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00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十大名关极品美图Word下载.docx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

清始称武胜关。

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

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

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

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

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

南北朝时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

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

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这个隘口将鸡公山、桐柏山分开,也成为鄂豫两省的分界标志之一。

河南境内紧靠牌楼的是信阳武胜关村,而湖北省一侧则属于广水市武胜关镇。

广水市武胜关镇境内有武胜关遗址、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著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

著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

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

为显示功绩,清朝皇帝将原来的武阳关改名为武胜关。

三、现今唯一的口岸——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

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

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

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

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

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

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

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

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

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

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

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

四、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

均筑瓮城。

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

“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

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它由:

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99999块砖包墙。

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五、九塞之首——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

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

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

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

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

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

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

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

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地势更为险要。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

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

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

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

门额石匾横刻:

“雁门关”三字。

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

“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

”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

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六、古都之“喉”——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素称“畿南第一雄关”,距北京约340里,位于京畿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岭处的小盆地中,古代因漫山长满紫荆树而得名。

紫荆关依山傍水,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接黄土岭,北濒拒马河,是锁住太行山脉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七陉——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的咽喉要道。

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京原铁路、108国道等皆交汇于此。

紫荆关,现存留下来的多为明代建筑,“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南北两座城门洞及大部分城墙近年得到修缮。

关城城墙沿山而筑,原长有近4里。

紫荆关北门的城门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门洞上方,镶嵌着上下两重石刻匾额,上行是“河山带砺”,下行是“紫荆关”,落款为“万历丁亥聊城傅光皂书”,字体浑厚古朴。

在面对拒马河的一面,城墙墙基有近一里长是以巨石垫底,用约宽50厘米、厚30厘米、长一米的花岗岩大条石砌成,至今仍显得气势雄伟。

想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明朝大将华云龙督造的那段著名的石城墙了。

据说长城各关隘中,像这样以大条石砌起来的关城极为少见,可见明朝对紫荆关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在近两千年间,紫荆关涉及内地与古都安危而发生的战事就达上百次。

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金都燕京(北京),被阻于居庸关下而不得入。

至1213年,成吉思汗在攻居庸关不克后,分兵紫荆关,迂回到京畿西南侧翼攻克紫荆关后,内外夹击,才夺取了居庸关,攻入燕京。

明代,明长城以八达岭为内外长城分离点。

外长城自八达岭西北上,向宣化、大同而去;

内长城从八达岭往西南下,组成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的“内三关”为重点的拱卫防御体系。

此时朱元璋派大将华云龙以花岗岩巨石建筑紫荆关新城。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鞑靼瓦剌部首领也先率数十万人挟持在“土木之变”中俘虏的明英宗假传皇帝谕旨,骗开紫荆关,攻杀到北京西直门、德胜门外,朝野震动。

大部分朝臣建议弃城南逃。

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率北京守军抗击,也先攻城失败,从紫荆关退出长城,明王朝和北京才得以保存。

这就是明代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1927年,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吴佩孚的讨赤军在紫荆关激战。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在忻口战役中收复紫荆关。

1939年11月,晋察冀边区在反扫荡中,将由涞源进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诱于紫荆关附近的黄土岭,歼敌近千人,击毙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

1941年,13万日寇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牵制敌人、掩护群众的小股部队将日军引到紫荆关南的狼牙山,5壮士跳崖。

紫荆关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在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被列为神州九塞之一。

秦汉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隋唐称白壁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改称现名。

紫荆关在公元前几百年即已成为华夏各民族迁徙、征战,经宣化、大同一带穿越太行山,直达华北平原和北京西南的战略要道。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历代均有修建,至明代,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

紫荆关在捍卫古都的安全中,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明将于谦曾说:

“险有轻重……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形象:

“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紫荆关号称拱卫古都的险塞,为什么很多史料都显示出,古代从北往南攻的军队会屡屡在此破关得手,威逼北京呢?

查证史料,现场观察,不难发现:

紫荆关不易防守就在于,它不像居庸关那样卡在崇山峻岭之中狭窄的军都径上,而是位于一块小盆地中。

拒马河虽宽却不深,关城沿河正面防线将近一里,两边的山坡从地面算起高度仅二三百米,亦不陡峭,很容易攀爬。

北方侵犯之敌若正面进攻,跟在平地上攻城差不多,亦可在两边山坡上发动攻击,致使守军有限的兵力相当被动。

扬长避短,古代筑城者大约也深知这种不利态势,特意把紫荆关建成大城套小城、外城套内城的格局,整个关城分为前后、内外五个大小不等的城,敌方攻入一重门后,守军可退二重门继续抵抗,二重门不行了可退至三重门,迟滞敌方进攻,死保南天门,等待援兵。

