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59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docx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何孝星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章证券市场

1、1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1、1证券市场的概念与特点

1、证券的定义与分类

证券(Securities)是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股票、债券、基金证券、存款单、票据、保险单、提单等都是证券。

从法律的角度看,证券反映的是某种法律行为的结果,本身必须具备合法性,它所包含的特定内容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凡根据一国政府有关法规发行的证券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从经济的角度看,证券是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

比如,股票作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用于证明股东的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的凭证,它所反映的是股份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投融资关系;债券是筹措资金的经济主体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到期还本付息的凭证,它所反映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基金证券是证明投资者委托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持券人定期获取投资收益的凭证,它所反映的是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简言之,证券是一种信用凭证或金融工具。

现实生活中,证券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照证券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凭证债券和有价证券。

凭证证券是指认定持券人是某种私权的合法权利者,证明对持有人所履行的义务实有效的文件。

顾名思义,这类证券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对某种权益提供证明。

有价证券是指标有票面金额,能定期为持有人带来一定收益,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的所有权或债权凭证。

这类证券本身没有价值,但因为它能为持有者带来一定的股息或利息收入,并通过市场上的流通转让而具有价格。

现实生活中影响有价证券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致使价格的变化飘忽不定,难以预测。

然而,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是资本化了的收入,即预期股息收入或利息收入的贴现值之和,因而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是预期收入和市场利率。

有价证券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种类变得越来越多。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有价证券进行不同的分类。

其中,最主要的是按其权力及用途划分,可以把有价证券分为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三类。

商品证券是证明持有人对特定商品的所有权和各种请求权,持有人可据以占有、使用或支配该商品的证券。

商品证券总是与特定的商品相联系,该商品既是商品证券的权益标的,更是该商品证券得以存在的基础。

诸如提货单、货运单、仓库栈单等都属于商品证券的范畴。

货币证券是指能使持有人或第三者取得货币索取权的有价凭证。

货币证券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能代替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货币证券的使用可以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节约流通成本。

金属货币时代的货币证券主要是金银券,而在纸币的时代,货币证券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商业货币证券,主要包括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另一类是银行货币证券,主要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资本证券是证明金融投资活动的凭证,代表了持有人对特定资本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最常见的资本证券有股票、债券、基金证券等。

资本证券何商品证券、货币证券的最大区别在于,资本证券能为持有人带来收益。

比如股票能为股东带来股息收入和资本增值收入,债券能为债权人带来利息收入,基金证券也能为基金投资者带来投资收益。

而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则分别是特定商品或货币的代表,不具有收益特征。

以上对证券的划分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的,狭义角度的证券必须具有收益性特征,因此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

本书讨论的重点是资本证券,因此,以下所指的证券都指资本证券。

(2)证券的性质

证券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是一种信用凭证或金融工具,因此它具有与信用凭证、金融工具相似的性质。

①虚拟性。

证券本身仅是一种投资凭证,是虚拟资本,而不是实际资本本身。

证券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预期收益、市场利率、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前景等,造成其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往往相距甚远,实际资本的价值经常被严重低估或高估。

比如,股票,它代表的实际资本是公司总股本中的份额,实际资本的价值为每股净资产,而股票的市场价格往往几倍于每股净资产。

再比如债券,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的价值等于债券的面值,而市场流通中的债券的价格通常围绕着债券面值上下波动。

证券的虚拟性由此可见。

证券的虚拟性使得证券代表的资本收益权和其他权力得以转让,投资活动得以不断的延续下去。

然而,虚拟资本的价格如果不切实际地高涨,意味着市场存在着泡沫,将会使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

②权力性。

证券作为一种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赋予证券持有人相应的权力。

比如股票持有人作为公司的股东,有权获取股息和股票红利,有权参加公司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等。

债券持有人作为债权人,拥有定期获取债券利息、到期获取本金的权利,以及公司破产时剩余财产的优先索偿权。

③收益性。

收益性是指证券能为证券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益,这是转让资金使用权的回报。

收益性是证券投资的目的,也是证券发行的前提。

证券的收益包括经常性收益和资本性收益两部分。

经常性收益是指持券人可以定期得到的利息和红利,比如股票持有人的经常性收益就是每年派发的股息和股利,债券持有人的经常性收益是每年或每半年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资本性收益是持券人买入和卖出证券的价格差异,如果持券人卖出的证券的价格高于买入证券的价格,持券人的资本性收益为正,反之则为负。

