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99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武汉市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6年武汉市中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卷

 

说明:

1.本试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为120分。

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卷”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用2B铅笔把对应的位置涂黑。

3.答第I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得答在“试题卷”上。

4.答第Ⅱ卷(非选择题)时,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荟萃 水渍(zì) 悲天悯(mǐn)人光怪陆离

B.销魂  秀颀(qí)亭台轩榭(xiè)流连驻足

C.浩瀚鹰隼(sǔn)左睇(dì)右盼汗流浃背

D.尴尬穿凿(záo)吹毛求疵(cǐ)荒谬绝纶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    的胶片。

(2)在这样的生活环境的    下,有的年轻人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3)《美人鱼》票房累计已达27亿,破内地影史票房纪录   。

A.定格熏陶指日可待

B.定型熏陶屈指可数

C.定格熏染指日可待

D.定型熏染屈指可数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月,武汉大学樱花烂漫的春天,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踏青好去处。

B.《叶问3》确实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该片票房造假说得到了证实。

C.美国人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和中国人对其质量本身的怀疑显然不是一回事。

D.国家规定,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用代金券来代替工资是违法的。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加大对薄弱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可以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

B.为便于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自带智能手机进校园。

为此,联通公司特提供定制手机;此定制手机可定时开通信号,不能上网,只能打接电话。

C.战后亚洲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都应该坚持睦邻友好,不为一些小的摩擦和矛盾所干扰。

D.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可以让我们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火花,齐心协力走在产业革命的创新前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中国酒的礼与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西周时期,酒礼已成为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

秦汉以后,《酒戒》《酒警》《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

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

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

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古代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

“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唐朝“药王”孙思邈曰:

“空腹饮酒多患呕逆。

”明代大家李时珍也说:

“过饮不节,杀人顷刻。

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地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

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

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

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

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

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

5.下列关于“酒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酒礼是酒行为纳入到礼的轨道后,产生的规范酒行为中贵贱、尊卑、长幼区别的一些礼仪。

B.酒礼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酒行为的礼仪规范,一些文人雅士还借酒礼对理想的饮酒对象、饮酒地点、饮酒季节作了说明。

C.酒礼的制定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的需要,也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D.由于一般老百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并不遵守维护统治阶级特权的酒礼,只是被动接受“礼”的影响。

6.下列关于“酒德”的表述,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强调的是饮酒可以不受限制,但不能喝得神志不清。

B.扁鹊、孙思邈、李时珍从保健的角度指出了“久饮”“空腹饮”“过饮”的弊端。

C.酒德对酒的酿造行为有良好的维护作用,具有酒德的人决不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D.酒德甚至反映在酒的经营行为上,我国不少传统名酒盛誉不衰的原因就是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

7.下列对“中国酒的礼与德”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史长且尚酒之风普遍,但因有了酒礼和酒德,酗酒现象并不严重。

B.酒礼、酒德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保证了中国酒文化的正确方向。

C.酒礼、酒德让中国历朝历代节约了大量粮食,让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

D.有了酒礼和酒德,中国历代的禁酒,基本上能令行禁止,效果显著。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韩信)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1]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2],曰:

“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

”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3],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壁:

军营的围墙,代指军营。

[2]飧(sūn):

熟食,饭食。

[3]旗鼓:

旗帜和仪仗。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舍:

宿营

B.若疾入赵壁若:

如果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详:

假装

D.禽赵王歇禽:

擒获

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A.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B.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C.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D.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在半夜里传令,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红旗,到山上隐蔽起来。

B.韩信让副将为将士提供食物,并鼓励大家说:

待今天打败赵军后我们再会餐。

C.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的赵军颇为得意,并大声嘲笑后到的汉军。

D.已经无法退回营地的赵军纷纷逃跑,即使赵将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直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1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共10分,每空2分)

(1);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3.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的部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请分别说明。

(4分)

(1)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2)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14.最后一段中“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4分)

 

15.这篇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家”指的是什么,这一标题表达的真实语意是什么。

(4分)

 

16.在作者看来,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迷失回家的路?

(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为了提倡高效学习理念,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请依据你的观察与思考,列举三种低效率学习方式。

(4分)

 

18.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这一研究主题,请写一段话,阐释“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大作家雨果和出版商签订了合约,半年内要写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并出版。

但雨果交际甚广,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无法专心写作。

于是雨果把自己外出要穿的衣裳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到湖里。

这样,他无法外出,只能埋头写作,结果提前两周完成了写作任务。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016年武汉市中考模拟试卷(语文卷答案与解析)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

【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普通话字音字形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这题考查的素材来自于教材的词语积累和课下注释,有引导教学注重落实基础知识的导向。

试题包含4个选项,每个选项包含4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加点字的字音或书写有错的一项。

试题考查范围仍然是“常用字”为主,难度设置不大。

所设计的错误项牵涉到两个词,其中字音有错的是吹毛求疵(cǐ),正确读音应为“cī”。

字形错误的为“荒谬绝纶”中的“纶”,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伦”。

2.【答案】C

【解析】第2题重点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并结合语境(上下文)恰当选择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题考查的素材来自课外,题干已给出明确的语境。

“定格”指的是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

“定型”指事物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1)句依据语境,自然应填入“定格”。

“熏染”与“熏陶”都指由于长期接触某种人或事物而对人产生某种影响,但是,“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或者不良的影响。

所以,第

(2)句依据语境,应填入“熏染”。

“指日可待”意思是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第(3)句依据语境,显然要填入“指日可待”。

