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257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docx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为阴阳五行正名,为中华文化、中医文化证本

刘明武

提要:

民族复兴也好,文化强国也好,都绕不开《周易》与《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

解释这两部经典,绕不开“阴阳五行”这四个字。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础在阴阳,《黄帝内经》的基础在阴阳五行;可以这样说,阴阳五行玄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玄了;阴阳五行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死了;阴阳五行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活了。

源头文化中,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认识了天文历法,才能真正认识阴阳五行。

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

关键词:

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华夏十二月太阳历;阴阳五行;中医文化;中华文化

一、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

科,科学也。

玄,玄学也。

孰为科学?

孰为玄学?

当时给出的答案是:

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

玄学之玄,玄在何处?

玄在阴阳五行上,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上。

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迷信,所以是玄学。

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

“中华民族有病!

”这是双方的共同结论。

“拯救中华民族!

”这是双方的共同目的。

“如何拯救?

”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

全盘西化派的领军人物是胡适先生,本土派的领军人物是梁启超先生。

“科玄之争”中两派学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被众多的研究者所熟知,但是有一个至关重要又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

西化派与文化本土派,均视阴阳五行为玄学。

“科玄之争”之时与之后,本土派与西化派,仍然一个腔一个调地批五行批阴阳。

下面选择几例,供读者鉴赏:

1.梁启超先生批阴阳批五行。

1923年5月,梁启超先生在《东方杂志》发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他说:

“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今当辞而辟之。

”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

在“科玄之争”中,梁启超先生是坚定的本土派。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清华大学这两条校训,就是梁先生从《周易》中摘录出来的。

《周易》的基础在阴阳,但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先生反阴阳。

2.章太炎先生批五行。

1926年,章太炎先生在《医界春秋》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主张废除五行。

章先生认为五行学说为愚学而非哲学,他说:

“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

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

文章引起了争论,有人批评他的观点,章先生又撰文反驳,说:

“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

夫中医不可废也。

众所周知,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只反五行不反阴阳。

阴阳与五行,在章太炎先生这里,是分割而论的。

3.严复先生批五行。

严复在讲演中说:

“中国隆古之人,已分一切物为五行也。

五行曰金、木、水、火、土。

意欲以此尽物。

则试问空气应归何类?

或曰空气动则为风,应作属木。

《易·巽》为木,而亦为风。

则吾实不解气之与木,有何相类之处?

矿质金石相伴,血肉鱼骨,自为一部。

凡此皆将何属?

……中国人不通物理,五行实为厉阶。

严复先生是《天演论》的翻译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中华民族由先进到落后的看法是:

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其尾。

严复先生临终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

“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序》中高度地赞扬《易》,认为欧洲学术基础的“名、数、质、力”,中华先贤在《易》里已全部解决。

高度地赞扬《易》的严复先生,反五行不反阴阳。

阴阳五行,严复先生也是分割而论的。

4.梁漱溟批阴阳批五行。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这样说:

“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

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

这种说法又是玄学的味道。

他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据灵枢素问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辣咸五味,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什么五声、五谷、五数、五畜等相配合。

虽看着是谈资文料,实际似乎用不着,而不料也竞自拿来用。

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有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

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

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这种奇妙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

梁漱溟先生,儒学大师,佛教徒,儒家文化的坚定信守者,梁先生既否定阴阳又否定五行。

5.余云岫先生批阴阳批五行。

与前几位大师相比,留日归来的余云岫先生属于后生,但余先生在“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上对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破坏,其作用远远超越了大师级所有先生。

理论层面上,余云岫先生彻底否定阴阳五行,彻底否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1916年,余先生著《灵枢商兑》一书批《黄帝内经》,批判其“一无明确之实验,二无巩固之证据”。

他批评阴阳学说:

“彼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

”他批评五行学说:

“至于五行之说,尤属不根。

其在印度、欧西则分四行,曰地,曰水、曰风、曰火。

中夏则别为五行,曰金、曰木、曰水、曰火、曰土,是东西已不相同,孰得其真?

已不可辨。

”余云岫先生坚信,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是虚妄的,能击破它,中医学整个体系也便崩溃。

实际层面上,余云岫先生于1929年推出了“废除中医”案。

在当时,这一提案震惊了全国中医界。

余云岫先生属于西化派,他是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中医文化的第一人。

否定五行,否定阴阳的学者、大师们,忘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

老子以阴阳论物理,孔子以阴阳五行论人礼,管子以阴阳五行论政理,孙子以阴阳五行论兵法,庄子以阴阳五行论自然哲理,《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论养生论病理……

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都是光照千秋的人物,他们会以玄虚之理为立论的依据吗?