④流通性。

证券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此为证券的流通性或流动性。

流通性使证券持有者可以提前收回投资,从而将不同期限的投资者联系起来,形成对企业或国家的长期投资。

其次,证券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达到增值的目的,通过流通才能合理确定证券的价格。

因此,证券的流通性对于证券的发行人和持有人都意义重大,流通性使证券更具有吸引力。

衡量一种证券流通性的强弱主要是看该证券转换为货币的能力,如果某一证券一经需要可随时出售变现,交易费用很低,而且不必承担本金的损失,该证券的流通性就较强。

反之,证券的流通性就较弱。

影响证券流通性强弱的因素主要有证券的种类、偿还期限的长短、证券市场行情的好坏以及证券发行人的经营业绩、信誉、知名度等等。

⑤风险性。

证券的风险性是指证券持有者面临的预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预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预期经常性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预期资本性收益的不确定性,前者主要是由宏观经济状况和公司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所决定,而后者主要是由公司经营状况、市场利率和证券市场的状况等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风险是与收益相对应的,因此证券的风险性是普遍存在的。

一般来说,证券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其中又以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主。

2、证券市场的概念与特点

(1)证券市场的概念

证券市场(SecuritiesMarket)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与流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总称。

金融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得各个金融子市场构成的整体系统,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其中,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资本市场则是融通中长期资金的市场。

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可见,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但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下,尤其是不同的融资模式下,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

在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经济主体主要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从社会上吸收和筹措资金,股票和债券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最主要的金融资产,这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使证券市场的交易几乎覆盖了整个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是社会融资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各个分支机构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在对企业进行贷款。

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中长期信贷市场便是金融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由于社会上发行的股票、债券数量有限,使证券市场的发展较为滞后,成为中长期信贷市场的补充。

但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以股票、债券等为主的直接融资,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的融资工具,它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俄趋势,因此,证券市场的地位必将随时而不断得以巩固和提升。

(2)证券市场的特点

分析证券市场的特点必须将证券市场与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子市场进行比较,这里主要对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进行比较。

①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相比较,其不同特点是:

第一,期限不同。

货币市场上一般交易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最短的,如同业拆借市场,期限只有几天甚至只有几个小时。

而证券市场上交易的工具一般期限都在一年以上,期限长的,如长期国债,可达数十年,有的甚至期限无限长,如股票。

第二,交易主体不同。

货币市场上的交易主体主要为法人机构,这是因为货币市场每笔交易额较大,如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等都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一般公众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资金量参与货币市场的交易。

而证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不仅包括法人机构,还包括公众投资者,而且公众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投资主体。

第三,作用不同。

从货币市场融通的资金,大多用于满足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需求,因此,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而从证券市场融通的资金则大多用于企业的创建、更新、扩充生产规模等,其作用不仅创造流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第四,风险程度不同。

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由于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因此价格不会发生剧烈变化,风险较小。

而证券市场的交易工具期限较长,流动性较低,因此价格变化也较大,风险较高。

②证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相比较,其不同特点是:

第一,交易的性质不同。

信贷市场的交易分为两个环节,其一是资金的供给者将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其二是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者。

在这两个环节中,商业银行分别通过存款单和贷款合同与存款人和贷款人进行交易,本质上,这两个交易都是资金的借贷关系,通过交易让渡的只是资金的使用权。

而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则是实实在在的买卖关系,证券的买卖转让的是资本的所有权、收益权以及其他相关权力。

第二,交易双方关系得确定性不同。

在信贷市场上,一旦存款单发出,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借贷关系就确定下来,同样地,贷款合同一旦签订,银行与借款人的借贷关系也得以确定。

而且这些关系在合同到期前是不可变更的。

而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证券的可流通性,证券一经交易,股权所有者或债权人就发生变更。

因此证券市场上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固定的。

第三,收益的来源不同。

信贷市场上资金供给者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所取得的收益是存款利息,银行把资金使用权让渡给企业所取得的收益是贷款利息。