3.【答案】A

【解析】第3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子的表达。

检验学生正确识别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题考查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新闻时事,目的是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题目设计了四个选项,要求学生找出有错误的一项。

错误项设计的是“主宾搭配不当”,“春天”无法与“去处”搭配。

4.【答案】B

【解析】第4题重点考查的是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求学生判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句子的语意关系、语意层次是否一致,能力层级为D级。

B项的第1个句号和分号使用得不够规范,分号应改为句号。

二、(9分,每小题3分)

5.【答案】D

【解析】第5题的考点是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考查的是对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正确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D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原文表达的语意是一般老百姓与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相比,没有那么多的酒礼,并不是不遵守酒礼,他们有他们的酒礼,也不只是被动接受“礼”的影响;况且,“酒礼”也不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

6.【答案】A

【解析】第6题的考点是对文本局部内容的把握,考查的是具体语意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A项表述有误,“饮酒可以不受限制”理解错误,原文表达的语意应是“各人饮酒能力有大有小,不应用具体的数量来要求他们”。

7.【答案】C

【解析】第7题的考点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是从作用的角度来把握说明对象的属性。

能力层级为B级。

C项表述错误。

“酒礼、酒德让中国历朝历代节约了大量粮食”显然理解有误,原文说“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要表达的意思是从“节粮”的角度来认识“禁酒”的意义,因为“滥饮”会导致“缺粮”,而“缺粮”会导致“祸乱丛生,危及社稷”。

所以,“酒礼、酒德”与“节约粮食”没有直接关系。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8.【答案】B

【解析】第8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给出4个句子,对加点的词作出解释,有3个正确项,1个错误项,要求学生找出错误项。

B项中加点的“若”的意思应为“你们”。

9.【答案】D

【解析】第9题考查的是断句的能力,事实上还是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给出一个句子的四种断法,判断正误的关键还是理解语句的意思。

明确“平旦”是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应该断开。

“信”是主语,“建”是动词,“大将之旗鼓”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则“大将之旗鼓”之后需要断开。

“出”是第二个动词,“鼓行”是“出”的方式,“井陉口”是地点,则“井陉口”后需要断开。

“赵开壁击之”句式完整,可以断开。

基于这样的理解,应该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10.【答案】C

【解析】第10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事实上还是考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一题设置了4个选项,是针对语段的内容做出的简要概括。

要求学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四个选项的设置立足于学生对文本重点语句的正确理解。

C项的理解有误,“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的赵军颇为得意”是无中生有,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答案】

韩信于是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评分细则:

要求准确翻译“乃”、“出”、“陈”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各1分。

要求句意正确、通顺,1分。

【解析】第11小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D级。

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重点是对文言文实词的准确把握。

要求在翻译的时候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句落实,译文准确流畅。

附译文:

韩信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

到半夜时分,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起来,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

“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溃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

”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食品给将士,说道:

“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众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道:

“好吧。

”韩信说:

“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

”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韩信打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

赵军洞开营门迎击,双方激战了很久。

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

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鏖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

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即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

韩信派出的两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

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

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

12.【答案】

(1)兴,百姓苦

(2)只有香如故(3)留取丹心照汗青(4)明月;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前三题每空2分,每空错一字则不得分,第四小题每空2分,明显错字扣1分。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识记和背诵默写名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A级。

此题考查的是古诗文的积累。

素材全部来源于教材。

共设有4个小题,5个空,每空2分。

前三题全部出自九年级教材名篇中的名句,文学性强,由于全部是积累的考查,所以在评分细则中规定错一字则该题不得分;最后一题明显错字则该空扣1分。

五、(18分)

13.【答案】

(1)指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

(2)指坚实的自我。

评分标准:

(1)处两点各1分,

(2)处答“自我”1分,答“坚实的自我”2分。

共4分。

【解析】第13题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文中重点词语的语意,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语对上下文的指代关系。

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要求结合句子的上下文,理解两处词语的指代语意。

(1)句的前文有“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一句,后边“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一句是紧承上句来谈一个人可以兼有“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而且还可以很丰富。

所以,后句的“两方面”显然指的是前句的“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

(2)句的前文有一句比喻:

“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

此比喻已将喻体“密友”的本体揭示出来了,即“坚实的自我”是“精神的密友”。

14.【答案】人们应当早一些在无限广阔、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评分标准:

关键是理解清楚“世界之海”和“自己的锚”的比喻义。

“在现实世界中”2分,“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2分,共4分。

【解析】第14题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语意。

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中重点语句的比喻义作准确把握。

能力层级为C级。

这是一个比喻句,“海”“锚”是比喻连用。

作者先将现实世界比作“世界之海”,自然就有了海中之物“锚”。

“锚”的作用就是固定、稳定船,引申一下,就是找准一个能停住的点,所以,在这句里的意思是“找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

15.【答案】“家”指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一标题的真实语意是强调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评分标准:

“自己的心灵世界”(2分),“突出精神的重要”(2分)。

共4分。

【解析】第15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标题语意的分析和概括。

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标题及主旨作准确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C级。

本文的标题是“记住回家的路”,这一标题显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从正文中“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一句以及上下文中,就能明确“家”的内涵,也能理解“记住回家的路”的意义。

16.【答案】①关注心灵,有坚实的自我;②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评分标准:

意思对即可。

(6分)

【解析】第16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考查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表达出来的思想。

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这需要我们在概括每段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各段的语意侧重点。

在“怎样才能避免迷失回家的路途”这一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