但是,在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这里,也存在根本性缺陷,这就是:

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重要性与根本性,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

阴阳五行,真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实证的玄学吗?

真的是毫无价值的迷信吗?

阴阳五行,可以分割而论吗?

所有这些,在中华大地上,至今仍然是个问题。

回顾先秦典籍中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看法:

只有找出阴阳五行准确出处,千年的疑难一定会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二、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究竟源于何处呢?

经过10多年的追溯,笔者追溯出的答案是:

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太阳历。

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

请看以下证据:

1.苗族太阳历论阴阳。

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具体源于太阳。

善于种植稻谷的苗族同胞,保存、运用了一种十二月太阳历,今天称之为“苗族古历”。

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与夏至。

冬至与夏至,在苗族文化中还有两个雅称,叫做“阳旦”与“阴旦”,冬至称阳旦,夏至称阴旦。

旦,有初生之义。

阳旦,阳气初生;阴旦,阴气初生。

阳旦,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

阴旦,是阴气初生的第一天。

阳旦阴旦,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相关。

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阴旦。

为何以冬至夏至论阴阳?

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凉变寒。

冬至夏至,阴旦阳旦,年年重复,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重复的根源,在于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

与太阳相关的阴阳,是可以重复的。

“阴阳不可重复”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立竿测影下的冬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长。

立竿测影下的夏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短。

阴旦阳旦,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阴阳不可定量”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苗族太阳历中的阴阳,由太阳所决定。

由太阳决定的阴阳,可以重复,可以定量,没有丝毫的玄虚。

“冬至阳旦,夏至阴旦”,苗族古历中的这八个字,足可以让所有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化为荒唐。

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种史前历法,这里有阴阳有五行,有天干有地支。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天文历法。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平面方位”。

2.蚩尤五行历论五行。

《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

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

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

其顺序依次是:

木行72天,火行72天,土行72天、金行72天、水行72天。

72天×5=360天,五行共360天。

治理天下的君王,按照五行顺序发布政令。

政令有两大基本内容:

在每一行的72天里,“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

例如在木行的72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

例如在水行的72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

五行历,就是把人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

五行历,就是将太阳法则引入人则——生活之序与生产之序。

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帮助黄帝制定的。

这一历史事实,《管子·五行》篇的记载是: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管子》中的蚩尤与黄帝是合作关系,这一点有异于《史记·五帝纪》。

72天这一数据,在《黄帝内经》、《鶡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现,由此可见五行历影响的广泛。

五行历中的五行,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这里的五行,与玄学无关,与迷信无关。

3.华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

《周髀算经》记载了太阳历、太阴历以及太阳历、太阴历合二而一的阴阳合历这三种历。

本文这里,关注的重点是十二月太阳历。

与苗族古历一样,十二月太阳历是以冬至夏至论阴阳的,冬至论阳,夏至论阴。

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夏至,一对应于后天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二对应于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三对应于气候中的寒暑。

请看原文:

“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

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

”(《周髀算经·天文历法》)

《周髀算经》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

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暑阳。

将阴阳对应12支中的子午两支,是《周髀算经》的一大贡献。

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是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是阴阳转换点。

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

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

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两支来表达。

子午两支界定出阴阳转换点,一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永恒性;二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规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边的常青性。

在众多经典中,唯有《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

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

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

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而不论五行。

4.彝族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

笔者在追溯中发现,能够完美完整解释阴阳五行的,中华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

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种汉族已经失传了的十月太阳历。

这种十月太阳历中出现了阴阳五行,出现了天干地支,出现了文学名著中广泛出现的“72”与“36”,在十月太阳历这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无所以然”的问题,均可以找到源头,均可以找到答案。

本文讨论的问题在阴阳五行,其它暂不讨论。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

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

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

两截之分,分以冬至夏至为界。

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

如果说苗族古历的阴旦阳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上的两个点,那么,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两截,量化出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两条线。

点,既是空间点,也是时间点。

线,既是空间线,也是时间线。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既可以在空间中验证,也可以在时间中验证。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

太阳回归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

一季一行,五季五行。

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

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然后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华先贤立竿测影,将太阳之动量化在了这样四个数字里:

365;366;1461;365.25。

竿下测量,太阳之动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归周期(从日影最长点回归到日影最长点)为365天,有一年为366天,四年总的回归周期为1461天,四年平均数365.25天。

这四个数字,是中华先贤对太阳之动量化的共同认识。

因为,这四个数字是在苗族太阳历、华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中共同出现的。

360÷5=72(天),尾数的5~6天如何安排?