对于存款人和银行来说,在没有信用风险的情况下,他们获得的收益是确定性的。

而在证券市场上,证券的持有人所得到的收益不仅来自股息和红利等经常性收益,而且还来自证券价格波动的资本性收益。

第四,承担的风险不同。

信贷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是间接金融关系,银行作为投融资活动的中介,成为投资风险的集中地,它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存款人则基本上不必承担任何风险,因而存款人所得到的利息收益也就较小。

而在证券市场上,资金供求者是直接金融关系,作为资金供给方的证券投资者理所当然要承担投资风险,不仅如此,证券投资者还要承担证券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

1、1、2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证券市场在国际上的形成与发展

(1)证券市场的形成

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产物。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所需的资本十分有限,单个生产者的积累就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需要对外融资。

因而也就不存在证券何证券市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但由于当时的信用制度比较落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只能通过并不多见的资本借贷来满足,证券市场也无法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不断成熟,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多,借贷资本越来越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客观上需要创造出新的融资手段。

并且此时的信用制度已经极大发展,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不断出现,创新出各种新的资金融通方式,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的出现,其中就包括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

证券的产生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证券持有者的资金并不都是长期闲置的,有时急需资金,证券持有者必须把证券转让出去,换取现款。

随着证券相互转让流通的渐趋频繁,客观上需要固定的场所为证券流通提供便利,因此证券市场的形成也就成为必然。

从证券市场形成过程来看,信用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

证券市场的形成还与股份公司的产生密切相关。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独资经营方式和家族企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12世纪初,意大利就出现了合伙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到了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航海贸易迅速发展,对企业资金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的要求提供了,于是以入股方式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随后,股份公司为实现资本的集中壮大,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债券等证券筹集资金。

由此可见,股份公司的产生是证券何证券市场产生所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础。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证券交易就已经在西欧出现了。

15世纪的意大利,在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商业票据的流通。

到了16世纪,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在此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

16世纪中叶,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证券交易的行列。

1602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1698年,在英国已经有大量的商人从事证券经纪业务,伦敦柴斯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就因为有众多的证券经纪人在此交易而闻名于世,到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该咖啡馆成立,1802年这家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它就是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美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790年,1792年5月17日,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订立了一个有关证券商之间以及证券商与公众之间开展证券交易活动的正式协议,人们称之为《梧桐树协定》,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家名叫汤迪的咖啡馆经常聚面,把此地作为证券交易的办公地点。

直到1817年,纽约的经纪商们把他们的团体“经纪人会”改组成接近现代证券交易所的形式,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1863年又把名称正式改为现名纽约证券交易所,并在1903年把交易所的所在地搬到华尔街与百老汇大街交界处的现址。

(2)证券市场的发展

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建立了证券市场。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证券市场从20世纪初叶开始,进入了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股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

以英国为例,1901-1910年建立的股份公司有5万家,1911-1920年建立了6万4千家,1921-1930年建立了8万6千家,至此,英国90%的资本都处于股份公司控制之下。

同时,有价证券的发行数量也飞速膨胀。

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发行的有价证券相比19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5倍。

股份公司和有价证券的数量增加,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极大发展。

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在随后的几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个大萧条的时期里,证券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为弥补军费开支发行了数额巨大的公债,但整个证券市场并没有因此而走出低谷,仍然处于不景气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美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增长,使得企业证券发行逐步增加,证券交易渐趋活跃,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市场走出低谷,并开始复苏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越来越活跃。

不仅如此,证券市场的运营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亚洲、南美洲、东欧等新兴证券市场日益活跃,全球证券市场发展日益成熟,逐步显示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证券交易多样化。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有价证券的种类不断增加,各种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创新出来。

同时,证券交易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指期货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

第二,证券投资者法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人进行证券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

证券市场上的法人投资者,由过去主要是金融机构,扩大到各行各业,很多企业都设立了证券部或投资部。

据估计,法人投资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上占一半左右。

第三,证券交易手段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证券业,证券的发行、集中竞价、下达交易指令、证券交割、信息传播和咨询等都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第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世界各国的证券交易所相应成为国际性证券交易所,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到国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寻求更高的收益。

2、证券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成为开放的国际市场,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国家使用多年的股份筹资方式也开始在中国出现。

在外商股票出现后,19世纪70年代由轮船招商局发行了最早的华裔股票。

而最早的国内债券出现于1894年,当时清政府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军方需要,弥补国库空虚,发行了首批政府债券。

