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659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

《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古诗三首》3课时

《祖父的园子》2课时

《月是故乡明》1课时

《梅花魂》1课时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课时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通过描写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全诗共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描绘出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对于古诗,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时,可采用举一反三、比较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再借助导语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介绍诗人之后,可充分发挥插图和注释的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1.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读准确、读流利,在对古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2.加强朗读和背诵。

诗词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

它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沉淀。

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诵读,把握住诗人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4.让学生课外积累、诵读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重点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师: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阅有关古诗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3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情趣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乡村

田园生活的情趣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身处童年的你们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你能想象古代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让我们乘上古诗的飞船,穿越时光隧道,去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多媒体课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指名试读,评议。

2.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古诗。

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夏季,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村庄儿女:

昼耘田、夜绩麻;童孙:

学种瓜)

三、精读古诗,探究诗意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

2.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3.指名试着概括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读这两句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劳动画面。

(2)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2.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读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几个孩子在树荫下,拿着小铲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画面。

(2)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在勤劳的父母的感染下,他们也爱上了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古诗。

读出对热爱劳动的劳动人民和儿童的赞美之情。

五、走进诗人,拓展延伸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新明快。

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2.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余的几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稚子弄冰》。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快乐。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

二、精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学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

早晨起来,小孩子把冰从盆里取出,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破碎一样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结合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

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来并赋予它美好的情感。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围绕“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这两个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全班交流。

允许有自己的感受。

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交流积累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以“散落在古诗里的童年”为主题画一张手抄报。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

天真可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村晚》。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

村晚。

(1)解题:

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2)简介作者:

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指导识记。

(2)读好诗句:

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1)草满池塘水满陂。

a.指名读。

b.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2)山衔落日浸寒漪。

a.指名读。

b.这一句诗里的“衔”是什么意思?

(衔:

口里含着。

c.“山”如何“衔”落日?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咬住了。

d.“寒漪”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寒漪:

“漪”指水中的波纹。

“寒漪”是指傍晚夕阳下的暗绿色波纹。

e.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再把一、二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池塘四周长满了绿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处的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a.指名读。

b.“牧童”指什么人?

(这里指放牛的孩子。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

(回到村子里去。

看图:

“横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

(横坐在牛背上。

c.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放牛回来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1.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围绕“村晚”二字,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适的乡村晚景图。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古诗。

3.指名背诵:

比一比谁背得快。

4.全班一起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村晚

[宋]杨万里

景:

草、水、山、落日→恬静闲适

牧童:

横牛背、信口吹→调皮可爱

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并不陌生。

因此在学生初读古诗时,我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复习古诗的一般的学习方法。

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

解释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此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儿童那种自由安闲的生活,但是无法很好地诠释诗的大意,必须依靠老师的一些引导方可说出,说明学生在理解、想象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如果这节课能够使用多媒体随时展现儿童玩耍的情景,使画面活起来,再结合文字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就像作者所说,“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的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正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同年快乐、自由生活的怀念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以及赏析、品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与作者基本达成共识。

充分自主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1.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园子里的景物,作者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以及作者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描写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体会作者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1.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2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自主学习生字、

新词的能力。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念念不忘。

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作者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快乐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

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明确课文主要内容:

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作者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作者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再读课文,梳清条理

1.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2.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4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5~16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摘录优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祖父的园子

1~3    记忆中的园子

4~14快乐的园子

15~16自由的园子

17~19温馨的园子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熟练,并思考:

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美丽、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

三、走进课文,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

②用一个词语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情。

(2)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儿。

①默读课文第4~14自然段,画出作者干活和玩闹的句子,细细地品味。

a.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b.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反而把它踢飞了。

c.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d.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②讨论:

作者在园子里到底是玩闹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闹,玩闹就是干活,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心情。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园子里的那份自由。

a.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b.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c.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d.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e.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f.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作者快乐的心情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美丽、快乐、自由、温馨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

就这样一天天的,祖父、后园、作者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

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3.推荐阅读:

《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

玩闹 干活

自由 快乐

《祖父的园子》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朗读,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

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充分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随性、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月是故乡明》是散文大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

文章语言朴实,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很充分。

五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还不是很了解,在学习本课时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只能欣赏文本的语言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接纳美的事物的胸怀。

1.课前让学生搜索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理解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2.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4.通过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

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