这就形成了紫荆关不同于其他关城的一大特色。

令人遐思的是,历史上,紫荆关曾有城门9座,水门4座,19个敌台。

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若小股敌兵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即便攻进关城,也像入了迷魂阵,最后只能被守军歼灭。

我们叹息而神往:

紫荆关若能全部修复起来,堪称世界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观。

七、唯一的娘子军驻守——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

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原名“苇泽关”。

娘子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

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

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

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

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

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

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

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

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

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们、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

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世界的都是水,村中的妇女各自在家门口洗衣洗菜。

更有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桥自娱自乐,让溪水沿着院子转。

头顶上葡萄架,桥边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声相伴,赏花赏月。

水给了村子灵气,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

村中的湍急的山壁处遗留有24台巨型古石磨,远远就能听到大石磨轰隆隆的响声。

即使在电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是日夜不停地转动。

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牲口来村里磨米磨面。

村中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水动石磨,加工粮食根本不用出户,更少了一份推碾转磨的辛苦。

为了便于寻找,各家的大门上都刻有“一号磨、二号磨……”根据磨的编号找人,准能对号入座。

穿村而过的是一条以前被称作“岩崖大道”、“兴隆街”的明清古道,建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从地些依旧保持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和青石板路上的坑洼不平,仍能读出它久远的历史。

精明的娘子关村人靠着24台大磨加工粮食,沿途开店设铺,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

娘子关村的民居虽说都是石头垒砌,但从宽窄、大小、高低、先后还是能够分出各家的财力。

今天居诠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数是商贾之后,也有守关将士的后代,故此留下了“胡、杨、马”等几个大性。

其中一座胡家的祖宅远非相邻的民居可比。

它不仅门楼宽大,护墙石块上雕有各种吉祥图案,仅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就很气派。

这所宅院没有山西有钱人家所建民宅宽阔,但照壁、耳房、厢房等一应俱全,尤其是砖雕更是精美、细腻。

买卖人家的门楣自然写上“招财进宝”、“财源茂盛”等话。

虽说与众不同,可也透着一份朴实,也许这正是晋中生意人的特点。

八、居庸叠翠——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

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又与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

徙居庸徒"

之意。

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

南口"

,北称"

居庸关"

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

为北京西北的门户。

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

关沟"

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

绮丽的风景,有"

居庸叠翠"

之称,被列为"

燕京八景"

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

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

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

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

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

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九、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

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

城高14米,厚7米。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感慨:

“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

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

临闾楼。

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

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

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

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

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

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

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十、十人九难还——鬼门关

“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返。

崖州在何处?

生度鬼门关。

”这是唐文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在被贬途中写的一首诗,诗中所说的“鬼门关”系古关名,坐落在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与北流市交界处,又称“天门关”。

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诸州和交趾的交通要冲,因“其南尤多瘴疾,去者罕得生返”(《太平寰宇记》),故名。

鬼门关赫然耸立着一道由泥盆纪灰岩嶂林对峙而成、高170余米宽10余米的天然关谷,此关谷就是名扬天下的“鬼门关”。

唐宋以来,这里是中原通往钦、廉、雷(今广东雷州半岛)、琼(海南岛)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交通冲要。

在古代,因其“交通冲要”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朝廷流放、贬谪官员至南海、岭南一带的必经之关口,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并写有诗作传。

唐代沈全期、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等都写有“鬼门关”的诗。

在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是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所刻。

而当地民间的文化是以“鬼门关”为象征的桂东南巫文化。

《旧唐书·

地理志》:

“隋置北流县,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

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碑尚在。

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

‘鬼门关,十人九不还。

’”北流县即今广西北流市。

秦末,南海尉赵佗(河北正定人)趁乱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疆域包括今越南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使其并入大汉版图,其中交趾郡在今越南河内附近。

东汉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郡女首领征侧、征贰反叛,占据60余城,自立为王。

次年,光武帝刘秀封马援为伏彼将军,南伐交趾,经两年苦战方平息。

地理志》中所说的“讨林邑蛮”,即此次战争。

马援就是说出“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东汉名将,一生南征北战,功业非常,最后以60多岁高龄战死沙场,实现了“马革裹尸还”的豪迈誓言,大汉猎猎雄风至今令人感奋不已。

他南征交趾,路过“鬼门关”,立碑以记之。

鬼门关以南的琼州、钦州、雷州等地多生“瘴疠”,生存环境恶劣。

《隋志》中载:

“岭南二十余郡,地势低湿,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

”跟随马援南征的将士中,就有十之四、五死于瘴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