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数量的增加,证券交易成为必然,最早是在一些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经营证券业务的商人。

1891年,在上海经营外商股票的经纪人组织了“上海股份公所”,这是旧中国出现的第一家外商经营的证券交易所。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股票发行日趋增多,证券交易日渐兴旺。

到了1914年秋,经北洋政府批准,上海商人自筹1000多元资金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这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证券交易商组织。

同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这是就中国第一部关于证券的立法。

它准许了国债、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

1918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第一家中国人自办、专营证券业务的交易所。

交易所共有资本金20万元,设有经纪人60人,于上午10时-12时、下午2时-4时营业,主要交易对象有政府公债、股票和中外银行发行的钞票。

由于当时币制不统一,市场流通的货币十分庞杂,加上北京作为北洋政府的首都,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使得交易所的交易十分活跃。

直到1928年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交易所渐趋冷落,终于1939年歇业。

1920年5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它是在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的基础上,经过4年的筹备才开始开业的。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农商部与1920年6月批准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该交易所于同年7月正式营业。

在此期间,哈尔滨、大连等地也都相继设立了证券交易所。

至此,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有管理的交易所时代。

1920-1922年期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次“信交风潮”,使得曾经繁华一时的信用交易热潮迅速消退,破产之风波及各行各业。

人们争相抛售股票,股票价格一泻千里,大量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纷纷倒闭。

1922年1月至3月期间,90%以上的交易所已经倒闭,全国的交易所只剩十几家。

“信交风潮”之后,股票交易十分清淡,而公债由于有国家信用作保证,信誉比股票要高得多,则备受投资者青睐,成为社会资金的追逐对象,公债价格很快被推倒罕见的高度。

1924年8月,市场传闻江浙战争即将爆发,人们担心公债无法兑现纷纷抛售,使公债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就是影响很大的“公债风波”。

1929年10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交易所法》,规定每个地区只能设立一家证券交易所。

加上“信交风潮”中损失惨重,1933年5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被迫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此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日趋繁荣,成为旧中国、乃至远东第五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停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大量伪币横行于市,物价急剧上涨,致使囤积之风大起,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证券交易又重新活跃起来。

这时日伪当局感到社会游资太多,担心影响到日寇军需物资的收购,于是1934年9月又通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重新开业以吸引游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一度禁止证券交易,并取消经纪人资格。

直到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10亿元,其中40%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中央邮政储金汇业局认购,同年9月开盘营业,该交易所于1949年停业。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疏导社会游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尽快恢复金融市场秩序,1949年在原天津证券交易所的旧址成立了“天津市证券交易所”。

次年,“北京市证券交易所”在北京成立。

随着全国统一财政政策的逐步形成以及物价稳定工作的逐步完成,设立证券交易所的目的基本实现,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于1952年先后撤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开放的中国,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冲击下,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正在发生着巨变。

1981年在我国政府首次发行了48.66亿元的国库券,至1990年,政府累计发行了604.15亿元的国库券。

国库券在开始发行的几年里是不准交易的。

直到1988年,国务院批准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允许国库券持有者到国家指定的流通转让场所进行交易。

除了国库券,国家还发行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和保值公债,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国债发行的同时,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向社会筹集资金。

其中,企业债券开始于1984年。

股票发行则开始于1983年,这一年,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1984年全国首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期限3年的股票,同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次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公司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

随着证券发行量的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建立就成为必然。

1986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首先开办了证券柜台转让业务,同年9月上海开放了股票转让市场,此后这一业务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

198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深圳、沈阳、重庆、武汉、广州、哈尔滨等7个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同年6月转让市场扩大到28个省市的54个大中城市,同年年底国库券的转让业务基本上在全国铺开。

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证券交易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经过数年的试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终于在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成立的证券交易所,它使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开始由分散交易进入集中交易,交易手段实行电脑化无票交易,从而一举走完了西方股市近百年的发展道路。

1990年12月5日,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在北京开通运行,它是依托电脑网络进行证券交易的场外集中交易市场。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其交易手段和程序上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同。

天津、武汉、沈阳等18个证券交易中心先后成立。

至此,我国证券市场初步形成集中交易与分散交易相结合的格局。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宣告中国证券业管理走向规范化。

自1993年始,中国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