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304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19.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并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新的学科。

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的教材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

20.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就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21.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

22.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

23.战国时期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4.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和荀卿;

墨家私学的创始人是墨翟;

道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法家私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是李悝、吴起,后期的代表是韩非和李斯,商鞅的出现则意味着法家的成熟。

25.“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26.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27.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28.孟轲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荀卿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恶论”,法家的人性观则表现为绝对的“素丝说”。

29.孟轲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30.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31.孟轲提出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32.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

33.“群”是荀况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儒家诸子都有较强烈的社会意识,而荀况更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作了考察。

34.“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这反映了荀卿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

35.在先秦诸子中,孟轲将君师并称,荀卿则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36.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又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

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这些就是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的轨迹。

3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38.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诸多篇什,是这些教育论著中的代表,而其中尤以《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为最。

39.宋代理学家对《大学》有一基本估价,认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原因就在于《大学》对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的和目标的具体步骤作了纲领性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40.《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

它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先后相续的步骤。

4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2.《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43.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4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焚书”和“坑儒”事件即其极端文教政策的表现。

45.汉朝建国伊始,政治尚不稳定,未能顾及建立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未创立,私学实际上就承担起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任务。

46.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47.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48.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

49.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元光元年(前134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

50.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51.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

学生则称太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弟子。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52.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一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53.汉朝郡国学校创办于公元前141年,创始人是蜀郡太守文翁。

54.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弟子又分为及门弟子(授业弟子)和著录弟子两种。

55.重视师法和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56.汉代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认为首先要重视婚配对象的选择,其次要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57.汉代贾谊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孟子的“盈科而后进”、《学记》中“学不躐等”等教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58.在董仲舒看来,人性实际上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59.王充将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其培养目标就是所谓的文人和鸿儒。

60.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61.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或称“九品官人法”),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62.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考试形式就是魏文帝制定的“五经课试法”。

63.魏太学的教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此时的变化是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据优势。

今古文经学地位的倒置,是魏太学的特点之一。

64.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的一统局面。

65.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66.北朝明元帝时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这是北魏的特创。

67.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国子寺,负责训教胄子,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因袭。

68.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这是南北朝的共同特点。

69.傅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70.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

71.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

72.隋文帝时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73.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

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是广文馆。

74.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

75.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76.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的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77.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78.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79.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

80.在科举制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

81.唐代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的,有上、中、下三品,并据此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82.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83.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84.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85.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86.庆历兴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建太学,聘请石介、孙复等名儒到太学执教,并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87.熙宁兴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88.在中国教育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始设于宋朝。

89.在宋朝以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官学,宋始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

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90.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91.辽朝曾大量吸收朝鲜留学生,这是继唐朝吸收外国留学生之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生的又一件盛事。

92.在有关中央官学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方面,宋朝较唐朝有所放宽,但是金朝在这个问题上却舍宋制而采唐制。

93.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1315),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的建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94.元朝在中央官学中专门设立回回国子学,学习亦思替非(即波斯)文字。

95.社学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96.阴阳学是元朝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算历人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97.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98.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

99.《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00.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朝以来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更加明显。

101.朱熹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都作了详密的条文式规定。

102.在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103.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104.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在举世风靡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的同时,在浙江崛起了以陈亮、叶适为杰出代表的事功学派,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展示了南宋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侧面。

105.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106.对《孟子》一书的删节,足以表明明朝的文化专制统治。

107.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创立历事制度,二是实行积分法。

108.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

109.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会约仪式”中。

110.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

111.王廷相是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批判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先驱。

112.清政府仿照明朝的做法,制度各种严厉的学规,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一是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一是康熙三十九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一是雍正二年颁布的《圣谕广训》。

113.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

114.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即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11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创新的两所著名的书院。

116.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批判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远离政治,不切实际,认为有关民生日用的知识都是士人应当学习研究的。

117.《皇朝经世文编》是鸦片战争前魏源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请主持编写的,穹集清朝前、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化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118.1815年创办的英华书院,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其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119.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1842年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20.1839年马礼逊学校独立设校后,容闳、黄宽、黄胜等先后入学,1847年三人在教会资助下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121.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122.1862年,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訢奏请设立于北京。

123.天津水师学堂,也称北洋水师学堂,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设立,1881年落成开学,其办学模式成为以后各水师学堂模仿的“样本”。

124.1885年由李鸿章奏请设立的天津武备学堂,是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北洋军阀将领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吴佩孚等曾在该堂肄业。

125.1869年11月,原来教授英文、万国公法等课程的美国人丁韪良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逐渐扩大了课程范围。

126.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1867年创办,附设于由左宗棠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马尾船政局。

学校还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实开我国近代职工教育的先声。

127.福建船政学堂从1867年开办到1913年改组,历时近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共毕业学生510名,他们在近代中国各项科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8.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他们的成行得力于容闳的倡导。

129.近代中国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

13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略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131.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132.1877年5月,在华基督教传教干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根据他在山东办学的经验,作为题为《基督教会与教育》的讲演,强调教会学校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33.1877年5月,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

134.1890年5月,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18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135.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他用“无事不学,无人不学”一语道破了近代教育多样化、职业化、普及化的特征。

136.经正女学,尽管从1898年创办到1900年即停办,但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37.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经梁启超起草章程,经光绪皇帝批准,任命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138.《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中康氏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139.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140.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物。

141.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142.《教育世界》是1901年5月创刊的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它系统地翻译介绍了日本的重要教育法规、条例和学制,研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也为学制的制订提供了参照蓝本和人才准备。

143.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144.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145.迫于形势,光绪帝于1905年9月上谕:

“著即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

146.1906年3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经奏请朝廷认定,宣示天下。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147.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退款兴学”。

148.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它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149.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是中国教育会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

150.1912年初,民国教育部成立伊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

151.1912年7、8月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它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

152.1912、1913年民国教育部陆续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及一系列教育法令规程,统称“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划分为三段四级。

153.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154.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155.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156.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全国改造北京大学。

157.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办的工人夜校,1919年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及其负责筹办的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等,都是持平民教育观的平民教育实践。

158.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倡导并实行工读,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

159.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工读主义观念可称为纯粹的工读主义。

160.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民国初年经蔡元培的介绍而为中国教育界所了解的,而人们对“实用主义”教育产生兴趣则是源于1913年黄炎培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

161.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当数严复,他曾指出西方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实验的学术”,不同于中国的崇尚虚文。

162.1914年,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