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662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

第3课 明治维新

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概述明治政府建立新体制的主要措施。

2.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3.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4.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知识点一 废除旧体制

1.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内容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各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③原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作用:

开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1)内容

①确立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

②宣布“四民平等”,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

③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2)作用:

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知识点二 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

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改革

(1)措施: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影响:

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

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支付。

4.殖产兴业

(1)措施

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企效仿。

②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部分国营企业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资本家经营。

(2)影响:

在日本兴起了兴办工业的浪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知识点三 倡导“文明开化”

1.含义:

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2.措施

(1)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翻译西方著作。

(2)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①1871年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开始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②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3)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进生活习俗西化。

3.评价

(1)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2)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知识点四 建立新军队

1.措施

(1)1873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建立常备军。

(2)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2.结果:

到1890年,建立起一支现代军队。

3.特点

(1)日本军队称为“皇军”。

(2)军人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

(3)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概念阐释】“殖产兴业”

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

明治政府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样板”,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用国库资金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易错提醒】

1.尊攘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重心是在“攘夷”,是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

2.日本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3.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关键又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思维点拨】

1.明治维新分两个阶段:

新政府建立之初是第一阶段,核心就是“破旧”;19世纪70~80年代是第二阶段,核心就是“立新”。

2.“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3.日本“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4.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革除了陋习,促进了社会进步,配合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推行西化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图解历史】殖产兴业的三个阶段

【结构图示】明治维新

主题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和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史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①。

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②。

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1.史料一反映了日本工业发展的状况。

2.史料二体现了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①是指明治政府首先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官营近代企业。

②是指几年后政府把大部分国营企业转让给资本家。

1.据史料一说明日本政府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提示 改革币制;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探究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

提示 国家创办示范工厂带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归纳]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1)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如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或利用政府力量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军事工业等重工业,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所致,并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

(3)由于日本政府的扶植,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4)利用政府的力量,多以军事手段拓展海外市场。

主题

 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强搬硬套,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①。

史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

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②。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史料一表明日本应按照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学习西方。

①是指适合日本国家发展需要的就学习,不适合的就舍弃,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2.史料二反映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②说明日本在思想文化领域固守自己的传统,反对西化,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国家神道教。

1.据史料一指出日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提示 主张实行开放政策,又进一步指出应自己走出去,择西洋文明为我所用。

2.据史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提示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

[史论归纳]

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明治维新时,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该项措施的最重要作用是(  )

A.改变了国家地方体制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解析 四项都是其作用之一,但符合题干“最重要作用”之意的应是D“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答案 D

2.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明治政府(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解析 明治政府成立初期,为改造日本的旧体制,在政治上推行了两大举措:

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

但“四民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因而③④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3.有学者认为,工业化“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

下列促进了日本工业化的因素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A.尊王攘夷B.“黑船事件”

C.废藩置县D.文明开化

解析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中有关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造措施。

通过文明开化,促进了思想解放,减少了向西方学习的阻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 D

4.根据下图,选择与此相关的明治维新的内容(  )

A.富国强兵、创办军事工业

B.废藩置县、承认土地私有

C.文明开化、发展现代教育

D.奉还版籍、殖产兴业

解析 地契由县颁发,体现了废藩置县,而“地契”的颁发反映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 B

5.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A.实行地税改革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 题干中强调民富则国强,要想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答案 D

6.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求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

解析 材料中的思想是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政策,C与题意相符。

答案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所有领取俸禄者一律献出俸禄,同时发行“金禄公债”,按照俸禄多寡及不同种类,把不同数量的公债支付给献出俸禄的人,一次支付完毕。

所支给的公债从第六年起,政府逐步现金偿还。

值得注意的是,巨额公债都集中到少数“皇族”“华族”和上层“士族”手中(明治维新中,大名和公卿的称号被取消,改称“华族”,武士称号被取消,改称“士族”)。

他们用巨额公债从事金融活动和投资新兴工业。

……而绝大多数的下级武士所得甚微,以致贫困潦倒……

材料二 1873年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

凡土地持有者均要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

不因年景的丰歉有所增减,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而不以产品的价格变动为转移。

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甚至与幕府时代的封建地租不相上下。

……土地持有者除地税外,还要交纳村费(地价的1%),地税加村费,相当于土地持有者每年收获量的34%……农村佃农数量大量增加,而新兴的地主则将负担转嫁到广大佃农身上,佃农每年劳动果实近70%被政府和地主夺去。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特权所采取的方式。

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政府地税改革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要求所有领取俸禄者一律献出俸禄,同时发行‘金禄公债’,按照俸禄多寡及不同种类,把不同数量的公债支付给献出俸禄的人,一次支付完毕”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统治局面、社会财富分配、资本主义发展、下级武士身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

(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政府财政、土地制度、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方式:

赎买。

影响: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稳定了政局;使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下级武士沦为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

(2)影响: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农民的贫困造成日本市场狭小,推动了日本的对外扩张。

                  

1.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展经纶……”这表明日本(  )

A.归政天皇,学习西方B.文明开化,国民皆学

C.四民平等,中央集权D.自由民权,确立立宪

解析 由“上下一心”可知,这是要归政天皇,“广兴会议”即学习西方实行议会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

A.殖产兴业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D.四民平等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管是官员、武将还是庶民,应尊重个人的志趣,不要加以干涉。

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改革措施即“四民平等”。

答案 D

3.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 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80年代,明治政府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D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4.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治维新之前很多日本人是没有姓氏的。

而明治维新中的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才使很多日本人有了姓氏。

所以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有关。

答案 B

5.1879年,日本明治天皇在《教学大旨》中说,“文明开化”后,“破品行,伤风败俗者不少”。

“其流弊在于后仁义忠孝,徒洋风是竞。

将来之所恐,终至不知君臣父子大义。

”并指令“自今以往,基于祖宗之训典,专明仁孝忠义。

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人人尚诚实之品行”。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府(  )

A.决意复活儒学道德B.准备放弃“文明开化”

C.强力推行欧化政策D.鼓励移植西方技术

解析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重视“祖宗之训典”“仁孝忠义”,即重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不是放弃“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A

6.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有利的是(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实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解析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项,A、B、C三个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答案 D

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歌舞伎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

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答案 C

8.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这最能说明(  )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发展军事企业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解析 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 A

9.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

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年),为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

……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

——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

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

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

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

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保护下级。

这种态度直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中企业家的独特性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原始资本的积累方式、工业发展的重点、人才因素等方面概括。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投资趋向、对私人企业的政策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企业家的观念、传统精神等方面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情需要、对日本的工业化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阐述。

答案 

(1)原因:

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阵头指挥体制。

(2)措施:

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表现:

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武士道精神的传统。

(3)评价:

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