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44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docx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

  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

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

  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后来,唐朝建国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提问: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

  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

  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而亡,共年(—)三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比一比:

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

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思考与判断: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谁说的对?

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

  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

  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

  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王富友)参考资料关于扬州的琼花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演义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宋朝人写的《海山记》《大业拾遗记》,元朝人写的《隋炀帝纤龙舟》和明朝人写的《隋炀帝艳史》《说唐》和《隋唐演义》,皆讲到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

  琼花是一种奇特而稀有的名贵花卉,从北宋以来有许多著名文人在诗文中赞颂过它。

  宋代名诗人王禹的《后土庙琼花》诗序说:

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

  北宋另一名人韩琦也有诗曰:

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因为此花天下无双,欧阳修曾在此花之侧,筑有无双亭以为纪念。

  至今,在扬州还有叫琼花观的地名,据说那里就是当年隋炀帝看琼花的地方。

  近年,扬州著名古迹平山堂留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异花,民间仍呼为琼花。

  隋炀帝下扬州所乘龙舟关于隋炀帝所乘龙舟,历史记载颇多,以隋代著作郎杜宝的《大业杂记》所记最详:

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

  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

  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显然是不对的。

  古今史家对此有诸多分析。

  学者郭志坤对此分析说:

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唯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

  他认为: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

  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隋炀帝大传》)。

  这和课本上所表述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相同。

  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七八岁,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里。

  年二月,杨坚发动政变,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都城仍在长安。

  次年,隋文帝在旧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名为大兴城。

  年,迁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

  隋炀帝即位,以洛阳为东京,后改称东都。

  朝廷百官常驻东都,东都成为实际上的首都。

  隋文帝隋文帝(—),名杨坚,汉族,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国公。

  杨坚袭父爵,历任北周朝廷要职。

  其女为周宣帝皇后,他成为静帝的外祖父。

  建立隋朝以后,隋文帝实行一系列改革,统一南北。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开皇年间,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他本人勤于政务,崇尚节俭。

  在我国古代,隋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晚年崇信佛教,营建华丽的仁寿宫。

  文帝有五子,先立长子杨勇为太子。

  杨勇好学,性情温和,但不够节俭,后被文帝废为庶人。

  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隋灭陈,南北统一年春,隋文帝下诏伐陈,十月,命太子杨广率大军五十多万人,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

  当时陈军不过十万,守江军队一再飞书告急,陈后主荒淫纵欲,与大臣奏伎纵酒赋诗不辍。

  第二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分别率军渡江,陈大将任忠投降,引隋军入陈都建康,俘虏了陈后主及其文武大臣。

  陈朝灭亡,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隋统一南北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个重要历史条件: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民族的名称,逐渐消失于史册。

  南北政权使节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这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

  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双方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

  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局面。

  陈后主陈后主(—年在位)名陈叔宝,陈朝末代皇帝。

  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腐化,整日与妃嫔文臣宴游。

  隋朝大军南下,建康陷落,他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

  隋军大声呼喊要他们投降,他们就是不肯出来。

  隋军威胁要向井里投掷石块,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后来病死于洛阳。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就是今天南京鸡鸣寺山坡下的一口井。

  隋朝疆域隋继承北周的疆域,灭陈以前,统治地域包括长江以北的全部地区。

  隋初,南方存在两个政权,一是建都于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后梁,一是陈。

  后梁民少国弱,本来就是附属北周的傀儡政权。

  年,隋废后梁皇帝,后梁亡。

  隋灭陈以后,又拥有江南广大地区。

  隋朝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西里,南北近里,东南临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北至今天内蒙古杭锦后旗西。

  课本上的地图反映了隋朝的疆域形势。

  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

  皇帝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权力。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

  其中,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为此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

  三省的长官:

尚书令和左右仆射(yè,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纳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内史(内史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务。

  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

  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

  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隋初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北周时,设置郡县很多,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形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庞大地方行政机构。

  年,隋文帝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地方机构,撤消境内五百多郡,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同时,还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

  这就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北周后期赋役繁重,农民大量逃亡,至隋朝建立时,这种状况仍在继续。

  仅山东地区逃避徭役的,就有十之六七。

  隋朝兵源和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年,隋文帝接受宰相苏威的轻徭薄赋建议,对赋役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

缩短服役年限,把成丁年岁由岁改为岁,使丁男少服三年的徭役和兵役;减少服役天数,丁男每年服役时间由一个月改为天;减少赋税,丁男每年纳绢一匹(四丈)改为二丈。

  此外,隋文帝还多次因灾害下令减免赋税。

  赋役负担的减轻,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隋文帝后期经济的繁荣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隋朝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隋初为一千九百多万顷,二十多年以后,增加到五千五百多万顷。

  农作物的产量增长较快。

  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库空虚。

  十多年以后,政府的府库已容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而需要建立新的府库。

  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

  后来,唐朝建国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用尽。

  正如《贞观政要·辩兴亡》里所说: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朝仓库的丰实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

  隋文帝提倡节俭历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别重视节俭者之一。

  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马服玩,不得献上。

  对于以布袋进干姜,以袋献香料的官吏,都认为是浪费,大加斥责。

  《资治通鉴》中称他:

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

  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是在年至年开通的,共分四段,如下页示意。

  通济渠。

  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

  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

  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邗沟。

  隋炀帝于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

  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所以称为邗沟。

  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永济渠。

  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

  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

  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江南河。

  年,开江南河。

  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

  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名广通渠,是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

  它位于渭水之南,是为解决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的问题而开挖的,长三百多里。

  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大运河不仅长度居世界第一,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它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大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

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大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学术动态对隋朝二帝的新评价对隋朝文帝炀帝,近年来学术界的评价,更趋于客观公正。

  对文帝的评价,以往肯定者居多,《隋书》中以魏征对隋文帝评价最高,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近年一些史著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隋文帝晚年的奢费和政治的失误,如诛废功臣听信谗言用法严峻,认为隋朝的乱亡之兆虽然成于炀帝,但在文帝时已开其端。

  对于隋炀帝,近年来史学界一变过去只片面地认定他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的评价,认为他虽有残暴荒淫的一面,但营建东都洛阳和开通大运河两项工程意义非同小可;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进士科,为中国中古社会的历史转变提供了制度上的准备;而安边拓境重开丝绸之路等举措,则力图使隋朝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值得青史一书。

  因此,隋炀帝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

  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

  见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

  图画说明隋炀帝从运河南下游扬州导入框中的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南下游扬州图,是一幅想象画,作者李惠乔。

  画面描绘了隋炀帝为了享乐和炫耀武功,多次从洛阳乘龙舟巡游江都。

  龙舟长尺,高尺,有四层楼一百多个房间。

  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

  中间二层都装着金玉等珍贵物品。

  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

  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等,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用来拉纤的壮丁有八万多人,还有大队骑兵夹岸护送。

  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前后长达二百多里。

  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

  珍贵的食品吃不完,就挖坑埋掉。

  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倾家荡产,怨声载道。

  隋朝劳作俑年,河南安阳北郊张盛墓出土了隋朝劳作俑和一些生活用具的模型。

  劳作俑也叫仆侍俑,他们手中拿着瓶盘盆碗镜勺等各种用具,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景象。

  课本插图的劳作俑是其中的一个,也叫执箕俑。

  陶俑头梳平髻,面庞清秀,乌发朱唇,身穿窄袖短衫,长裙曳地,裙带系于胸前下垂,双膝跪坐,双手捧着一个簸箕,低头,眼睛注视着旁边的陶磨,好像正在辛勤地为主人劳作。

  劳作俑是研究隋朝生活起居的珍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