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820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docx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

复习资料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1、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2、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异同:

变态心理学

精神病学

研究对象

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

所属学科

心理学

临床医学

研究

侧重点

研究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特点;

异常心理产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及生存环境

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异常心理的预防和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1、变态心理学看作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大约始于公元前400年;

2、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并以此来解释异常心理和行为。

3、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联系起来。

人们开始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在神经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大脑额下回萎缩,可能导致语言运动性功能的完全丧失。

*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了“细菌理论”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根据以上的命题,得出以下判断:

*力比多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御机制(压抑)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想象的说明: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体验焦虑

*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2、行为主义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向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责任”和“自由选择”的同在)。

 

 

第二节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

1、常识性区分(4种)

2、非标准化区分(5种)

3、标准化区分(4种)

4、心理学的区分(病与非病三原则)

第一单元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概念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二、异常心理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

区分类型

具体表现

常识性

区分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渡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

区分

(李心天)

偏离统计常模—————————统计学角度

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文化人类学角度(例:

人与神对话,幻觉)

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社会学角度

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精神医学角度

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

区分

(李心天)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脑功能失调)看待—————医学标准(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心理测量中远离中间正常范围的——————————统计学标准

病人的内省和观察者的内省————————————内省经验标准

不稳定的心理活动不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学的

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2、思维障碍

3、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第二单元情感障碍

1、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

2、意志缺乏

3、意志减退

4、精神运动性兴奋

5、精神运动性抑制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

类型

表现

感知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病理性和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多见于神经衰弱

感觉减退

病理性和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多见于抑郁状态

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的性质不明的不适感——精神分裂、抑郁、神经

知觉障碍

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的

幻觉

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躯体不适感)

真性幻觉———通过感觉器感觉到的,形象清晰、生动

假性幻觉———通过思想获得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

功能性幻觉(和真实的知觉同时出现)

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强烈的刺激引发的幻觉)

感知综合

障碍

空间感知

障碍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非真实感

水中月、镜中花

体形感障碍

窥镜症(总觉得自己的面孔和体形发生了改变)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

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涣散、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语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

障碍

妄想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滚蛋)、物理妄想(外在力量控制)、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的)、继发性妄想(精神异常时出现)

强迫观念

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

超价观念

在一种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并且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脑器质性疾病)、虚构(慢性酒精中毒)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在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完整(神经症)、自知力丧失或无自知力(精神病人)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情感障碍

类型

表现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痴呆基础上情感高涨)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

不知疲倦、虎头蛇尾

2、意志缺乏:

生活懒散、丧失基本生活能力

3、意志减退:

抑郁性的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性的意志减退

4、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不协调的———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和紧张型

5、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动(紧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2)违拗———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患者对别人要求做的动作不执行或者不作出反应)

(3)蜡样屈曲———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

(4)被动性服从——绝对服从所有的要求

(5)刻板动作———机械重复动作或言语

(6)缄默

(7)模仿动作

(8)意向倒错———意向活动违背一般常理(吃粪便等)

(9)作态———作出古怪、幼稚的动作、步态与表情

(10)强迫动作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

2、偏执性心理障碍

3、急性短暂性心理障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

1、躁狂发作2、抑郁发作

3、双相障碍4、持续性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神经症

1、恐怖症2、焦虑症3、强迫性障碍

4、躯体形式障碍5、神经衰弱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障碍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

1、进食障碍2、睡眠障碍3、性功能障碍

第七单元癔症

1、分离性障碍2、转换性障碍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类型

表现

精神分裂症

①具有感知、思维、意志、行为障碍;

②精神能够活动不协调,脱离现实;

③意识清晰,智能完好;

④患病期自知力丧失;

青春型—联想障碍、行为愚蠢

偏执型—妄想、幻觉

紧张型—木僵兴奋交替

单纯型—懒散退缩,治疗困难

偏执性心理障碍

妄想性障碍,女性偏多

急性短暂性心理障碍

两周内急性起病;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月痊愈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又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的心境高涨活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

1、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

2、抑郁发作:

情绪低落

3、双相障碍:

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

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神经症

一、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性功能性障碍

二、特征:

1、是一组心因性障碍:

人格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非应激障碍;

2、是一组机能性障碍:

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4、具有一定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三、类型:

1、恐怖症:

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

2、焦虑症: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症)

3、强迫性障碍:

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

强迫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

4、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5、神经衰弱:

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回忆联想,多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者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种或数小时发作

2、创伤后应激障碍: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精神障碍

3、适应障碍:

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一贯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常见的人格障碍为:

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

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

1、进食障碍2、睡眠障碍3、性功能障碍

第七单元癔症

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精神障碍,自知力基本完整

1、分离性障碍:

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等等

2、转换性障碍:

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声、癔症性瘫痪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1、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2、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和内涵

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2、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和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智力水平的高低和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相关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1、体验标准:

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

学习效率的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

3、发展标准:

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

1、心理活动强度(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的耐受力(长期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节律性(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是否经常处在紊乱状态)

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和内涵

心理正常

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心理健康

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心理不健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

心理异常

变态人格、神经症、精神障碍

 

第六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1、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2、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健康心理的范畴: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意义

对疾病的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层面上着眼

 

第七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概述

1、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的用途

2、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的效度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2、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3、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一单元概述

一、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的用途

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的咨询范畴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8、心理健康调查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的效度

1、症状学效度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2、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专业心理咨询

3、结构效度: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事件性质

现实的小事件

现实较强烈的大事件

现实的小事件

病程

连续1月,断续2月

2-6月

3个月以上

情绪反应

不强烈

强烈

非常强烈

社会功能受损

正常、效率低

有一定程度影响

严重影响

泛化状况

未泛化

出现泛化

泛化

内心冲突性质

具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

具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

不具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

鉴别要点

事件性质、病程、情绪反应、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泛化状况

事件性质、病程、内心冲突性质

事件性质、病程、内心冲突的性质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1、压力的定义

2、压力源的种类

3、压力源的测评

4、压力的内省体验

 

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

1、压力的种类

2、压力的适应

 

第三单元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1、压力的临床后果

2、压力的中介系统

 

第一单元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

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压力源(来自躯体的疾病、感受器)

2、精神压力源(错误认知、不良体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

3、社会环境压力源:

(1)纯社会性的(战争、变革、重大人际关系破裂、被监禁)

(2)由自身状况(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

三、压力源的测评:

1、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霍尔姆斯(1967年)

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累加,极易患病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坎纳

(1)有两个量表组成: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量表,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

(2)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与严重性比较无关;

(3)振奋事件与健康无关;

(4)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主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3、知觉压力的测评(PSS)———中小学必须经常完成的超限课后作业

对“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

1、双趋冲突2、趋避冲突3、双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压力:

同时性压力(四面楚歌)、继时性压力(祸不单行)

3、破坏性压力:

极端压力,战争、灾难、攻击等带来的压力。

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被称为“灾难症候群”,其产生及特性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

失魂落魄,往往不能对事件进行回忆

(2)恢复期:

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同“后怕”相仿;

(3)康复:

重新达到心理平衡

对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干预是必须的。

心理学干预的步骤:

①早期通过催眠暗示来解除心理障碍;

②让受害者在社会中与健康人一起工作;

③或让他们同其他类型的受害者共处。

二、压力的适应:

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

2、搏斗阶段

3、衰竭阶段

第三单元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1、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1)叠加型压力和破坏性压力会产生某些疾病,被称为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

(2)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曾经有两种解释:

体质压力论、器管敏感论

2、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2)中介系统的增益和消解过程:

(3)临床相阶段

二、压力的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

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免疫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