彝族先贤安排用于过大小两个年节。

365天的回归年为平年,平年过大年,节日用3天,小年用2天。

366天的回归年为闰年,闰年的大年节、小年节均用3天。

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

年节所用的时间,不计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顺序:

以木为始,以水为终。

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

五行在平面的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原始反终。

“有五行”与“为什么有五行”,或者说“有五行”与“五行从何处来”,这两个问题,彝族十月太阳历解释得清晰而准确。

据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介绍,十月太阳历是用“鲁素”表达的。

鲁素,音近洛书,汉语译为龙书,图形完全吻合于汉族洛书。

洛书的其然与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历法做出了解答。

阴阳五行,在十月太阳历中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而论。

从先后顺序上看,十月太阳历在先,十二月太阳历在后。

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论六气六律,后者的进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结构。

《黄帝内经》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个长夏,在四时之末又化出了最后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阳历中对五行结构的保留。

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体中的五脏,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谷的区别,乃至孙悟空的72变、梁山好汉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与五行相关。

流不告别源,花叶不告别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树开百花;这两点,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永不退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奥秘。

三、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天文

阴阳五行之理,是太阳之理;阴阳五行之数,是太阳之数。

阴阳五行这一千古疑难,放在天文中来认识了,几分钟之内可以变成一个轻松的常识。

1.两条空间天文线。

赤道南北,平行着两条与太阳相关的空间线,这就是南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南纬23°26′,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北纬23°26′,太阳就循环在这两条天文线之间。

往返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

此处敬请谨记,站在地球看太阳,如同乘坐车船看青山。

认识这两条天文线,对于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非常重要,因为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解答,均与这两条天文线有关。

其一,阴阳学说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即是太阳回归年的一阴一阳。

南来为阳,北往为阴。

彝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

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阴旦。

苗族文化中阴阳,母源在此。

其二,四时划分源于此。

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出现了赤道线。

“赤道”之名,虽然出于《汉书·天文志》,实际上《周髀算经》界定出的中衡线,就是赤道线。

太阳,循环往返于两线(南北回归线),相交于三线(南北回归线加赤道线),三线上有四个交点,四个交点区分出春夏秋冬。

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相交点,被《黄帝内经》界定为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点。

冬至阳气升,夏至阴气降,春分阳气出,秋分阳气入。

升于黄泉之下,降于九天之上,出于地上,入于地下,一年之中阴阳(寒暑)二气的转换,被三线四点界定得完美而精致。

四时的精确化分,晚于五行。

其三,五行学说源于此,天干地支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一行72天,一行两个月,五行十个月。

十个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

十天干源于此。

一月36天,36天分三旬,一旬12天。

12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

十二地支源于此。

一行72天,一月36天。

文学家广泛运用的72与36这两个数,源于十月太阳历。

四,八节划分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八,即是八节: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五,十二月划分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此处即十二月的母源。

其六,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日影会发生由长而短、由短而长的变化,按照日影长而短、短而长的变化,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两条回归线之间距离一分为二十四的结果。

其七,六气的划分源于此。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即是十二月。

十二月也可以称之为阴阳十二气。

以冬至点为界,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为阳六气;以夏至点为界,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为阴六气。

其八,十二律的发现源于此。

天籁之音源于天地之合。

太阳南来由冬至点到夏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太阳北往由夏至点到冬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

在十二个月中,天籁之音、地籁之音会有十二种变化。

中华先贤从十二种变化抽象出了十二律。

《礼记》:

“大乐与天地同和。

”同和,就和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上。

其九,十二经络的根源源于此。

创造《黄帝内经》的中华先贤,以十二月、十二律为依据,论出了十二经络。

十二月属于时间,时间是无形的;十二律,属于音乐,音乐有声而无形。

以无形的时间为依据,以有声无形的音乐为依据,中华先贤论证出了无形之经络。

一个太阳,两条天文线,中华先贤以此为基准,先后制定出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

从十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抽象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

从十二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划分出了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所有这些,全部是指导生产生活的依据。

所有这些,全部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养生与治病)的依据。

其十,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源于此。

两条天文线的南北位置是固定的,两条天文线之间的间距是一定的。

间距,属于空间;太阳在间距之间的往返,需要时间;空间与时间,在两条回归线这里融合在了一起。

《后汉书·律历下》:

“在天成度,在历成日。

”太阳在天运行,以度计算;历中记载,以日计算。

日行一度,历中一日。

太阳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运行365.25°,历中记载365.25天。

度,属于空间;日,属于时间。

空间与时间的融合,形成了时空一体的时空观。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来的理论基础。

2.两个永恒的时令点。

岁首起点在冬至,转折点在夏至。

起点与转折点,是太阳南来北往所决定的。

点,确定在两条回归线上。

点,可以进行三方面的严格定量:

1.空间日影长度上的严格定量;2.日出方位上的严格定量,冬至日出东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3.历中天数(时间)上的严格定量。

岁的起点与转折点,解答了文化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其一,阴阳发生的解答。

前有论述,此处不赘。

其二,阴阳转换的解答。

冬至阴极,阴极生阳。

夏至阳极,阳极生阴。

其三,奇偶之数的解答。

冬至夏至,确定在文字之前。

文字之前的冬至夏至,是用奇数一与九表达的。

只有知道一与九在天文历法中的地位,才能知道针经《灵枢》之纲纪为何在于一与九。

其四,生死两极的解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枯与荣,既是原上草的生死两极,也是万物生长与收藏的生死两极。

万物的生死两极,在冬至夏至,在阴旦阳旦。

其五,升降两极的解答。

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降。

”升,升于黄泉之下;降,降于九天之上。

《庄子·田子方》: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牛顿万有引力,解答升降之降,并没有解答升降之升。

一阴一阳,合理地解答了自然界的升与降。

从升降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六,寒暑两极的解答。

冬至,寒;夏至,暑。

冬至夏至、阳旦阴旦解答了寒暑两极。

寒与暑,属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背后的决定因素在太阳。

太阳,在两线之间的变化,决定着天气变化。

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

从寒暑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天灾规律问题,可以清晰地得到解答。

其七,循环两极的解答。

太阳揭示出的天体运动,是螺旋式循环运动。

这里不存在牛顿力学所描述的平面、直线、匀速运动,这里的运动是圆周、曲线、不匀速运动。

从循环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循环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与开普勒发现的天文椭圆一样。

椭圆上有两个焦点,开普勒只发现了一个焦点,这就是太阳。

中华先贤发现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

从循环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八,成语来源的解答。

源头文化出现的众多的、具有永恒性、常青性成语,大都与太阳相关,大都与太阳月亮相关。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

“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

”日影长短的变化,可以以“损”“益”二字论之。

这一论断告诉后人,“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至理名言,与太阳相关,与冬至夏至相关。

《礼记·孔子闲居》: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吕氏春秋·去私》: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这两个论断告诉后人,“无私”之品德,与天地相关,与日月相关。

《鶡冠子·王第》:

“天者诚其日德也。

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

”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诚”与太阳相关。

《鶡冠子·泰鸿》:

“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

”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信”与太阳相关。

其九,黄钟大吕的解答。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

“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

”阴六吕阳六律,在冬至夏至这里,中华先贤发现并区分出了黄钟大吕之声。

四、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看阴阳

1.从地球公转角度上看阴阳。

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

公转的轨迹(黄道),是一个椭圆。

椭圆一分为二,一半逐渐接近太阳,一半时间逐渐远离太阳,这里形成了自然之寒暑,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与太阳相关的一阴一阳。

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基本规律。

苗族太阳历的阴旦阳旦,符合一年之中日影变化的长短两极,实际上也是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基本规律。

太阳历中的阴阳,一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二符合地球公转轨迹,三符合地球公转规律。

太阳历中的阴阳,是周岁之阴阳。

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

以太阳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苗族文化与彝族文化。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是自然之阴阳。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则是人为的划分。

2.从地球自转角度上看阴阳。

公转之外还有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有日往月来之变。

日往月来,即一昼一夜,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阴阳合历中的阴阳。

华夏文化论阴阳,是以日月而论。

《周易·系辞上》:

“阴阳之义配日月。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

“昼者阳,夜者阴。

”又:

“阴阳之数,日月之法。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

”以日月论出的阴阳,是周日之阴阳。

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

以日月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华夏文化。

3.自转、公转中的倾斜。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一个反复性倾斜,倾斜有两个极限。

两个极限一在南回归线,一在北回归线。

两条线决定了距离太阳的近与远。

离太阳的远近,决定了自然而然的一寒一暑。

一寒一暑即自然而然的一阴一阳。

4.简要述评。

地球公转周期,有严密的时间性。

地球公转轨迹,有严密的空间性。

严密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可以通过精密的数学来界定。

从这一点上说,阴阳五行既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也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

在《周易》、《尚书》、《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这里,严密的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