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县支行设在乡镇的4家营业所吸收的存款约4亿元,但从2003年以来,几乎停止了信贷发放业务,2008年末县农业银行存款余额85237万元,贷款余额10270万元,其中公司类客户贷款3500多万元,其余的大多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邮政储蓄机构在全县吸收的存款也有近4亿元,发放的贷款是27万元,且还是对自己职工的贷款。

作为全县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余额近11亿元,当年新增1.29亿元,发放的贷款余额5亿多元,当年新增0.29亿元。

笔者老家所在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存款余额是2000多万元,贷款余额是4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几年前的贷款,2008年新增贷款只有87万元。

    笔者跑了家乡附近的几家乡镇农村信用社,情况大同小异。

数量极为有限的新增贷款,账簿上表现为“农户贷款”,但这些“农户”往往是农业户口的个体工商户,早已不搞农业生产,在城镇上安家落户了好几年,是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口。

真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是很难从正规金融那儿融资的。

可见,发生在担石村的情况,同样也会在全县农村发生。

    即使是能贷到款的,也普遍认为手续太繁琐。

贷款时要夫妻一块去,要带上两人的身份证、结婚证和户口薄(“两证一薄”),要照相并留下两个人的相片,要两个人签字。

守信用且信用社认可的农户,从提出申请到拿到贷款的时间会快些;要是信用社不认可的农户,信用再好,也要等到信贷员上门作调查后,才有可能办理借贷的下一步手续。

合乡并镇后人口和地域都更多更宽了,信贷员一般都忙不过来,且还经常要为有事请假的内勤顶班,往往没有时间去走村串户做实地调查。

    另外,如今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一户家庭,夫妻双方往往有一方是在外面打工的,贷款时要夫妻二人同时出面签字照相,也使那些只有一方在家的农户无法取得贷款。

    

(二)全省的情况

    那么,全省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家乡农户借贷的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同样会发生吗?

为此,在2005年,笔者对所教的金融学方向的同学布置了一次暑期社会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和对象,是江西省11个地市下面村组里的农户。

发放了190份调查问卷,收回146份,有效问卷是132份。

问卷具体情况如表1。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见表2),说明借贷在当下的农村普遍发生。

借款来源,从正规金融借款的占样本总数的21.97%,来自亲友间的借贷(友情借款)占49.24%,向民间借贷——绝大部分是高利贷——占28.79%。

借到的金额在2000元以下占75.63%。

从借款的可得性来看,很难借到加上借不到占样本总数为81.06%,很容易借到的占18.94%。

从借款的用途来看,从事农业生产或做生意的占到68.94%,用来盖房、婚嫁、上学等占31.06%,从补充情况看,还包括借钱看病、学手艺、打工路费等。

有88.84%的农户认为借贷有作用,只有11.16%的人认为借贷的作用不大。

    借不到钱的原因,主要还是缺熟人和担保,占40.91%,缺少项目占22.73%,因路途遥远、手续繁杂、对信用社不了解等因素占36.36%,从补充情况看,还有如家里太穷、与乡村干部关系不好、被人瞧不起等。

希望村里或就近有金融机构的(“迫切希望有”加上“有更好”)占84.85%,觉得有信用社在边上也不一定就能贷到款或对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需求不大的农户占15.15%。

有34.85%的调查户有信用社工作人员来访过,但从同学反馈情况来看,更多的造访者是下乡催收贷款(这些贷款大多是社队时留下的)。

被调查的农户喜欢到信用社走动的,占到84.09%,没有去过信用社,或认为去了也没有用的共占15.91%(在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直补的今天,没有去过信用社的农户已经极少了)。

    

    

    农村现有金融机构的情况,农业银行营业所有16家,邮政储蓄机构有51家,填没有的有61人,可能是题目的设计有问题,有的调查对象对邮政储蓄到底是不是银行没有把握,但这不影响对当前农村乡镇拥有的农业银行营业所、邮政储蓄所机构数量情况的了解。

    (三)小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一是金融需求相当普遍,受访者都有过借贷行为;二是友情借贷占了一半,而从正规金融借款的可得性较低,且很难借到自己所需的数额;三是绝大部分农户认可借贷的积极作用;四是缺少担保、没有被认可的项目、不方便等是借不到款的主要原因;五是希望附近能有金融机构,且84%的农户会到信用社走动,说明现在的农户想了解、熟悉甚至是参与到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中去的愿望很强烈;六是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的数量要大大少于邮政储蓄机构的数量,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在迅速减少。

    另外,从组织参加调查后的同学座谈的情况看,比较共同的看法是,家庭成员较多,家族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