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295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三峡》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教学设计.docx

《《三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教学设计.docx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1文言文教学,要始终贯彻读读背背、疏通文意、积累字词、体会

  感情的原则。

笔者以《三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设想:

熟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齐背已经学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

诗歌写了那些景物?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这是哪里的风光?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引出《三峡》。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内容问:

能够找出课文中与诗歌《早发白帝城》描写的相对应的内容吗?

同学们自读课文,可以勾画语句,可以讨论交流。

  最后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诗歌的

  一、二、四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相对应,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诗歌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相对应,都写连绵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与诗歌第四句中的“万重山”相对应,都写三峡的崇山峻岭。

  三、结合注释,自己研读,落实字词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学们结束后,问:

自学得怎么样呢?

我们来一个有趣的检测好吗?

  分成四组,每一组负责一段文字。

先讨论,联想,商量景物及景物的特点,准备绘画。

  四、每一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在黑板上绘出课文所描写的四幅图画

  不要求精细,只求能表现课文内容,特别是关键的句意。

  本小组同学要关注并提示。

  五、交叉检查

  1、读课文语句,看图画表现。

如有遗漏,请上前添补修改。

  2、结合同学所绘图画,师生共同明确文章所描绘景物的特点:

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

  (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放美(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秀美(秋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凄婉美

  六、离开课本,根据同学所绘四幅图画,回想并说出课文相应的语句同桌一组,看黑板上的四幅图画,试着忆读课文。

交换进行。

  七、自己通读课文,加深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并勾画出还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为下节课质疑、翻译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回想上一节课的“诗”、“画”、“文”

  二、同学轮流口头翻译课文抽同学轮流进行,每人一句。

实在不知怎么译的,可请同学帮忙。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加点)的含义与用法,强化识记积累。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通“缺”)处。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

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bēn,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觉得)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急流的水)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冲刷)其间,清(江水清清)荣(树木苍郁)峻(山势险峻)茂(百草丰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名词动用,降霜)旦,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教师口头翻译(速度稍慢),学生再次跟译,纠正自己的误解,落实句意翻译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同学,则听老师的译句,回译成课文原句。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的层次不同,要求也应该体现层次性。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

  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

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

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

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师生共同总结(填空的方式)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之情,激发了自己的感情。

  1、学生答后总结归纳:

  (不强调统一,语意相近即可。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之情,激发了自己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追问:

如何理解“精要”呢?

进一步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写;抓住不同的季节,动、静结合的写;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写。

  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抽查。

  六、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郦道元、《水经注》、《水经》。

  《三峡》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三峡》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名篇。

因其文质兼美,广为传诵,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重点篇什。

新课程把它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的首篇,足见编辑对此文的重视,希望通过它起到以一当十,管窥全豹,感悟我国古文之精美的目的,可谓用心至善。

  学习这篇精美短文,我以为应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美感因素,把学习过程化为一次愉悦的审美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水平,消除或缓解学习古文的消极心态和恐惧心理。

同时,依据毛-东提出的“古为今用”的学习原则,尽可能把此文所学转化到实际生活的应用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掌握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为此,课堂过程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全文。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学习精美古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古文学习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精美古文的方法。

  【学习难点】感受和体会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

  【学习过程】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背诵→读报以致用

  【学习方法】多形式朗读法、联想法、交流讨论法。

  【学习用具】

  《三峡》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音画导入在教师的引言下,多媒体呈现音画《长江之歌》,同学们边听歌边观赏几帧三峡美景图片,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为感受三峡之美铺垫。

  二、读懂文意

  1、多媒体呈现边默读边看注释,并圈画理解有障碍的词句。

  师巡视并检查一两个同学的默读情况。

  2、多媒体呈现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再次圈画理解有障碍的词

  句,同时听准音节并标画长句的朗读节奏。

教师巡视并检查一两个同学的听读情况,重点是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边读边联想每段所描写的画面。

  4、讨论文意:

⑴分组:

根据班额情况分组,每组6~8人,分8~12个小组,每2~3个小组共同研读一个文段。

  ⑵讨论任务:

本组同学讨论在本段圈画的词句的意思和本段的文意。

  ⑶交流结果:

各文段请一小组选代表陈述,另一个或两个小组订正或补充。

  5、多媒体呈现部分词句检查、巩固文意学习成果。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素端绿潭,回清倒影⑷林寒涧肃。

  三、读出美感

  1、多媒体分四次呈现八帧三峡图片,分别对应课文所描述的山美,水美,景美,境美,请四位同学依次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联想三峡的美。

  2、多媒体呈现填充式题目,分小组讨论审美感受。

  美在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山美)美在夏水汹涌,一泻千里(水美)美在春冬之时,风光秀丽(景美)美在初霜旦,凄凉静寂(境美)

  3、请小组选代表陈述审美体验,教师略作小结,并以多媒体呈现结果,学生朗读巩固。

  4、带着美的愉悦试背课文:

⑴教师范背(边背边指导背诵方法),学生轻声跟背⑵指名背⑶齐背

  四、读以致用

  1、多媒体呈现:

任选三峡的一个季节,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小段导游宣传词(50字左右),动员游客在某个季节去三峡旅游。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作适当补充)

  2、同学交流后选4~5个代表试作导游进行宣传。

  3、请班长以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的身份颁奖。

  (教师预先准备1~2份小礼品)

  五、小结多媒体裁呈现:

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三峡》这篇精美古文的?

在同学们略作回顾后,多媒体呈现学法:

读,是学习精美古文的一把金钥匙!

  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背诵背诵→读以致用

  六、结束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边听歌《喊一声我的三峡》边欣赏流动的“今天三峡”图片,感受伟大祖国今天的秀美山河和中华儿女的伟大创造,结束本课学习。

  《三峡》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运用工具书,准确译文。

  2.抓住重点词语赏析文章的写景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把握三峡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翻译法、赏读法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领略三峡的风景美以及郦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读法: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音,在准确句读中把握大意。

  2.翻译法:

准确的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教师在引领学生运用书下的注释,使用工具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突破四字短语的翻译,再完成全文的翻译,为后面的赏读奠定基础。

  3.学生欣赏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时,注意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水经注》的文学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

向学生简介郦道元和《水经注》。

  资料: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

地理学家,散文家。

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

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

  《水经注》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

  “宇宙未有之奇书”。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读准确师: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强调重点字读音,尝试去掉标点,准确停顿。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夏水襄陵(xiāng)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yǎn)飞漱(shù)属引凄异(zhǔ)泪沾裳(cháng)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读明白师:

逐段翻译,每段先圈画书下注解,将重点词语的义项罗列出来,根据书下注释及已知解释,选择合适的解释。

四字词语则注意强调对应,最后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

毫(无),一点儿;同“缺”,缺口。

  重岩叠嶂:

像屏障一样的山。

  自非:

如果。

  亭午夜分:

正午。

  不见曦月:

阳光。

  夏水襄陵:

上。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

有时。

  虽乘奔御风:

即使;飞奔的马;驾(车)。

  不以疾也:

认为,觉得。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

  绝巘:

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

冲刷。

  林寒涧肃:

寂静。

  2.易错句。

  隐天蔽日:

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注意语言的简洁)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或”与“有时”的区分)林寒涧肃: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类似于“互文”)高猿长啸: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

  (“高”与“长”的准确

  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

  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四)深入探究师:

1.结合图片和字形,说说什么是“峡”。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简单

  概括。

  4.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内容鉴赏:

  “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

  《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

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

下面接着写山的“高”:

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

  “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

  “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

接下来的两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

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鉴赏,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

  (五)课外拓展师:

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三峡》中的描写与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确:

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阅读《右溪记》

  (唐·元结)。

  【设计意图】1.增强对课文的记忆;2.引入与本篇课文相似的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

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

  (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

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中午——长江——热烈下午——长江、雾——平静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

(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

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三峡》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

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

播放《三峡,我的家乡》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

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

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

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所以称它为三峡。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

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

为什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

反馈,随机正音。

板书:

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

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

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

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

  (读和说)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

  (出示画面和文字)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

指生读---评价:

为什么读的这么

  慢啊?

还可以怎么读?

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下面请同学

  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

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

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

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

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

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

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三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

讲读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具准备:

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执教者:

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夏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

  “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

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

  一个,请只说一个。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三峡!

”是啊!

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

  (内容包括:

三峡风光图片、音乐)教师范读学生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